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2000字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一)《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从周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中的一切琐事。
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
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
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
但人生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从中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周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
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它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世俗人生。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二)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一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
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
“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
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
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
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
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
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
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
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得五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读书心得五篇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满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金钱荣誉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与别人做比较就是幸福,我说:知足便是幸福。
多数人看见别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嫉妒,在人类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本能。
为了害怕孤独,人会选择痛苦,博取别人的垂怜,悲伤理直气壮地成为要求被爱,被体谅,被细心治疗的筹码。
嫉妒别人的快乐,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这样的人与自己较劲,自己折磨自己,只会使自己更加痛苦。
相反,“能经天磨是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它们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方面都胜于己呢?”但是,伟大的成功者却不易嫉妒,因为他找不到值得他竞争的对手。
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别人呢?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质,在生活中,如果你学会了知足,你便拥有了幸福。
现在你知足了吗?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相关推荐《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12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文章应该不算晚吧。
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
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文章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
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
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
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
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
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
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23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1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会因为痛苦或者快乐而改变形状。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记叙了他对生活的感受,每一篇散文都扣人心弦。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人生、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吧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带着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诫人们,不要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更不要是去精神花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和守望血药恰当的距离,一守望的距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是守候。
合上书,闭上眼,静静的思考,去守望着快乐和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2《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周先生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散文里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是的,全世界有近70亿的人,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饮食,文化也有诸多的不同,我们把个人放到这七十亿里简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世界,我们不奢望能够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也不要妄想去改变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优秀4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优秀4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篇一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
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
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
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
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
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范文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范文读守望的距离有感范文读守望的距离有感范文1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人生、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吧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带着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诫人们,不要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更不要是去精神花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和守望血药恰当的距离,一守望的距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是守候。
合上书,闭上眼,静静的思考,去守望着快乐和幸福。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范文2《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按时间顺序结集的第一部散文集,收集了他从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
“一旦一个人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了,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
”再次翻到序,也许这并不能表达什么,这本书偏多的写出了对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着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又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
“幸福”一词的`意义过去含糊,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讲,精神与物质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拥有一定的物质才能够激活幸福的精神细胞;保持精神的愉悦才能有信心和精力创造更好的财富。
许多足球球迷特别崇拜20xx世界足球先生罗纳尔多,都认为他在场上快乐,场下也很快乐,肯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但你可曾想过,他曾为体重问题险些过早地离开球场,他也曾深陷流言,不能自拔。
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人生,如同一个多面体,一面对应着另一面:生对死、执着对超脱、苦难对幸福......。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2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第一次读《守望的距离》是在去年,刚开始就被周国平老师文中睿智的哲理和充满魅力的语句所吸引。
品读之间,不仅仅是对他文笔和思想的惊叹,更加是对自我境遇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触及到自我灵魂深处的感叹。
直到之后我又情不自禁地翻看数遍,每次都获益颇丰,它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一点点剖开自我给别人看,同样也将自我的内心打开了展示给自我看。
周国平的文笔算不上晦涩,平淡中透露出深邃的神秘感,有着十足的爆发力和张力,在看似平白的文字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位智者对人生独有的洞察和思考。
所以该书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我也是每一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
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澈,对生活的理解也变得简单。
我慢慢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书中,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爱与孤独的发问,对执著与超脱解释,对苦难与幸福的感叹。
事实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只是那种纯粹的感觉,在物资和世俗化的这天,早在不经意间地被消磨殆尽了。
重温全书,直叫我掩卷沉思。
反复品酌之下,不得不为作者构思拍案叫绝。
全书资料几乎都取材于生活琐碎小事,放佛就是将道理摆放在我们眼前。
触手可及的哲理,是那么情真意切。
“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这是在文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也是带给我最多感触与同感的一句话。
人生数十年,历经风雕雨琢享受过光荣失败,然繁华过后总是寂然,所有一切都免不了走向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寂灭。
周国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守望这一世繁华,他俨然一个守望者,一个时代的指引者。
他在书中告诫众生,虚名浮利到头来终究一场空。
他在慢慢探索,为这本书的读者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书的名字上——守望的距离。
究竟要历经多少跋涉,才能将这守望的距离看破?时光被蚕食鲸吞之后,余下的才是人生的根本。
而世人苦苦追寻的浮华,终究抵但是荏苒的烟云。
混淆在红尘之中,其实谁都无法自拔,唯一的解脱便是做一个守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2000字
“读出自己的人生,解读自己的心灵”,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目是《守望的距离》,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深深的触动了我的灵魂。
掩卷沉思,感觉自己的心灵跟随周国平先生的思绪做了一次长途旅行,旅途中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明亮与暗淡。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市。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有多篇著作,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的探索了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
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守望的距离》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周国平先生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收集了他1983年至1995年4月间的散文作品。
在
此期间,周国平先生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
全书共分为十四辑,每一辑都像一泓清泉,洗涤着我的心灵。
第一辑存在之谜中,他这样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是的,对于世界,我们简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不奢望可以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也不妄想去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对待工作多一份责任心,对待同事多一份关心,对待自己多一份信心。
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用平淡的心境面对复杂的世界和起伏的人生,用超脱的态度来思考人生。
正如他在本辑开篇描述的:你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你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你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而在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他又提醒我们在匆忙的现代生活的急流冲击下,要保留一颗恬然沉思和爱人之心,给自己留一个沉思遐想的后花园。
第七辑守望的距离,周国平先生也用它作为全书的名称,因为他觉得“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嘹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们要守护住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因为在商业化时代的今天,最自然、最本质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十四辑,每一辑都有一个主题,但又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来写的,那就是对人生的思考。
人活一生很难一帆风顺,难免遇到各种苦难和坎坷,所以周国平先生的笔端显得比较沉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性别的读者对《守望的距离》的感受也不相同。
通过阅读此书,使我对人生的起伏、苦难、挫折、幸福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在面对荣誉和挫败时变得更加淡然,同时也更加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先生对待周围的事物,总是能够在平凡中见崎岖,在简朴
中见真谛。
从海南的四季几乎不变,到北京的四季变化万千,他联想到了生命。
他说:“我的生命中必须有季节的变化,它使我听得见岁月流动的节奏,我不能让我的生命无声无息地流失。
”他让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与生命有着某些细微的联系。
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
在这个高楼如林,人工构造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每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竞争的火药味弥漫在空中,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压得人们踹不过气来。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得到的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我们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给生命本质的东西留一个家。
翻开《守望的距离》,让它给我们的心灵洗洗尘吧。
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踏实的、不浮躁的、宁静的、信心十足的,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能够永传不灭。
我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我愿做一个快乐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一群群学生,守望着他们一步步成长,守望着他们懂得去爱,懂得去珍惜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同时我也要守望着我自己,守望着自己充满希望的人生,守望着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