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上的精神甘霖
艾青诗选诗赏析

艾青诗选诗赏析一、《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解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以鸟自喻,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展现出一种执着、坚定的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正遭受着苦难,诗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即便力量微小、处境艰难,也要为祖国发出声音。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着祖国正在遭受的侵略和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则是人民内心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情绪的体现,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所经历的痛苦的生动写照。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里的“黎明” 代表着希望和光明,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当时国家处于黑暗之中,但诗人坚信光明终会到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直抒胸臆,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令人动容。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精选24篇)

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耕种自己的土地作文篇1人生在世,犹如种地。
必须要坚持、专一,万不可三心二意,这样,人人必会收获一亩繁茂的土地。
在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土壤的贫瘠与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是,荒芜与繁茂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亲自耕种自己的土地,通过努力,使之繁茂。
耕种自己的土地需要坚持。
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相信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会感到陌生吧!他只是在朝廷上为李陵辩解,不料的是,汉武帝对他处以腐刑。
同学们,你们知道腐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多大的人格侮辱吗?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之下,司马迁并没选择放弃,脑子里也从未有过轻生的念头,他选择的是“忍”,并且继续完成他已撰写过半的《史记》。
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坚持,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巨著《史记》。
看了司马迁的故事,再仔细的想一想,种地不也正是需要这种坚持吗?耕种自己的土地需要积累。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是从正面论述的。
当然,从反面论述也是如此:“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是啊,种地不也正是需要这种积累吗?耕种自己的土地需要专一。
现代著名画家──王强。
从六岁开始学画,已经学习了二十多年,现在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耕种出了一块繁茂的土地。
对于我们来说,种地的时候不也需要他的那种用心专一的品质吗?同学们,古今中外,曾有多少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又有多少人通过坚持成就了自己美好的人生?这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我们为什么不向他们看齐呢?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有关干旱的语句精选

干旱的语句有关干旱的语句精选痛苦在我们的河床上生生划下一道印记,像干旱一样难忍。
时光的清流却在日复一日的冲刷下,消磨了他的痕迹。
如果有来世如果有来世,遇见你还在暖春之时。
我仍是乡间的小屋一间,你可是再次南归的燕子?你还恋着檐下的旧巢,我还能为你遮风避雨。
如果有来世,遇见你也许就在夏日。
你是悠悠飘逸的白云,我是沉默无语的大地。
晴朗的日子我为你向上输送水汽,干旱的时候,你也能为我呼风唤雨。
如果有来世,遇见你或许在那深秋。
你是饱满鲜嫩的莲子,我是风中听雨的残荷。
你初绽的风华曾是我的亮点,我碧绿的身躯也曾是你的衬托。
如果有来世,遇见你可能是在冬月。
我是白雪皑皑的雪山,你是山下清澈的湖泊。
我以涓涓细流丰盈了你的内涵,你把我孤独的倒影在心中定格。
年轮只是随风吹落于大地上的一粒种子普照的阳光,温润的雨露催生了生命无尽的张力无论肥沃贫瘠破壳而出稚嫩的枝叶在风雨中摇曳灵魂永远仰望天空身心深深扎根土地大黑熊的拥抱,啄木鸟的亲吻春鸟的呢喃,秋虫的絮语伴烈日星光,历四季更替见证过暴雨风雪,霹雳干旱幸遇过风调雨顺,花香鸟语枝繁叶茂是它生命的旺盛断枝伤疤是它沧桑的履历终于在电锯的切割下戛然而止戛然而止的是它生命的现在和过去让沉默的年轮无语地诉说着遥远的记忆地球在不停地旋转曾带动着这张唱片多么希望有一根唱针顺着它的纹路去探索去挖掘去唤醒那首不该沉默的生命之歌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初中作文素材

初中作文素材初中作文素材精选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作文素材1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她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她是江河所能拥有的海,她是凝聚我们爱的港湾。
无论她贫穷还是富有,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爱着她。
我的家乡在沾化,一个如秋天落叶般平凡、如清晨的露珠般微小的地方,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但对我而言,她却是我视野和记忆的全部,是我心中无所不及的天,尽管……无论有多少尽管,我依然深爱着她——沾化。
我爱家乡,我爱这里的父老乡亲。
自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老天就注定了我与她那解不开的缘,我自然而然地对她有了一种归属感。
这里虽然并不富裕,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有着金子般闪光的心。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辛勤劳作的父辈用行动告诉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哲理;博学善诱的老师用知识的甘霖,浇灌着我渴望而贫瘠的心田;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奶奶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亲身体验。
在这里,我幸福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我爱家乡,我爱这里自然秀丽、朴实无华的景色。
我喜欢春天里的每一片绿叶和夏日里的每一株小草;我喜欢沁人心脾的花香,任由它把洁白的梦想染个五彩缤纷;我喜欢初秋的阳光洒在静静的河面上,璀璨夺目,望着这河水,遥想银河的浩瀚、宇宙的奥秘,憧憬美好的人生;我喜欢冬日里的一片萧瑟,相信经过凛冽寒风的锤炼、严冬的洗礼,万物会选择各自更好的生活方式。
我爱家乡,我爱这里丰饶的物产。
星罗棋布的沿海虾池里有的是让人馋涎欲滴的对虾,纵横交错的河汊沟畔寄居着取之不尽的河蟹,广袤无垠的野地里奔跑着不计其数的山狐野兔。
沾化冬枣甘甜香脆,味道鲜美,包你百吃不厌,有人曾经由衷地赞叹:“俺们那个沾化好,俺们那个生产大冬枣,俺们那个冬枣真好吃……”怎么样?够热情吧!不负众望的冬枣,也为家乡带来了滚滚财源。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赏析

《我爱这土地》全文及赏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假托一只鸟,用悲愤的笔触,倾诉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诗的开头,诗人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鸟在诗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鸟原本是自由飞翔的生灵,但在这里,这只鸟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个“嘶哑”,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只鸟歌唱的艰难与痛苦,暗示了当时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
它歌唱的对象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暴风雨”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的肆虐和残暴,“土地”则是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
这片土地正承受着侵略者的践踏和蹂躏,满目疮痍。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河流是悲愤的,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和愤怒。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是激怒的,它象征着人民心中的怒火和反抗的决心。
而“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给人们带来了希望,黎明代表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接下来,诗人写道“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表现出了诗人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定的爱,哪怕死去,也要与土地融为一体,生死相依。
这种深沉的情感,超越了生死,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直抒胸臆,自问自答,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常含泪水”这个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和忧伤,而“爱得深沉”则是这种情感的根源。
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简洁明快,却饱含深情。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打动人心。
诗人通过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心系人民的人物素材

心系人民的人物素材1. 焦裕禄啊,那真的是一心都在老百姓身上。
当年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那情况简直糟透了!可焦裕禄呢,毫不退缩,就像一棵扎根在兰考土地上的大树,拼命守护着百姓。
他挨家挨户去了解困难,和老百姓一起想办法,大家说这样心系人民的好干部怎能不让人敬佩!他不就是咱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吗?2. 雷锋,这名字多响亮!他总是无私地帮助身边每一个人。
看到老人过马路,他会赶紧上去扶一把;小孩迷路了,他会耐心地送回家。
这不就是心系人民最直接的表现吗?他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3. 谷文昌,在东山岛造林治沙,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那里曾经风沙漫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可谷文昌没有放弃,他带着大家一棵一棵地种树,这不就跟燕子筑巢一样,一点点积累起来。
他这样子心系人民,为了大家的美好生活拼命努力,真的太了不起了!4. 黄文秀,那个可爱的姑娘,她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为百姓做事。
她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跟乡亲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
她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希望之路,她为人民付出这么多,能不让人感动吗?5. 张桂梅,在大山里为女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她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受教育,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呵护着那些花朵茁壮成长。
这难道不是心系人民的最美写照吗?大家能不为她点赞吗?6. 钟南山,在疫情期间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当大家都感到恐慌的时候,他站出来了,带领大家抗击疫情,像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以安全感。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心系着全国人民的健康,这样的人难道不是英雄吗?结论:这些心系人民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担当,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第3课 安塞腰鼓-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七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刘成章学习目标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重点)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难点)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难点)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代表作品主要有《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写作背景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动作奔放,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课文主题《安塞腰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盛况。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腰鼓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
语文作文诗情画意诗词

语文作文诗情画意诗词1. 语文作文里要是能巧妙地融入诗情画意的诗词,那可就像给一道普通菜肴加了顶级调味料。
我记得上次写描写春天的作文,我写上“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就这么一句诗,立马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老师都夸我写得有韵味。
就好像你本来是在给朋友讲一个平淡的故事,突然加入一段精彩的情节,瞬间就抓住对方的心了。
2. 你写语文作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让那些诗情画意的诗词成为你的秘密武器呢?就像武侠小说里大侠有独特的绝招一样。
我有个同学写关于思乡的作文,用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哇,那种思乡之情一下子就变得特别浓烈。
这就好比你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一下子让整个屋子都亮堂起来,让读者一眼就看到你想表达的情感核心。
3. 语文作文中融入诗情画意的诗词,那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我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描写一个人很孤独,就引用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感觉这个人的孤独感就像寒冷的江雪一样,弥漫在整个画面里。
这就像你给一幅单调的画涂上了最独特的色彩,让整个画面变得与众不同,读者怎么能不被吸引呢?4. 写语文作文的时候,那些诗情画意的诗词就像魔法咒语。
我看到有人写关于友情的作文,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多棒啊,瞬间就把那种即使距离遥远也无法隔断的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你在演奏音乐时,突然奏响了一个特别美妙的音符,整个曲子都变得动听起来,读者肯定会被这样的表达深深打动。
5. 在语文作文的世界里,诗情画意的诗词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
我曾经写作文描绘一处美景,用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片荷塘的景色一下子就展现在眼前,就好像你把一幅绝美的画卷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谁能抗拒这样生动的描写呢?就像你看到美味的食物摆在面前,肯定忍不住想尝一口。
6. 你知道吗?语文作文中加入诗情画意的诗词,就像是给你的文字穿上了华丽的衣裳。
我邻居家的小孩写作文形容一位女子的美丽,用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瘠土地上的精神甘霖贫瘠土地上的精神甘霖贫瘠土地上的精神甘霖作者/郭茂全校园题材小说是展现校园生活与师生思想情感的小说,作品多以学生和教师为表现对象,呈现出校园多彩的生活风貌与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它与军事题材小说、公安题材小说、武侠题材小说等一样,已成为当代小说题材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如王蒙《青春万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喻杉《女大学生宿舍》、张者《桃李》、韩寒《三重门》、刘醒龙《天行者》、饶雪漫《沙漏》、郁秀《花季雨季》、贾童《年年年华》等,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的表现大学校园生活,有的描写中学校园生活。
作品或表现青春岁月的激情理想与痛苦迷茫,或揭露校园人文的精神蜕变与理想坚守;或批判反思,或追忆眷恋,共同组成了校园生活的多重协奏曲。
新世纪的甘肃文坛涌现出许多反映校园众生相的小说作品,如尔雅《蝶乱》、史生荣《所谓教授》、徐兆寿《非常日记》、赵剑云《阳光飘香》、王文思《迷爱》等长篇小说,还有一些校园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起构筑起甘肃小说园地里独特的“校园风景线”。
甘肃作家毓新的《绿如蓝》是一部反映中学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富有地域特色的西北贫困县沉木作为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围绕沉木县高中的招生、学习、生活、高考等校园事件,塑造了鲜活生动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形象,展现了极具时代气息的社会风貌。
作品详细地展现了西部贫瘠大地上高中学子们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活和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
可以说,《绿如蓝》是西部贫瘠土地上孕育的精神甘霖,它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份优化生命、磨砺意志、升华理想、陶冶情操的思想佳酿。
一、现实的艰辛苦难与作品的精神光芒《绿如蓝》展示了极具时代气息的校园生活,它没有一些校园题材小说中灰暗、颓废的色调,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奋勇向前的人生追求。
《绿如蓝》潜藏的巨大“精神能量”不仅来源于作品中塑造的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还来源于作家对艰辛苦难的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精神光芒的发掘。
小说中的沉木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又干旱贫瘠,持续干旱常使庄稼欠收,有时甚至颗粒无收。
“道路两旁的山地里,豆子、小麦全长得侏儒似的,根部显出焦枯色泽,远处的沟沟岔岔间,虽然挣扎着些许树木的绿意,更衬托出季节的枯寂和荒凉。
”这就是作品展示的农民的生存空间。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逐渐走进了荒凉背景中顽强生活着的人们:基层代课教师的收入微薄,生活穷困,高中老师任务繁重,居所逼仄;高中学生宿舍简陋,条件艰苦;农民生活窘困,艰辛度日。
虽然这片土地贫瘠、枯寂、荒凉,但是这里的人们怀有梦想和希冀。
人们历来崇文重教,在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是啊,祖先是儿孙的根,历史是现实的根--沉木大地眼前的一切,包括贫瘠的地貌、独特的人文、辉煌的教育,等等,如果追本溯源,都应该能找到其发达根系的吧。
”从汉代儒生聚徒讲学、隋唐科考中举、明清沉木书院一直到现代教育中的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作品有意从纵向展现了沉木县人重教乐学的历史渊源,从而增强了所叙述故事的历史纵深感。
其中不仅有先辈、祖辈、父辈、老师们曾经的更加艰苦的求学生涯,还有年轻一代在条件有一定改善时的刻苦学习与艰苦生活,沉木的重教兴教的精神代代相传、层层相续。
历届县领导重视教育,校长重视学生,教师重视教学,学生乐学勤学,家长竭力供给。
沉木县处处皆见重教之风。
学校的校门、图书馆、食堂、教师办公室,县里的展览馆、书院、居室等,到处都有兴教促学励志的对联;每逢周末或节日,高中学校的校门口都会站满来自偏远乡村为孩子送生活必需品的家长;沉木的教师尽管生活艰苦,但依然诲人不倦,其言其行让人肃然起敬。
小说中“阴沉木”的叙述也以隐喻的方式显示了沉木师生坚韧顽强的美好品质和刻苦奋进的精神追求。
物质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匮乏,贫瘠的物质条件与肥沃的精神土壤恰恰构成了小说叙事的艺术张力,让读者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审美体验。
《绿如蓝》塑造了一群勤奋刻苦、善良纯朴、坚强乐观的学生形象。
章第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他曾是沉木县的中考状元,后来成为全省高考文科状元。
章第中初中刚毕业时,就在学习之余训练爬锅、挖灶、挑水、洗衣、扫屋、铲草等独立生活的技能,帮助年迈的奶奶倒水、漱口、洗手、擦脸,他时刻能体味到家族曾经的苦难与亲人现在经受的甘苦。
他生活朴素,思想独立,闲时热爱阅读文学名著,热心于文学创作;他品德纯洁,挚爱恩师,将高考状元的奖金送给了孙映雪老师的遗孀与有病的孤女。
章第中身上有祖辈的勤俭刻苦,有农村少年的善良朴实厚道,还有整个沉木县学子的拼搏进取。
曹鹏炜乐观勤奋,学习优异,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又改嫁,由年迈的爷爷拉扯成人。
他的高中生活简朴至极,午饭顿顿沙洋芋,晚饭锅锅揪面片。
除买煤油,他把学校发放的生活费全部省下,以备上大学之用,在寒暑假则去饭馆做杂活挣一家人的零花钱。
天理佑弱,天道酬勤,曹鹏炜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田园静长得苗条秀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肯服输,坚毅友善,乐于助人,将学校的补助偷偷捐献给外校两个父母双亡、家庭贫困的兄妹。
温捷雅娟秀而自尊自爱,懂事勤奋,虽败而不气馁,她与章第中的爱恋之情纯洁真挚。
这些高中生大多处在尖子班,他们经历了开学初的兴奋激动、思亲恋家、压抑失眠、焦躁烦闷、逆反冲动,也经历了适应高中生活后的沉静稳健、热情积极、乐观奋进。
正如小说中所展示的:“绿如蓝--平淡而激情昂然,艰苦却积极向上。
”就是高中生活的精神写照。
作品体现着一种不屈服于苦难命运、昂首奋进向前的人生理想。
在当下校园文学泛起的“坏蛋是怎样炼成”、“师生畸恋”、“恶魔”叙事、“力比多”叙事等写作思潮中,《绿如蓝》给读者展现了一批自强自立、刻苦坚韧、纯朴可爱的当代青年成长的榜样,无疑是校园题材写作中的一泓清流。
《绿如蓝》塑造了一群生活艰苦清贫,却敬业爱岗、诲人不倦、正直高尚的教师形象,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
孙映雪老师是老三届高中生,家里孩子多,生活一直比较困难,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心无旁骛,专心从教,时常关心学生。
他的“丢垃圾”、“羊碰头”、“王婆卖瓜”等教学策略与方法亲切有趣,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欢迎。
(中国文学论文.fwsir.)他不仅语文教得好,课余还创作、发表旧体诗。
他淡泊于职称名利,漠然于领导检查,愤激于劳民伤财的“示范验收”,因受不了被人冤屈之辱,骑车回家途中遭遇车祸身亡。
杜仲老师的生活捉襟见肘,母亲多病,全家数口一直挤在两间狭小的教工宿舍,在生活的重荷下勤勉工作。
班马老师曾经一边读高中一边照顾上小学的侄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
作品中的其他老师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求才若渴精心管理的校长刘百泉、勤奋敬业爱校如家的李伟民、声音娇嫩甜美的师柔荑、青春时髦又能干的苗娟秀、感情不太专一的吕梁山等中学教师,命运坎坷、生活清贫的周圆的爷爷、周圆的父亲等代课老师的形象。
此外,作品塑造了一群勤劳坚强、慈爱真诚、简朴厚道的家长形象,如等到孙子考上大学才死而瞑目的曹鹏炜的爷爷、曾经高考受挫而每天为儿子担心惶恐的章太华、孩子有网瘾后下跪乞求的母亲以及在校门口为孩子们送给养的家长等。
“这片土地在贫瘠、枯寂、荒凉的同时,又无处不充盈着古老、神秘和坚韧,仿佛一个尽管困窘潦倒却极具内涵的汉子,让人不能不产生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在沉木县,凡是从高考的硝烟中厮杀过来的,无论迟早,无论成败,谁人未曾书写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呢!”可以说,《绿如蓝》是沉木社会的发展史,民众的生活史,也是沉木学子的奋斗史、沉木教师的奉献史,作品处处流露着作家对这片养育沉木人的西部土地的热爱,是献给黄土地及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精神的赞歌。
二、单纯的魅力与单纯的风险一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够让读者不断地回味、延留。
优秀的作品时间愈久远,愈能散发出艺术的醇香。
《绿如蓝》像众多校园题材的作品一样,具有清新、明朗、单纯之美。
这既能诱发出艺术的魅力,又暗藏着艺术的风险。
首先是作品反映内容的单纯性。
作品基本上以人物的刻苦学习为中心,以三年高中生活为表现重心,因此呈现为一种单纯的美感。
因为色调相对单一,所以情感思想表现自然纯净,更好地表现了作家的创作理想。
《绿如蓝》的“绿”代表着青春与生命,代表着健康与活力,也代表着希望与理想。
“绿”是小说的基本色调,当然其中也晕染了些许的其他色彩,如黄土高原生活的泥色、家族苦难的暗色、基层教师生活的灰色、堕落自杀者的血色等。
其次,主要人物选择的单纯性。
作品主要围绕章第中来展开的,其行踪链接起了田园静、温捷雅、刘流长、曹鹏炜、花公子、杨琴、祁晓春、茹森林、王春光等同学形象,引出刘百泉、李伟民、老班、马达、仲先生、孙映雪等教师形象,还引出章太华、沈淑英、鲁伟祺、盆娃爷爷、周圆父亲等家长形象,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缜密的叙事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诸多内容汇聚在品学兼优的章第中的焦点视域之下,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自杀学生、辍学学生、复读学生、基层教师等边缘型人物心理的深入开掘。
其三是情节冲突的单纯性。
作品所写事件主要集中在上一中还是上二中的选择、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的权衡、一中与二中的竞争、复读还是辍学的考虑、老师上课的特点等,这与校园题材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情节安排受到学校常规的校历安排、高考经验总结思维的限制有关。
作者在创作中应当重视圆形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心灵辩证法的思考。
小说情节应多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或者性格间的冲突,这样才能增强典型形象的艺术魅力。
的确,如何在众多的校园题材创作中建构出一个意蕴丰厚、风格独具的艺术世界,应当是校园题材作家的审美追求。
此外,小说叙述话语与修辞技法有一些文人化的痕迹,一些描述并不完全贴近生活的本真。
作家应当回到生命存在的“现场”与“气场”,而不应固守“语言的堡垒”。
当然,瑕不掩瑜,《绿如蓝》在农村教育题材选择、青春奋斗主题的开掘与表现方面是风格别具的。
“沉木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步,沉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毓新以高中生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长篇小说《绿如蓝》,让读者重温、重识了西部农村的高中生活,激励着更多的学子以无悔的青春为美好理想而拼搏,呼唤着人们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关注西部贫困地区孩子的成长。
在社会思想转型的当代,在民族精神建构的当下,《绿如蓝》所蕴蓄的思想价值与散射出的精神光芒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毓新:《绿如蓝》,甘肃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文中引文均出自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