康复护理学(4.4.1)--康复心理护理

合集下载

康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康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康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康复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评估、设计和实施康复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其身体、心理和社交功能。

通过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康复护理学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

1. 康复护理学的背景和发展康复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战争和工业发展导致了大量的伤残人员和身体残疾者,人们开始意识到医疗治疗之外的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知识的不断进步,康复护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受到日益重视。

2. 康复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康复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模型、生态社会模型和行为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主要关注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康复,强调医学技术和治疗手段;生态社会模型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社会支持和参与;行为模型则关注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强调个人主动参与康复过程。

3. 康复护理学的评估和评估工具康复护理学的评估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获取患者当前的功能状况和康复需求。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功能评定表、生活质量问卷和心理测量工具等。

通过评估结果,护理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4. 康复护理学的治疗方法康复护理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运动、按摩和物理疗法等手段来增强患者的肌力和灵活性;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技能;言语治疗则针对患者的语言和沟通障碍进行干预;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应对心理问题和适应康复过程。

5. 康复护理学的职业发展和要求康复护理学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领域,护理师需要与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康复护理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

他们应具备关爱患者、耐心和责任心,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评估患者的功能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其身体、心理和社交功能。

康复护理学名词解释

康复护理学名词解释

康复护理学名词解释康复护理学是综合运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康复为核心,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和恢复自理能力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护理学名词解释:1. 康复护理:指通过综合运用康复医学、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各种手段,通过改变环境和促进患者主动参与,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身心功能的恢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残疾:指因疾病、意外事故、先天缺陷等原因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功能障碍或缺陷,对正常的参与社会活动产生限制。

3. 身心障碍:指个体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功能障碍,包括行动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困难和限制。

4. 自理能力:指个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和工作活动的能力,包括自我照顾、进食、穿衣、洗漱、康复训练等。

5. 康复评估:通过系统地对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评估,以确定康复护理的重点和目标,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6. 职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活动练习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或发展适应工作和生活需求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主性。

7.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如运动、按摩、温热疗法等)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疼痛缓解、肌肉力量增强和关节活动度的提高。

8.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处理情绪问题、调整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9. 社会适应训练:通过模拟和实践社会场景,培养和提高患者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交技巧、社会交往、工作能力等方面。

10. 辅助器具和技术:包括轮椅、助行器、人工听力装置、助听器等辅助设备和技术,以帮助患者克服身体障碍,提高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康复护理学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护理技术,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学》复习资料

《康复护理学》复习资料

《康复护理学》复习资料1.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常用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2.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文体疗法,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国传统治疗、职前训练、社会服务。

3.康复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4.康复心理学:针对康复患者和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研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其最大程度的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和能力,社会角色参与的科学。

5.心理治疗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系统掌握心理学知识,受过心理治疗专门训练②工作态度热情,善于理解同情患者③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分析问题④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态度保持中立的立场⑤要有严格的保密观念6.心理治疗的方式有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7.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安慰和支持作用,疏导作用,自我反省作用,重建行为作用,暗示作用。

8.心理治疗的原则:尊重原则,保密原则,程序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原则,灵活原则。

9.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熟练掌握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能,建立适于治疗的条件和环境10.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负性情绪反应,自尊心过强,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增强,疑心加重、适应性降低,孤独感增强。

11.残疾心理变化过程及心理治疗方法:①震惊阶段:即刻反应,属于心理休克期,持续几小时或几天,②心理治疗:情绪疏导,安慰和鼓励。

③.否定阶段:此阶段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

逐步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可能产生后果,树立理性纪念。

④抑郁或焦虑反应阶段,此阶段心理治疗的重要阶段,可采取支持疗法。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用理性的信念去看待所面临的问题。

⑤对抗独立反应阶段,患者认识到自身的残疾后,有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倒退,不相信自己能够独立。

此阶段的心理治疗主要是与各种康复活动训练相结合。

《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

《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

《康复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康复护理学课程编号:N2070037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Nursing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实训学时:24学时学 分:3学分适用对象: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病、伤、残者的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学科。

它是建立在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护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门课程内容分为康复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康复护理、常见疾病康复护理七大部分。

其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康复护理理念,树立四位一体的大卫生观,使学生掌握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康复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以提高护理水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病、伤、残者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康复护理评定、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康复护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结合临床常见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骨折等开展康复护理。

在教学和教改方面,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演示法等,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声像图文并茂,增强教学效果。

结合该课程的特色,积极开展实训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护理工作对象;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的联系和区别;康复护理指导思想。

2.熟悉康复护理工作方式、康复护理工作流程、康复护理人员工作职责。

《康复护理》课程标准

《康复护理》课程标准

《康复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康复护理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服务,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课程作为康复治疗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备从事康复护理工作的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1. 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计划、康复护理实施等。

2. 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技能,包括患者体位调整、疼痛管理、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

3.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包括:康复护理基本理论、康复护理实践操作、康复护理案例分析等。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同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部分:康复护理基本理论(40%)包括康复护理的概念、原则、对象、评估方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第二部分:康复护理实践操作(50%)包括患者体位调整、疼痛管理、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基本技能的操作练习和临床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0%)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康复护理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占总评成绩的70%。

康复护理及常用护理技术

康复护理及常用护理技术
取床上坐位时,病人背后给予多个软枕垫实,使脊柱伸展,达到直立坐位的 姿势,头部无须支持固定,以利于病人主动控制头的活动。患侧上肢抬高,放置 于软枕上,有条件的可给予一个横过床的可调桌子,桌子放一软枕,让病人的上 肢放在上面。髋关节屈曲近900;患侧肘及前臂下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放在软枕 上(图5-4).
康复护理学
康复护理及常用护理技术
康复科
1
1 2 3
4
2
康复护理概述及背景 抗痉挛体位摆放 排痰技术 膀胱护理
康复护理学
第一节 康复理论概述及背景
3
康复护理学概念
康复护理(rehabilitation nursing, RN) 是在康复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护士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等康复 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基础护理和实施各种康复护理专门技术 ,以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 和重返社会。
◆有效咳嗽训练(effective cough training) ➢将患者安置于舒适和放松的位置,指导患者在咳嗽前先缓 慢深吸气,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快速打开声门,用力收腹 将气体迅速排出,引起咳嗽。 ➢咳嗽训练可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或餐前半小时进行。
29
康复护理学
排痰技术的分类
◆辅助咳嗽技术(assisted cough techniques)
30
康复护理学
排痰技术的分类
◆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 ➢适应证:
①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胸部手术后、疼痛等原因, 不能有效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 染及急性肺脓肿痰量多(痰量在300~400ml/d)且黏稠 并位于气管末端者;
③潴留分泌物长期不能排清者,如支气管扩张等; ④某些特殊检查前的准备,如支气管镜、纤维镜、 支气管镜等。

康复护理学内容

康复护理学内容

康复护理学内容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介绍护理人员如何对残疾者、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进行护理和康复功能训练的学科,其目标是预防继发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以达到全面康复,使患者能够重返社会。

康复护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康复、康复医学及康复护理的概念: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运用医学、教育、社会和职业等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导致的不便,尽量提升其活动能力,让其生活能够基本自理,还能参加社会活动等。

康复护理则涵盖了一般的基础护理内容之外,还运用各科专业的护理技术,对患者残余机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

2. 康复护理评定:这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状况等,以制定出最合适的康复护理计划。

3. 康复护理治疗技术:这包括各种康复护理操作技能,例如康复锻炼、康复理疗、康复教育等。

4. 康复护理基本技术:这是康复护理的基础,包括如何正确移动和搬运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康复器械等。

5. 临床及社区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这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例如心脏病、糖尿病、中风等。

此外,康复护理学还注重实践,通过医院康复科见习和课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

康复护理学知识点康复护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通过全面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康复护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功能评估、运动康复、康复营养和心理支持。

一、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康复护理的基础,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功能障碍和生活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常用的功能评估工具包括:1. Barthel指数: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指标。

2. 肌力评估:通过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了解其运动功能状况,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手动测试和肌力测试仪器。

3. 平衡评估: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常用的测试工具有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步态和平衡评定量表。

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康复护理的核心内容,通过运动干预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常见的运动康复方法包括:1. 功能锻炼:通过进行特定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体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 步态训练:针对步行受限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和训练,通过调整步态模式和改善步行能力,提升步行功能。

3. 器械辅助训练:利用各种康复器械和辅助装置,如平衡板、刺激仪等,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和协调性提升。

三、康复营养康复营养在康复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功能的恢复。

以下是康复护理中的营养原则和注意事项:1. 蛋白质摄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肌肉修复和新陈代谢。

2. 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

3. 液体摄入: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促进康复过程。

四、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还注重心理健康的恢复。

以下是心理支持的几个方面:1. 情绪疏导: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交流,帮助其释放情绪,减轻康复期间的焦虑和抑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护理学》习题作业
第四章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无障碍环境
2.良肢位
3.体位转移
4.ADL
5.节省体能技术
6.Jacobson放松疗法
二、填空题
1.康复护理环境基本要求 、 、 。

2.走道需有足够轮椅转移的空间。

轮椅单向通行通道宽度需在 米以上;双向轮椅通行通道宽度需在 米以上;轮椅及行人双向通行通道宽度需在 米以上。

3.根据体位转移完成过程中患者主动用力程度,可将体位转移分为三种方式: 、 、 。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分为 和 。

5.采用省力的姿势,尽量不要用 工作,最好使用 ,工作时双臂 。

6.一般每工作1小时至少休息 分钟,最好 休息
7.临床常用的呼吸调节法有三种: 、 和 。

8.放松训练其核心在于 、 二字。

9.利用辅助器具简化活动,如使用 以减少弯腰、爬高、蹲下等活动。

二、选择题
1.坡道的理想坡度是:
A.1:15与1:10之间 B.1:20与1:15之间 C.1:20与1:15之间仰卧位
D.1:25与1:20之间 E.以上均不对
2.若为轮椅及行人双向通行,医院通道宽度需在:
A.0.5米以上
B.0.7米以上
C.0.9米以上
D.1.2米以上 E.1.5米以上
3.若为轮椅单向通行,医院通道宽度需在:
A.0.5米以上
B.0.7米以上
C.0.9米以上
D.1.2米以上 E.1.5米以上
4.洗手池下部空间宽度应:
A.小于60㎝ B.大于60㎝ C.小于70㎝ D.大于70㎝ E.以上均不对
5.偏瘫患者早期较提倡的体位是:
A.健侧卧位 B.患侧卧位 C.仰卧位 D.半坐卧位 E.俯卧位
6.仰卧位时应随时保持患者双足的足趾朝上,可采用软垫子固定,同时注意避免被子对足尖部的压力,目的是为防止发生:
A.髋关节屈曲畸形
B.足下垂
C.足外翻
D.髋膝关节屈曲畸形 E.足内翻
7.指导偏瘫患者穿脱衣服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健侧先穿,患侧后脱
B、患侧先穿,患侧先脱
C、健侧先穿,健侧先脱
D、健侧先穿,患侧先脱
E、患侧先穿,健侧先脱
8.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训练时,以下不妥的是:
A、穿衣服时应先穿健侧后穿患侧
B、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C、为操作方便,将衣服上的纽扣换成尼龙搭扣
D、裤带换成松紧带
E、训练时应尽量选择宽松的衣服
9.以下关于入浴康复护理不妥的是:
A.洗澡水温一般在38~42℃ B.出入浴室时可不用专人陪护
C.浴盆内的水不宜过满 D.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
E.浴室要设有防滑设施、安全扶手
10.坐位工作时,所有物品应放在坐位所及范围内,完成工作的平面范围上肢尽量在:A.10㎝以内 B.15㎝以内 C.20㎝以内 D.25㎝以内 E.30㎝以内
11.以下关于坐位工作时,正确的是:
A.长时间肘部在超过头部的位置 B.肘部过度屈曲 C.前臂持续旋前或旋后
D.上臂应垂直放于体侧 E.持续抓握或拧捏
12.胸腹式呼吸法,一呼一吸大约15秒钟左右,呼吸节奏以吸:停:呼的比例最佳的为:
A.l∶1∶1 B.l∶2∶2 C.l∶4∶2 D.4∶1∶2 E.1∶4∶1
13.肌肉放松的顺序依次为:
A.头部、手臂部、躯干部、腿部 B.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C.躯干部、手臂部、头部、腿部 D.腿部、躯干部、手臂部、头部
E.手臂部、头部、腿部、躯干部
14.长时间乘坐轮椅者,应定时进行臀部的减压:
A.每15分钟抬臀一次,每次10秒 B.每15分钟抬臀一次,每次20秒C.每30分钟抬臀一次,每次10秒 D.每30分钟抬臀一次,每次20秒E.每10分钟抬臀一次,每次10秒
15.坐位到立位转移法以下不正确的是:
A.患者坐于床边,双足分开与肩同宽 B.两膝稍落后于两足跟
C.双手Boba th握手 D.重心前移,患侧下肢充分负重
E.立位时双腿同等负重
16.以下关于体位转移的不正确的是:
A.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病情,并与患者之间应互相信任
B.被动转移作为最后选择的转移方法
C.动作协调轻稳,不可拖拉
D.要确保患者感觉舒适、稳定和安全
E.转移过程中应多给予患者帮助
17.二人协助患者翻身法以下错误的是:
A.患者仰卧,双手置于腹上或身体两侧
B.一人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腰部
C.另一人托住患者臀部和腘窝处
D.两名护理人员站立在床的两侧
E.两人同时抬起患者使其转向对侧成侧卧位
18.立位工作时,女性的工作平面的高度在:
A.75~85㎝之间 B.85~95㎝之间 C.95~105㎝之间
D.105~115㎝之间 E.115以上
三、问答题
1.无障碍设计中的扶手设计要求有哪些?
2.偏瘫患者早期患侧卧位应如何摆放?
3.简述截瘫患者体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4.偏瘫患者如何从患侧坐起?
5.节省体能的原则有哪些?
6.放松前的应如何准备?
参考答案
第四章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无障碍环境是指使残疾人在任何环境里进行任何活动都没有障碍,称之为无障碍环境。

2.良肢位是指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对偏瘫患者早期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即良肢位的摆放,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

包括翻身法、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位、轮椅与床、轮椅与坐厕之间的转移等。

4.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5.节省体能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功效学原理,结合身体的功能状态,通过使用合适的姿势、正确的活动方法或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以减少体能消耗和预防并发症的技术和方法。

6.Jacobson放松疗法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也被称为Jacobson放松疗法,是通过训练肌肉放松,继而达到心理上的放松。

二、填空题
1.安全性、可及性、舒适性。

2.0.9、1.5、1.2
3.主动体位转移、助动体位转移、被动体位转移
4.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5.单手、双手、紧贴躯干
6.10、躺下来
7.胸腹式呼吸法、意念性呼吸法、按摩式呼吸法
8.“静”“松”
9.长柄工具
三、选择题
1.B
2.D
3.C
4.D
5.B
6.B
7.E
8.A
9.B 10.B 11.D 12.C 13.B 14.C 15.B 16.E 17.D
18.C
四、问答题
1.无障碍设计中的扶手设计要求有哪些?
(1)在坡道、楼梯及超过两极台阶的两侧及电梯的周边三面应设扶手,扶手宜保持连贯。

(2)设一层扶手的高度为85㎝至90㎝,设二层扶手时,下层扶手的高度为65㎝。

(3)坡道、楼梯、台阶的扶手在起点及终点处,应水平延伸30㎝以上。

(4)扶手的形状、规格及颜色要易于识别和抓握,扶手截面的尺寸应为35㎜至50㎜,扶手内侧距墙面的净空为40㎜。

(5)扶手应选用优质木料或其他较好的材料,扶手必须要安装坚固,应能承受身体的重量。

2.偏瘫患者早期患侧卧位应如何摆放?
(1)患者取患侧卧位,头、颈下垫枕,与躯干呈一直线,头部、颈上段可稍向健侧屈曲,头部稍高于胸部,以避免患者头部屈向患侧。

躯干略向后倾,背部与床<90°,背部垫枕。

(2)患侧上肢置于枕上,肩关节前屈90度,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手指关节伸展。

髋关节伸展,膝关节略弯曲,踝中立位。

(3)健侧上肢自然摆放于躯干上或放于背部的枕头上。

健侧下肢呈迈步态放置于另一枕上,同时保持自然、舒适摆放。

3.简述截瘫患者体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1)在两腿间放置枕头时,可先进行局部按摩,动作宜轻柔、缓慢,避免用暴力强行分开患者双腿;
(2)应定时更换体位并对骨突部位的皮肤进行适当的按摩;
(3)用于抬高患侧下肢的枕头不宜放在膝关节以下部位,以免导致膝过伸位。

4.偏瘫患者如何从患侧坐起?
从患侧坐起:患者取患侧卧位,用健手将患臂置于胸前,利用健手做支撑点,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健腿跨过患腿,在健腿帮助下将双腿置于床缘下,再用健侧上肢横过胸前置于床面上支撑,侧屈抬起躯干、坐直。

5.节省体能的原则有哪些?
(1)合理地安排活动
(2)利用工具简化活动
(3)调整工作节奏
(4)采用省力的姿势
(5)活动时调整呼吸。

6.放松前的应如何准备?
首先,找一处安静的场所,最好是单人房间,房间内配置一把软椅或单人沙发。

然后,松开紧身衣物(如领带、皮带等),脱掉鞋帽,摘下妨碍放松的物品(如首饰、眼镜等),以便减少触觉刺激。

最适宜、最基本的姿势是使患者轻松地坐在软椅或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于扶手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和上身轻轻地靠在椅背或沙发后背上。

基本要求是,肌肉不必用力但能支撑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