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杀菌剂 的特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瓜白粉病(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花生叶斑病(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是目前生产上使用面很广的一类杀菌剂,但是很多农友因为不注意正确的使用技巧,导致作物药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那么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呢?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唑类杀菌剂科学使用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它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它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是,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而三唑类杀菌剂就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因此防治真菌性病害效果好,但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作物病害无效。

三唑类杀菌剂要掌握使用时期。

不能在作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蘖之前或阔叶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这一阶段使用对作物生长会带来不利影响。

如造成作物顶端生长缓慢,使作物植株的节间缩短等。

一般来说,禾本科作物相比阔叶作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过早使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防治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时,水稻抽穗前后要注意慎用三唑类杀菌剂。

因为施用后可被水稻迅速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且持效期一般可达20天左右,在通常剂量下对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如果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三唑类杀菌剂超量或连续使用,特别是在施药后短期内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可能引起抽穗困难,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有不同。

如丙环唑主要用于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及各种斑点病等,特别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施用间隔时间需在10天以上。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1.高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和病原体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能够迅速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发展。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特定酶的活性,阻断其生长和繁殖。

2.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杀灭作用,包括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等。

因此,在农业和园艺中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控制多种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3.持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持续的病害防治效果。

这是因为该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可以通过吸收和转运分布到各个部位,包括叶片、茎和果实,从而保护整个植株免受病害的侵害。

4.系统性: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内吸性杀菌剂,能够通过植物的根部或叶片进入植物体内,被整个植物系统性地吸收和运输。

这种系统性的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能够防治内螨、黑斑病、早疫病等植物内部感染的病害。

5.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已经感染的病害,同时也具有植物的抗性诱导能力。

这是因为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6.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三唑类杀菌剂在土壤中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残留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该类杀菌剂对非目标生物的毒害作用也较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7.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但由于该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对病原真菌的多重靶点有作用,因此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性发展风险相对较低。

这一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长期作为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工具使用。

综上所述,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性、广谱性、持效性、系统性、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以及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成为农业和园艺领域中广泛使用的病害防治工具,为种植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靠的农药选择。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作者: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具有作物显著的防治病害效果,是目前使用面较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使用效果也有差异。

本文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要点,避免用药不合理导致药害发生。

1.丙环唑。

丙环唑对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其浓度不能超过3000倍,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丙环唑在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储存温度不得超过35℃。

它的持效期在1个月左右。

2.戊唑醇。

戊唑醇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

3.氟硅唑。

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40%乳油,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

氟硅唑持效期较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使用期在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苯醚甲环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10%水分散粒剂。

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需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5.腈菌唑。

腈菌唑对作物的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所以购买时要注意其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

睛菌嗖是美国罗门哈斯在1986年推出的三嗖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笛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其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特点。

作用机制在1980年代,三嘤类杀菌剂的开发,因为戊嘤醇、己嘤醇等羟乙基三嘤类化合物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

睛菌理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睛菌嘤的分子结构上并不带戊嘤醇和己理醇上的羟乙基,但其杀菌活性一点也不差。

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睛菌嗖对核盘菌、链格抱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月青菌理可以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株的导管内向顶传导,也就是说,喷施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睛菌哩药剂可以随着蒸腾作用的拉力,传导至上部叶片。

但喷布在上部叶片上的药剂不能向下传导。

睛菌嗖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迸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嘤类杀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这是在睛菌理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嘤类杀菌剂一样,睛菌嗖属于数量级抗性杀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睛菌理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

因此,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防治对象睛菌理是属于广谱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对发病农作物有保护和防治作用,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病害,适用于防治梨、苹果、坚果类、葡萄、花卉、水稻和麦类以及棉花等等的黑星病、白粉病、各色斑病、叶霉病、腐烂病、锈病等等病害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主要登记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种子处理可以防止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的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

也可用于储藏病害的防治。

特点睛菌理是一种常用的广谓低毒剂,持效期长,对作物,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粉锈宁可以用来防治哪些蔬菜常见病害

粉锈宁可以用来防治哪些蔬菜常见病害

粉锈宁可以用来防治哪些蔬菜常见病害
粉锈宁是一种高效、低残留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特点。

药剂被植物吸收后,能在体内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够抑制病菌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影响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粉锈灵又名三唑酮,对人畜低毒,对天敌、蜜蜂、鱼类及鸟类安全。

对多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具有明显的防效。

防治:粉锈宁具有保护、治疗和根除作用,在蔬菜上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锈病。

①防治瓜类白粉病,在病害发生初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
30-50ml或15%可湿性粉剂45-60克,对水喷雾。

一般年份施药1次,病重年份隔15-20天再施药1次。

②防治菜豆、豇豆、豌豆、辣椒白粉病,用15%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或用20%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③防治菜豆、豇豆、辣椒锈病,在病害发生初期,20%乳油
1000-1500倍液喷雾。

④土壤处理,每立方米用l5%可湿性粉剂12克,对温室土壤进行处理,可预防蔬菜白粉病,残效期60天。

注意事项:
①安全间隔期为20天。

②如误用引起中毒时,其症状一般为呕吐、激动、昏晕等,应立即找医生治疗。

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作者:李明
来源:《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6年第09期
一、产品性能
该产品是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活性较高、内吸性较强、持效期较长,具有保护、治疗作用。

有效成分含量430克/升,剂型为悬浮剂。

二、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
1.梨树黑星病:在发病初期,对水制成3000~4000倍液,以每株喷液量2~
2.5千克喷雾,间隔7天,共施药2~3次。

2.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在发病初期,对水5000~7000倍,以每株喷液量1.5~3千克喷雾,间隔7~10天,共施药2~3次。

3.防治稻曲病,每667平方米用药10~20毫升,建议在水稻破口前5~7天进行第一次用药,7~10天后再次施药。

4.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有雨,请勿施药。

三、注意事项
1.安全间隔期:在苹果和梨上最多施药次数为4次,安全间隔期为21天;在水稻上每季最多施用次数为3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2.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时应有劳动防护措施,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得吸烟、饮食。

3.本品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有毒,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4.包装物不得挪作他用。

5.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6.用过的容器应妥善处理,不可作他用,也不可随意丢弃。

7.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止接触本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
※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
(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
※黄瓜白粉病
(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
※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
※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
※花生叶斑病
(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防治梨黑星病、对苹果轮纹烂果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防治黄瓜黑星病、蔬菜白粉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颖枯病和大麦叶斑病
(6)腈菌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能阻止已发芽的病菌孢子侵入作物组织,抑制菌丝的伸长。

桃树褐斑病、苹果黑星病、梨树黑星病、黑斑病、禾谷类黑粉病、腥黑穗病、麦类锈病、对禾谷类白粉病无效。

菜豆锈病、蔬菜白粉病(7)亚胺唑: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能有效的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对藻状菌无效。

机理主要是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形成,到致病菌死亡,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葡萄黑痘病、葡萄白粉病、麦类黑穗病
(8)苯醚甲环唑:苯环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杀菌谱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座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菌、白粉菌、锈菌和某些种传病害具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作物安全。

※果树病害: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葡萄炭疽病、黑痘病、西瓜炭疽病、蔓枯病、
※蔬菜病害:大白菜黑斑病、辣椒炭疽病、番茄早疫病、
※麦类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颖枯病、小麦全蚀病、条纹病、白粉病
※其它:大豆根腐病、棉花立枯病、
(9)四氟咪唑:分子结构中含氟,活性谱广、高效、持效期长达4-6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

防治由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菌属、核腔菌属、壳针孢属,草莓白粉病、小麦白粉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