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赞美 (3)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 再别康桥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
《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

《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以下是《死水》和《赞美》高中语文教案,长度超过1200字。
教案一:《死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小说《死水》的作者张爱玲及其代表作品;2.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角色转变;2.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揭示的人性弱点;2.分析小说中强烈的悲剧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二、整体阅读(15分钟):1.学生读小说《死水》,并填写阅读笔记;2.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他们读到的内容,比较各自的理解;3.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和辩论,探讨小说中的道德困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是否赞同玛珍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背弃爱人的道德底线”的话题;3.学生分组进行小结,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学生独立思考“为何说《死水》是一场完美的悲剧”;2.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2.教师总结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3.对整堂课做一个小结。
教案二:《赞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英国作家贝尔位勋;2.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领会贝尔位勋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贝尔位勋的散文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分析散文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学生对英国散文的了解较少,容易产生阅读障碍;2.分析贝尔位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漫谈,引导学生了解贝尔位勋及其作品的状况。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现代诗是十分有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国现代诗三首》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论闻一多的《死水》(精选12篇)

论闻一多的《死水》(精选12篇)论闻一多的《死水》篇1沈从文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久是那么看,那么透亮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烁一种光明。
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留意,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读《死水》简单保留到的印象,是这诗集为一本理智的静观的诗。
在作品中那种安详同世故处,是经常愤怒到年青人的。
由于年青人在诗的德性上,有下面意义的承认:诗是歌颂自然与人生的,诗是诅咒自然与人生的,诗是动听的严厉的东西,诗是热闹的奔放的东西,诗须有情感,表现的方法须带一点儿天真,……这样或那样,使诗必需成立于一个概念上,是“单纯”与“胡涂”。
那是为什么?由于是“诗”。
带着惊异,恐怖,生气,欢悦,任情的唱歌,或谨慎的当心的低诉,才成为一般所认可的诗。
纤细的敏感的神经,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愁闷,写成诗歌,这样诗歌才是合乎一九二〇年来中国读者的心情的诗歌。
使生活的懑怨与愁闷气氛,来注入诗歌中,则读者更易于理解怜悯。
由于从一九二三年到今日为止,手持新诗有所体会的年青人,为了政治的同习惯的这一首生活的长诗,使人人都那么忧愁,那么忧愁!社会的与生理的骚扰,年青人,全是担心定,全是纠纷,所要的诗歌,有两种,一则以力的叫号作直觉的否认,一则以热忱为女人而赞美。
郭沫若,在胡适之时代过后,以更豪放的声音,唱出力的英雄的调子,因此郭沫若诗很快就占据过国内青年的心上的空间。
徐志摩,则以另一意义,支配到若干青年男女的多感的心,每日有若干年青人为那些热忱的句子使心跳动,使血奔窜。
在这样状况下,有两本最好的诗,朱湘《草莽集》同闻一多的《死水》,两本诗皆稍稍离开了那时代所定下的条件,以另一态度消失,皆以特别孤独的样子产生,存在。
《草莽集》在中国抒情诗上的成就,形式与内容,实较之郭沫若纯粹极多。
全部调子建立于安静上面,整个的安静,在安静中观照一切,用旧词中属于安静的心情中所产生的松软的调子,写成他自己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施永忠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单桂青一、课文悟读《再别康桥》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
《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
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
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真情告白的典范,也是爱恋至深的杰作。
那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已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情愫全然捧出。
那浓烈至纯的情,深切至真的爱,有如芳醇醉人的美酒,又似六月滋润的清泉,让人全身心熨帖。
“常含泪水”的意象浓缩了诗人内心那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不仅是主旨的深化,也是情感的升华。
结合四个富有暗示性的意象的感悟,更可以理解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对祖国深深的爱。
《赞美》《赞美》一诗有如洪钟敲响在幽深的古寺,震荡在现代的黎明一般,洪大、沉缓、雄浑,不乏勃然奋进的力度。
随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回环往复的呼告,唱响了历史与未来,融浸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深情礼赞。
死水闻一多诗原文解析

《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死水》赏析二:《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
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
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死水》赏析三:《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现代诗栏目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讨论: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 象征意义是什么? 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 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 恶写的很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品味本诗的语言的绘画美。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 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 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 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红烛啊!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又何苦伤心流泪? 我知道了!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 芒, 耘。” 你烧得不稳时,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红烛啊! 流罢! 流罢!你怎能不流 呢?
请 将 你 的 脂 膏 ,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 “ 莫问收获 , 但问耕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闻 一 多 1925 年写的《七子之歌》。那时,闻一 多 刚 刚 27 岁,他把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 九龙、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 湾、旅顺大连等7 处国土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7 个儿女。该诗发表 于《现代评论》、《大江》和《清 华周刊》,引起了强烈反应!
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 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 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 来歌唱?
赞
美
穆 旦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 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 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红烛
红烛啊!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可是一——给 你躯体? 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 是谁点的火 点 着灵魂? 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 红烛啊! 红烛啊! 不误,不误! 不误,不误! 原是要“ 原是要“烧”出你 的光来—— 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 死水》 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 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 年闻一多 赴美国留学, 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 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 年他 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 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 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 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 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 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 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 首诗的深层根基。 首诗的深层根基。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 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年初回国 英诗歌翻译。 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 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 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年恢复诗歌创作。 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 年平反。 年平反 主要著作有: 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 、 穆旦诗集(1939-1945)》 》 (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 、 、 穆旦诗选》 等 欧根奥涅金 奥涅金》 《欧根 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 、 唐璜》 、 代诗选》 等大量译诗。 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等大量译诗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了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死 水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 改名多,字友三,又改 原名家骅,改名多 字友三, 闻一多 原名家骅 改名多, 名一多。 名一多。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年11月24日生 (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 月 日生 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著名诗人学者战士。 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著名诗人学者战士。 主有诗集《红烛》 死水》 他潜心钻研古籍, 主有诗集《红烛》、《死水》,他潜心钻研古籍, 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 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 进而金石甲骨......,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 涉 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涉 进而金石甲骨 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 猎之广,用功之勤 考核之精,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 用功之勤,考核之精 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 猎之广 用功之勤 考核之精 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 人是有骨气的, 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 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 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 年 月 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 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 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诗人,文史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 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 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 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 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 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代表作《红烛》、《死水》 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 影响颇大
写作背景:
1942年5月作者毅然加入了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 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 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 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 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 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 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