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以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
采访对象需要与记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确保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准确报道。
本文将对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双方的合作。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享信息和建立互信。
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分享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立场和经历,以便准确地报道事实。
记者应提问有针对性,避免提问模糊或不相关的问题。
记者还应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并能够引导采访对象深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记者不应干预或曲解采访对象的陈述,而应力求客观和准确地报道。
记者还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互信关系。
互信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的尊重和理解之上的。
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的权力、隐私和地位,并且在采访过程中展现出诚实和公正的态度。
记者应充分理解采访对象的需求和担忧,并尽量减少对采访对象的负面影响。
同样地,采访对象也需要与记者合作,提供真实和详尽的信息,并与记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采访对象应理解记者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并尽量配合记者的采访要求。
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

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是每个记者都应该具备的必备技能。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获取信息,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呢?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采访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信息、兴趣爱好、工作经历等,以便在采访中有共同话题可以交流。
这不仅可以体现我们的尊重和关心,也让采访对象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努力。
其次,要保持真诚和友好的态度。
在采访中,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采访对象,展现出友好的态度。
只有建立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使采访对象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善意。
此外,避免使用任何带有攻击性或不尊重的言辞,保持礼貌和尊重,也是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除此之外,要善于倾听和理解。
在采访中,我们不仅要问问题,更要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只有真正理解采访对象的意图和诉求,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耐心和专注,不断提醒自己尊重和理解采访对象的权益和需求。
此外,要主动寻找共同点和利益。
在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寻找共同点和利益,以便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只有通过共同点的发现和利益的体现,我们才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建立起交流和信任的桥梁。
最后,要保持专业和独立的原则。
在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专业和独立的原则,不被情感和私人感情所左右。
只有保持客观和公正的立场,我们才能更好地为采访对象提供专业和准确的信息,保持信任和尊重。
总的来说,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充分准备、真诚友好、善于倾听、主动寻找共同点和利益、保持专业独立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在采访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收获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报道的准确性、深度和客观性。
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更多的信息和故事线索,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掌握与采访对象的互动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和背景在进行采访之前,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和背景,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了解该对象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更精准地进行采访。
这包括采访对象的职业、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
通过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和背景,记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其反应,并准备适当的提问技巧和沟通策略。
第二,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和权益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和权益,不得侵犯他们的个人生活或泄露敏感信息。
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态度和意愿,不得强行询问或引诱他们作出某些回答。
同时,要注重文化、价值观和态度上的差异,不应该将个人偏见和参考框架强加于他人,避免可能的冲突和误解。
第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采访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优秀的记者应该善于倾听并与采访对象建立双方沟通渠道。
他们应该耐心和敏锐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鼓励采访对象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历,并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关切,以及对采访的顾虑和担忧,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
第四,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始终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
他们需要遵循职业准则和道德标准,如公平、准确、完整和中立,不得有偏见或歧视。
同时,他们也应该遵循事实和逻辑,不得虚构或歪曲事实,以追求震撼或煽动的效果。
只有通过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才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关系,创造出高质量和多样性的报道。
第五,发扬团队精神和合作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仅要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还要与同事和其他新闻团队成员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产生更具影响力的报道。
记者应该在团队中积极发扬协作和团队精神,与其他成员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依靠与采访对象的互动来获取信息、确认事实、深入报道,而采访对象也可以通过与记者的互动来传达信息、解释观点、塑造形象。
这种互动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共同面对和解决。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互动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的权益,如隐私权和知情权,避免过分侵犯他们的个人生活。
记者也应通过真实、客观地报道来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采访对象也应诚实、真实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夸大事实,以保持互信关系的稳定。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
记者应保持独立思考和专业判断,不受采访对象的影响,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采访对象也应理解记者的职责和责任,不对记者施加压力或干预他们的报道,以保持采访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
记者应主动提问问题、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并深入追问关键问题,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信息。
采访对象也应积极回答记者的问题,不回避敏感问题,以便公众得到更准确的消息。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互动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而非对抗性的关系。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应该注重专业和道德准则的遵守。
记者应遵守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不编造、歪曲或散布虚假信息。
采访对象也应遵守信息披露的原则,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诚实透明,不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记者和采访对象才能真实反映事实,传递准确的信息,满足公众对于真实、可信新闻的需求。
记者和采访对象应共同努力,促进互动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报道服务。
新闻采访与采访对象关系

新闻采访与采访对象关系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采访结果的准确性和报道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新闻采访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一、相互尊重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与采访对象相互尊重。
无论采访的目的是什么,记者都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
记者应当以礼貌和友善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并给予他们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
采访对象也应该尊重记者的工作,积极回答问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是保持良好采访关系的关键。
记者需要通过真诚、坦率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尽量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不隐瞒事实,不歪曲事实。
与此同时,记者也应对采访对象的隐私保密,避免对他们的个人生活进行过度的曝光。
只有建立了信任,采访对象才会更愿意与记者合作,分享更多真实的信息。
三、保持独立性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始终保持独立性。
无论采访对象是政府官员、商界精英还是普通公民,记者都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受任何经济、政治或个人利益的影响。
记者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通过采访揭示真相,报道事件的全貌。
只有保持独立性,记者才能有效地履行其使命,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四、提前准备在采访前,记者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的背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
通过提前准备,记者能够在采访中提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更好地引导采访对象的回答。
同时,提前准备也能够显示记者的专业素养和对新闻事业的认真态度,从而更容易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尊重事实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传递真实的信息给公众,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尽力追求真相,避免曲解、夸大或歪曲事实。
记者应该进行全面的事实核实,尽量收集多方面的证据和意见来支持报道的准确性。
同时,记者也应该坚守职业道德,避免随意渲染事实,不以煽动性的言辞挑拨公众情绪。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随着新闻传播的深入发展,新闻采访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记者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报道的质量;另一方面,不良的互动关系则可能导致采访的失败甚至损害双方的利益。
因此,探析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的互动关系中,记者的角色是十分关键的。
记者不仅是采访的主体,更是撰写报导的人。
因此,记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
在采访新闻的过程中,记者应该做到“独立客观、平衡报道”,不应该受到新闻采访对象的影响和压力。
此外,记者应该注重跟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新闻采访对象在互动关系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新闻采访对象具有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闻采访对象应该积极配合,如实讲述事实,展示真实的个人形象和情感状态。
同时,新闻采访对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掌控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对于敏感问题,新闻采访对象可以采取坦诚回答、推拒刁难或回避等策略,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第三,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注重双方的心理状态。
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克服紧张和焦虑情绪,维持平静和谐的状态,打破冰山,掌握信息获取的主动权。
新闻采访对象则要了解记者的工作环境和心理需求,配合记者的工作计划。
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诚实待人,令人信任。
同时,双方都应该在互动过程中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音调等方式表达感情和态度。
最后,互动过程中的双方需要注意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
记者和新闻采访对象都是为更好的传播新闻和服务公众而工作的人,他们应该排除个人利益的干扰,以公正、公平的原则为准驱动工作。
两方应该学会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想法,从中寻找创新的点子,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摘要因关于民生的新闻采访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和范畴,采访的对象又有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原因。
因此,在采访中,记者应该了解自己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要满足普通的民生新闻的采访规律。
在本文中,记者从对采访对象的认知方面探讨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民生新闻;民生新闻采访;民生新闻采访的心理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4-0004-02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完成的,所以记者必须掌握自身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使记者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采访,同时也有利于掌握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状况,做到审时度势。
1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民生新闻是由多个划分标准共同划分生效的一种新闻方式,主要的划分标准有民生内容、平民视角和民本取向等等。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是从普通老百姓,即普通群众从被影响、被判定,并且作为容易被忽略的群体终端进行采访的。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应该记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将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报道给更多的普通群众。
在像普通群众报道一些难于理解的事物时,要使用老百姓能够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报道,使他们能够容易理解,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需求和困惑。
向他们提供更接近他们生活的民生信息。
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受访动机的把握。
首先,记者采访要明确采访对象为什么接受采访。
是要借此机会表达自己,还是要对真实情况的投诉,或者借机宣传个人和单位,亦或者挽回个人或单位被批评报道所受到的影响。
记者采访的受访者可以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受访者的动机,了解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更清楚地认识到,采访对象在提供的信息时,是否具有自己个人或者单位的利益。
民生新闻的报道会涉及到一些社会上敏感和负面影响的新闻,接受采访的动机就非常重要。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并在报道中传递客观、公正的声音。
记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的权益和尊严。
采访对象可能是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名人或普通民众。
无论身份如何,记者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意愿,尽量避免侵犯他们的权益。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当礼貌待人,尊重采访对象的意见和观点,不过分追问敏感问题,或者刻意制造尴尬场面。
记者应该建立信任的基础。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于新闻报道的成功至关重要。
记者需要通过诚实、透明的沟通,以及专业、独立的态度,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只有采访对象相信记者会公正、准确地报道,才会愿意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记者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新闻报道是一项公共事业,记者是信息传递的中介人。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事实,避免个人主观观点的渗入。
记者不应该偏袒某一方,而是要以公正的角度报道事件,让读者、观众、听众能够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自行进行判断。
记者应该注重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合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记者应该准备充分,提前调研,了解相关背景信息,以便能够对采访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记者还应该听取采访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在报道中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闭合式提问
• 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 体、明确、范围限制得很严格,给对方 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对方回答只能限 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 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 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 气。
• 闭合式提问可以说是问什么对方就 得答什么,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例如,还是采访某外商,如果提问是: “您喜欢郑州这个城市和它的市容吗?” 或“您是否有再次访问河南的愿望?” 这就是闭合式提问。对方的回答必须是 明确的,答必所问的。
•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 优点与缺点,实际上是互补的。 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 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 漏、缓冲记者的压力等情况。 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 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某记者得知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 展览会上展出了刚刚出土的我国2000多 年前的古酒,决定进行采访,你认为, 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容?
参考答案:
• 1、古酒由何人在何地发现?如何发现? • 2、古酒如果是在墓葬中发现的话,墓主是谁? 什么朝代?什么身份? • 3、古酒共有多少?装于什么容器?颜色和质 量如何?酒中有何浸泡物? • 4、展出的概况; • 5、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老的 酒? • 6、古酒的发现有何意义?
2、迂回曲折侧面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到北 京十三陵水库采访植树造林活动。她看见邓 小平也在植树。这时有记者走上前去问邓小 平同志有何感想。邓小平回答说“我是来劳 动的,不发表感想”。很明显,在这种情况 下,正面采访很难有所收获,但刘振敏并不 “死心”,于是她走上前去说:
2、迂回曲折侧面探
"GOSS"公式
"GOSS"公式可以提醒记者设计下列一些具体问题: • 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贵组织 的目的是什么?"…… •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 力是什么?" •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 有解决矛盾的计划没有?" •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 据谁的意见?" • 需要指出,"GOSS"公式只是设计问题的辅 助公式,而不是万能公式。
中国女排在2003年重获世界冠军, 《面对面》栏目记者在采访主教练陈 忠和的时候,有一个主题是关于“上 任伊始,如何组建新队伍”的。采访 片断如下:
• (1)记:你把所有的队员都换掉了。 陈:基本都换掉了。 • • (2)记:为什么呢? • 陈:为的就是2004年奥运会或者是更长远的一些比赛。 • (3)记:但是我相信前一届教练挑的队员也都是很高标准,个个 也都是很优秀的选手…… • 陈:作为我可能会更超前一点……地方上来的教练,会考虑 上任一年内成绩不能太差,所以会留住好的球员,把今年先度过。 但是我组队的第一想法是,我挑选队员不能走弯路,不能第一年 第二年用的队员,第三年不用,这就是走弯路。 • (4)记:但这样做风险很大啊,等于是从头再来。 • 陈:风险大收获也大。 • (5)记:有没有个人的因素在里面?怕老队员自恃功高,尾大不 掉,会压不住? • 陈:这倒是没有。 • (6)记:那么你通过什么标准来挑选队员呢?你想组建一支怎样 的队伍呢?总体的构想? • 陈:……
(四)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1、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 子”) 2、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 但要争取少些。) 3、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 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4、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 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5、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 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6、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 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
•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 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 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 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 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 是采访的关键。
(一)从什么样的角度提问
一般来说,可考虑运用以下三种: 正面提 侧面探 反面激
1、开门见山正面提
(二)提问的类型
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划分的类型也不一 而足,但所有的提问不外乎两大类型: 开放式提问 闭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 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 括、广泛、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 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 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 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 由,难以深挖。
“GOSS”公式
• "GOSS"公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大凡制 造新闻事件的个人和组织总是出于某种目的 和目标(GOAL);并且总是面临或即将面 临实现其目标的障碍(OBSTACLE);新闻 制造者已经找到或者正在寻找某种避开障碍 的解决办法(SOLUTION);然后再返回目 标,追问这一目标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的 意见而开始的(START)。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记 者
取和予
和 采 访 对 象 关 系
说和做 生和熟
取和予的矛盾
1、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索取
记者
给予
采访对象
取和予的矛盾
2、取和予的六项条件 取和予的六项条件 要求明 记者 反应灵 交底清 有情况 采访对象 愿意谈 善表达
•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 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 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 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 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 出来了。”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 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 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 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 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 比方说一位外商来河南考察投资环境,我去采 访他,问:“请您谈谈对河南的印象好吗?” 这就是开放式提问。关于对河南的印象,对方 可以简单地回答“好”,或是“还可以”之类, 也可能大谈河南人好,基础设施完善,高速公 路便捷等等,完全没什么限制,对方可以很随 意地回答。 • 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很容易:今天这位外商来可 以这样问,明天另一位外商来还可以这样问, 几乎对任何对象——哪怕对他毫无了解都可以 这样提问,但对于究竟想从采访对象那里问到 什么,通常很难一个问题就问到点子上。
刘振敏:小平同志,1958年您不是来过吗? 邓小平:是呀,那是修十三陵水库。 刘振敏:现在有什么变化? 邓小平:现在满山都是树哇! 刘振敏:您说过植树要坚持20年。 邓小平:是呀,植树要坚持20年,100年, 1000年。年年都要搞哇,世世代代搞下去。 可以看出,由于她善于从侧面提问,使得采 访很成功。
从正面提问,又叫正问法,记者向 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提 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一般来说, 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
1、开门见山正面提
它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
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 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 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 们见广识多,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的绕弯 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令对方莫名其妙。开门见 山地提问可以使得采访气氛直率坦诚。
3、逆向提问反面激
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 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 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 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 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 访对象。
3、逆向提问反面激
激问,即问题有较强的刺激性,在充 分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提 一些有棱有角的问题,激起对方谈兴。激 问法要注意因人而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 较差的采访对象,过于刺激的问题可能刺 伤其自尊心,或者是可能引起反感甚至发 火,结果闹得不欢而散。
(三)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一要问得自然。这时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 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就会破坏记者与 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 第二要问得明白。这时提问的内容问题。记 者应该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的问题。 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 • 第三要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 第四要问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只 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 特色的问题。
• 就这个采访主题,比较一般的思路 可能会是(1)、(2)、(6)的采访顺序, 比较平直地询问组建队伍、挑选队员的思路, 采访对象可能也就据此做答。这是正面的提问。 • 但是,记者中间穿插的第(3)、(4)、(5) 3 4 5 个问题,确实是作为观众完全有可能想进一步 了解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从侧面(问题3) 甚至是反面(问题5),进一步挖掘的信息。 而恰恰是这几个问题,带出来的信息量更大, 更有价值。
3、逆向提问反面激
美国名记者巴巴拉·沃尔特斯便是运用此法的 老手。她在采访伊朗国王时是这样提问的: 陛下,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 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我知道您已听到这种微词 了,现在正是您回答他们的机会。 伊朗国王回答说:“是的,我听过这些闲 话”,他平静地接受了“你认为你是一个独裁者 吗?”这样的问话,并产生了欲为自己辩解的欲望, 于是,沃尔特斯顺势提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并 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2、迂回曲折侧面探
• 这是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 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 回答记者的提问。这种情况,一般是在 正面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用。
2、迂回曲折侧面探
这种方式首先适合于记者不熟悉的 采访对象。侧面探往往是从一些一般性 的、对方熟悉的话题聊开来。可以先交 朋友,从关心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等方 面入手;也可以先找一个与采访对象能 沟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鸣,由此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