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作者:马春丽王娅茹刘义成赵俊杜芬张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为探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护理专业“岗位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级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导向,用文献回顾、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尝试。
最后得出,该培养方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素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能将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技能大赛、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紧密结合,便于构建“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课程递进式职业能力课题:2019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ZYKYJGYB201903)。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提出,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开启了老年照护、母婴照护等专业化道路,这与国家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背景相适应。
因此,学校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以全科护士培养为主,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等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立足校内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四融合、四聚焦”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不足、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欠缺、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4、5],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建设探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建设探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摘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在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上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结合该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理念改革,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作一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的主干专业,根据中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
因此,酒店专业实践教学应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实践教学有依据,有保障,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根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性质以及其技能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尽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学校软硬件建设方面。
(1)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对实践教学作好计划和要求。
要保证酒店专业每科教学计划中有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时间安排,并尽可能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而要求方面则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岗位资格要求或专业考证目标等。
(2)实验实训场所建设方面,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要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及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模拟酒店的实际情况,分模块合理建设。
如分酒店前厅、商务中心、中餐宴会厅、西餐厅、客房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分模块高标准建设,且要做好各区域的合理规划和衔接,要满足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实验实训的需要。
(3)实训与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的实验实训场地毕竟有限,且与酒店实际场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校与东莞市内的富盈酒店、喜来登大酒店、嘉华大酒店、海悦酒店、汇景酒店、三正半山酒店、厚街国际大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签约成为定点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场景中实习和锻炼,并派教师带队驻点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中的疑问和存在问题,真正起到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原则、主要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3. 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 实践教学条件: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5.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涵盖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适应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5. 有效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五、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策略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课程质量。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1. 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基地等环节,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1)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实验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3)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4)实践教学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1.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1)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2)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
2.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广阔的实践环境。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4. 优化实践教学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详细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详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
3)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调整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同时,应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并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3.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定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
同时,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就业的需要,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多层次目标。
4.制定专业技能规范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
5.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
公安高等(专科)教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探讨

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尤其足课程调整与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 的 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状况 ,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以学
生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为核心 , 紧紧围绕 岗位群要求 , 确定学生必备 的 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 将各要素分解 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 构成合理
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 , 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规 律 , 摆脱传 的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在仿真和真实的环境 中进行实训 、 实习 , 将原来 的 统学科教育的柬缚 , 必需 、 以“ 够用” 为度压缩公共课的 比重 , 按照“ 第= 以验 证性 实 验 教学 为 主 的 实践 教学 模 式 , 革 为 以加 强 学 生职 业 技 能 为 改 十次全 国公安会议” 提出的“ 突出公 安特 色 、 强化专业技能 ” 的要求 , 以 主的实训 、 实战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 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 以公安一线民警需要 的基本理论 、 基本 知识和基 本技能为主线 , 结合公务员( 招警 ) 考试对 各类 知识 、 技能的需
与改革:
( 注重警学合作, 四)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 校局合作” 发挥学校 和公安实战部门的各 自优势, 同培养公安一 共
要 ,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对 各专 业课程设置 的基本结构进行创新 线需要 的人才 , 这是公安高专教育办学 的显著特征之一。加强学校与公
安实际部 门的合作 , 教学与实战的结合 , 积极构建 “ 学校 学警协作 、 校局
律 , 是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公安高专教育由于其 这 在此相对 固定 的模块课程基础上 ,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设就业指 所居行业的特殊性 , 也呈现 出和其他高职高专 院校不 同的若干特征 , 职 导课程 , 用以指导学生便 利地找到适应 自己的职业岗位 。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的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的基本原则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广泛共识。
技师学院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人才类型的培养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技师学院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技师学院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1、实践教学是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完成的教学环节。
诸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等2、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所构成的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以及实践教学师资、基地、教材等构成的教学系统。
3、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保障体系、实训教材体系等组成。
三、构建的基本原则1、相对独立的原则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传统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理论教育的主体体系,实践教学的有关内容是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
理论教育主体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学术性人才,其强调体系的完整性。
尽管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显然千篇一律的学术性模式培养的人才是难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在工业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显然,技术应用能力的获得仅仅靠书本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且主要不是靠书本和课堂来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完成。
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实验、实习、设计三个子体系:在方式上可以区分为校内实践、企业实习、顶岗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实践四种形式。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关于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特点和好处:
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该方法将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2. 培养实际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并学会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4. 增强学习动机: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许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摘要:本文介绍了在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提出从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入手,通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增设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文中同时阐述了构筑先进实验平台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的具体思路、做法及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持。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软件开发;实验平台;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是理论到实践的知行统一的过程。
在大力提倡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迫在眉睫[1-2]。
我院在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化实践教学入手,建设了与课程群特别是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体系,通过省部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拓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合理配备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为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型开发能力提供了较完整的实验体系、实践环境和师资队伍保证。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建设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明确把掌握软件为主的应用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IT行业和企业输送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为此,我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基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校内外)、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辅以课外科技小组、专业竞赛小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
具体措施如下。
1.1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培养软件开发能力1.1.1改革程序设计课程实验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一年级的程序设计基础和专业选修课Java程序设计。
作为软件设计基础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入手,在编程思路、编程技巧、算法理解等多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按照1∶1的学时比例全面修订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纲,采取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不同阶段的实验内容。
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开始,我们要求学生以3人为一组,最后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小规模的程序设计项目。
教师课上给出多个程序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定小组设计题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践理解并掌握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转化成面向对象空间的解,如何对解空间进行编程等技能;通过强化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过程,为后续软件课程的学习及其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整合核心课程实验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将数字逻辑、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实验题目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在每一门课程的实验大纲中至少增加了一个设计类实验题目,如,在系统学习数字逻辑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系统,进行实际数字系统设计的能力,实验大纲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芯片、仿真软件及相关设备,独立分析、设计一个小型数字系统; 又如,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处理平台,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为此采取单独设置32学时实验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从网络连接、设计、维护、管理到简单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等全部实验内容。
1.1.3加强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限选实践环节,我们把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设计,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作为两大综合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
从培养项目开发能力出发,训练学生在系统可行性论证、需求分析、计划制订、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以及问题陈述、交流和沟通等多方面的素质。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3~5名学生组织一个团队,从选题竞争和需求分析开始,完成一个中等规模开发项目。
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调查与分析建模;(2)系统设计与项目计划;(3)项目实施;(4)运行测试。
课程采用团队评分制,按照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分段评分,考核成绩以团队为整体,采用“答辩(40%)+设计报告(40%)+课程设计的表现(20%)”的方式进行。
1.2建立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有效的实习、实践途径,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主流技术,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此,我们在实践体系建设中把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专业实习紧密结合,通过与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天津软件园共建大学软件实习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共同组建的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短期(3—4周)、中期(一学期)实习实训计划,围绕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Web设计等模块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习,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与专业教师一道按照专业综合设计大纲的要求,建立4人开发小组,完成指定的项目。
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编写相关文档,进行公开答辩。
(2)实现阶段: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
(3)交换阶段: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编码的基础,以模拟实际项目中的代码评审和新成员加入时面临的情况;鼓励各组宣传自己的项目,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
(4)再实现及测试阶段: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学生增加新功能,模拟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
考核方式采取团队评分制,文档评审占30%;程序评审占30%;答辩占40%。
专业综合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了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1.3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后训练环节。
我们从管理规范入手,对答辩过程严格把关,加强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改革并取得成效。
首先学院在学校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规范且便于质量监控;利用我们自行研发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教师网上报题,教研室、系、学院分三个环节进行审题,以此把好选题关;学生网上选题,并通过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要求毕业设计题目大多选自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习题目。
在支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和中期检查制,避免了毕业设计出现失控现象。
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我们落实规范管理的重点。
在答辩形式上,要求学生以介绍所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为主,即时回答设计环节中的任何提问,以此给出答辩成绩。
在答辩组织上,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分离答辩、二次评优即合格答辩方式,以追求对师生双方指导水平与完成质量的公正评判。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每届毕业生中有5%的设计或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或被发表在学术核心期刊上。
1.4组织课外科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优秀的人才需要培养、发现,学生的潜能需要引导、挖掘。
利用专业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面向不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连续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每年都开展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组、组织参加天津市高校专业计算机竞赛等活动,推行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制度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获得的科技成果或竞赛成绩可以进行学分认定,激励学生逐渐从参与创新到勇于创新,诱导学生的创新萌动、欲望,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2008年度共获得6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天津市历届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竞赛中名列前茅,在华苑杯、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构筑先进实验平台近几年我们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之时,注重把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带动本科实验室建设作为学科建设机制之一,充分利用“十一五”“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省部级重点学科综合投资、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围绕科研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积极构建集科学研究和本科实验教学一体的本、硕实验一体化实验平台。
通过与曙光、华为、IBM、软通动力等一流企业在实验设备购置、软件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大纲制定,以及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实习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了功能齐备的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图2)、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图1),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与IBM-易泰达软件实习基地,软通动力与计算机学院校内培训基地,图1微软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图2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五年以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作为天津市教委唯一指定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决赛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被评为天津市高校优秀教学实验室。
学科建设成效极大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水平。
3专兼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师队伍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设一支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我们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我们按照专职实验室教师与兼职专业教师1∶2的比例,组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队伍。
首先建立了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分别承担各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岗位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同时与按照网络与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功能,选配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分别作为实践教学指导负责人,与实验室教师一道进行实验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工程师聘用制度,保证将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工程培训教师和最有效的实践指导方式提供给学生,以此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结语加强实践教育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理念,对实践教学设置、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专业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各类人才,既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 秦志光.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19):3-6.[2] 刘莉平,陈志刚.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9(2):3-4.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Application AbilityWEN Xian-bin, WANG Fa-yu(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 China)Abstract: In the building of computer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 a series of wor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don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which include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practice,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so on,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lication continuously from reforming experiment teaching of program design starting. The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dvanced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building experiment teaching team, and their supports for the building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ies.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pplication ability; softwar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plat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team(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