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饮食,体液酸碱度与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之间的关系
别再为“酸性体质论”纠结

是万病之源"
以“身体偏碱才健康”这样的论断是完 全不科学的。如果非要用哪种体液来评
判所谓的“酸}生体质”,那就是血液。
宁一项关于慢性肾 了骨质疏松的营养 为那些代谢后呈酸 成损害从而导致骨 却被误推到饮食营 为“如果长期食用 物会引起体质的酸 健康人的血液通常呈现弱碱性,pH 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样有利于机体 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 使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保持良好 状态,保证人的精力充沛。但是在疾病 的情况下,血液的酸碱性可能是会变化 的,医学上称为“酸中毒”和“碱中毒”,
五、平衡饮食最重要
我们不应太在意吃进去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应该更注意食物 本身所包含的营养素。营养师建议大家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这并非 因为它们是所谓的“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富含各种对维护人体健康 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实际上,讲究食 物多样化、保证荤素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各类食物均含有不 同的营养成分,发挥不同的健康作用,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相互之间不 可替代。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多样化的膳食搭配才是通往 健康的关键。 顾中一在文章中总结: “从一个人的健康管理角度讲,很多人得病,
所谓“酸性体质论”,就是近年来 广为流传的一种伪科学学说。该学说认 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无论是癌 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 都是由于吃多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 酸化引起的,而所谓“酸性食物”范围 之广之常见,绝对可以吓你一大跳:鱼、 肉、米饭、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很多 都被说成是酸性的。尤其是中国人的主 食米饭,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 型代表,它也就变成了致病的罪魁祸首, 从而引起很多人的纠结。
这一谣言在3年前开始传播,后被 屡次辟谣,但直到今天,我们竟然还能 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为什么这则谣言 的生命力会如此旺盛呢?编辑认为,可 能是因为“酸碱、pH”这些术语让人觉 得与科学沾了关联,那种“少吃肉,不 患癌”的结论又与大众心中的某些预期 不谋而合的原因。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的顾中一医生 就曾发文《酸性体质引发癌症,纯属胡 说》,做过一次深入浅出的科普。他说: 经常看到网上有关“酸性体质与碱性体
食物的酸碱性与人体的健康

酸性与碱性食物参照表食物的酸碱性与癌症的因果关系1、所谓食物的酸碱性,是说食物中的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属于碱性。
一般金属元素钠、钙、镁等,在人体内其氧化物呈碱性,含这种元素较多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莴笋、萝卜、土豆、藕、洋葱、海带、西瓜、香蕉、梨、苹果、牛奶等。
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属于酸性食物。
如猪肉、牛肉、鸡肉、鸭、蛋类、鲤鱼、牡蛎、虾,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麦、啤酒等。
2、如果食物代谢后所产生的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较多,就容易在体内产生较多的碱,形成碱性反应。
一般来说.含有钾、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为碱性食物二、碱性食物1.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2.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3.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4、蔬菜水果都是碱性食物5、肉类一般属酸性6、粗粮都是碱性的,细粮是酸性7、鱼类也属碱性食品8、碱性食物:豆腐、牛奶、芹菜、土豆、竹笋、香菇、胡萝卜、海带、绿豆、香蕉、西瓜、草莓等。
9、弱碱性食物:马铃薯.高丽菜.芦荀.竹笋.荚豌豆.茹类南瓜.莲藕.萝卜渍.豆腐.苹果.梨子.香蕉.菠萝.樱桃.桃子.牛旁10、强碱性食物牛奶.蕃茄.胡瓜.芜.萝卜.红萝卜.无花果菠菜.芹菜.柑桔.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蒟弱11、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12、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13、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
尤其是天然绿藻富含叶绿素,是不错的碱性健康食品,而茶类不宜过量,最佳饮用时间为早上。
三、酸性食物14、弱酸性食物:洋火腿.奶油.鸡蛋.鲷鱼.虾子.鲍鱼.蛤蜊.八爪鱼.通心面.巧克力糖.油炸类食物.葱.炸鸡15、强酸性食物:牛肉.猪肉、鲔鱼、牡蛎、芝士、米、麦、面包、酒、花生米、香肠.糖果.饼干.白糖16、动物蛋白:含有过多的脂肪所以属于酸性,其酸性由大到小的排列是: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鱼肉17、强酸性食品: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关于肿瘤微环境的几个问题

关于肿瘤微环境的几个问题作者:汪雨潇来源:《硅谷》2010年第10期摘要: 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其低氧、低PH、高压的特殊理化性质,其中存在的多种重要调控因子,以及它与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内在关系都对人们从认识肿瘤到治疗肿瘤都十分关键。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多靶点药物;调控因子中图分类号:Q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520168-02肿瘤微环境,即肿瘤细胞产生和生活的内环境,其中不仅包括了肿瘤细胞本身,还有其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胶质细胞等各种细胞,同时也包括附近区域内的细胞间质、微血管以及浸润在其中的生物分子[1]。
早在100多年以前,Stephen Paget基于乳腺癌的器官特异性转移中的临床观察,提出了著名的“种子与土壤”的概念。
然而,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将治疗思路仅仅局限于肿瘤细胞本身,导致人类的抗击肿瘤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直到最近,才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肿瘤与肿瘤微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肿瘤微环境就像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与其中的肿瘤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不论从生物学还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1 肿瘤微环境的特点肿瘤微环境在理化性质方面与人体正常内环境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比较显著的是其低氧、低PH以及高压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特点,才使得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趋化因子和各种蛋白水解酶所产生的免疫炎性反应,这种特性都十分利于肿瘤的增殖、侵袭、粘附、血管生成以及抗放射化疗,促使恶性肿瘤产生。
1.1 低氧环境Thomlinson在1955就已经注意到了许多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的缺氧状态[2]。
缺氧区域内常常出现坏死现象,更容易发生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肿瘤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就决定了其对能量需求高,因此其对氧气以及葡萄糖等能量物质的消耗比正常细胞高出许多。
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包格尔经过实验后得出结论:癌症患者100%是酸性体质。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人体体液长期处于酸性状态很容易得癌症。
而且,体液的PH值(酸碱度)越低,越适合癌细胞的生存,哪个组织器官的PH值越低,癌细胞就越容易转移到哪。
因此,预防和治疗肿瘤,首先应该从改善酸性体质入手。
人体的系统和结构非常科学与精密,正常人的体内环境应呈弱碱性,血液的PH值处于7.35-7.45之间。
这是一个十分精细的范围,相差不超过0.1个单位。
一旦体液酸碱失衡,长期低于7.35以下,人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
人体“发酸”会带来各种危害。
体内酸性物质过多,尤其是嘌呤代谢紊乱产生的尿酸,易沉积于肾脏、骨骼肌肉、滑膜液、泪囊液、脊髓液、精液、毛囊等部位,引发原因不明的疼痛、发热、乏力、眩晕、失眠、排泄不畅、血滞气淤、软组织感染等身体不适。
酸性物质增多往往会合并为高血糖、高血脂、血粘稠度增高,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吃出来的“现代病”人体有3种基础平衡,即体温平衡、营养平衡、体液酸碱平衡。
和谐的弱碱体质是最健康的。
人体自身有着强大的酸碱平衡能力,即自主的纠酸、抗酸和排酸能力,这项重要的任务主要由呼吸系统、代谢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来承担,它们将酸性废物源源不断地排出体外,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的丰富,大家平时吃得好、吃得精,结果过度地摄入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三高”类食物。
正是这种失衡的饮食结构,使酸性废物的数量超出了各系统排酸的能力,酸素在体内逐渐累积,致使体液趋于酸性化。
因此,所谓的“酸性体质”,应该叫做“酸性食物人体”更为确切。
也就是说,人的酸性体质主要是吃出来的。
当然,造成酸性体质的原因有很多。
那么,哪些人与酸性体质“有缘”呢?1)生活习惯不良的人。
毫无节制地吸烟、喝酒、不吃早餐、夜里吃东西,都是体质酸性化的诱因。
癌细胞的生存环境

癌细胞的生存环境在我们的身体中,细胞们如同一个个忙碌的“小工人”,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各种任务,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
然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捣蛋分子”,那就是癌细胞。
要了解癌细胞为何能够兴风作浪,就得先弄清楚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癌细胞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庇护所”。
首先,从营养供应方面来看,癌细胞就像是一群贪吃的“小怪兽”。
正常细胞有着严格的“饮食规律”,它们在适当的时候摄取适量的营养物质。
但癌细胞不同,它们对营养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
它们会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管,为自己“抢夺”更多的营养,特别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这种异常的营养获取方式,为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提供了充足的“粮草”。
再说说细胞外的微环境。
这里充满了各种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就像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中心”。
正常情况下,细胞之间通过这些化学信号进行有序的沟通和协调。
但癌细胞却会“篡改”这些信号,让周围的正常细胞为自己服务。
比如,它们可以分泌一些物质,抑制免疫系统对它们的攻击,或者诱导周围的细胞产生利于自己生长和扩散的物质。
氧气也是癌细胞生存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肿瘤内部往往存在着氧气供应不足的区域,这被称为缺氧环境。
一般来说,缺氧对细胞是不利的,但癌细胞却能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
它们会激活一系列特殊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来适应低氧环境,并利用这种环境来促进自身的恶性发展。
酸碱度也是癌细胞生存环境的一个特点。
正常细胞所处的环境通常是微酸性到中性的。
但癌细胞所在的区域,往往会变得更加酸性。
这种酸性环境不仅有助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还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让癌细胞更加“肆无忌惮”。
免疫系统在癌细胞的生存环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健康的身体里,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警察部队”,能够及时识别并清除异常的细胞。
但癌细胞却有着各种“手段”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它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表面标志物,让免疫系统“认不出”它们,或者分泌一些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的物质。
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

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是指在肿瘤细胞周围的环境中,所测得的pH 值的范围。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它反映了肿瘤细胞周围环境的酸碱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外的pH值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当发生肿瘤时,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会发生改变,导致pH值发生相应的变化。
肿瘤微环境的pH值通常在6.5到7.5之间,略低于正常细胞的pH 值。
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代谢特性,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使周围环境呈现酸性。
这种酸性环境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肿瘤微环境的酸性条件下,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酸性环境可以降低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使肿瘤细胞更容易侵袭周围组织。
其次,酸性环境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降低细胞的能量产生和DNA修复能力,从而增加细胞的易感性和死亡率。
此外,酸性环境还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了解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的pH值,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理状态,增加其对治疗的敏感性。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提高肿瘤微环境的pH值,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的pH值,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因此,研究肿瘤微环境的pH 值范围,对于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肿瘤微环境pH值范围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采用非侵入性的技术,如磁共振成像和光谱技术,来监测肿瘤微环境的pH值变化。
此外,还可以结合肿瘤细胞的代谢特性和基因表达谱,进一步揭示肿瘤微环境pH值变化与肿瘤发展的关系。
肿瘤微环境的pH值范围在6.5到7.5之间,略低于正常细胞的pH 值。
这种酸性环境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饮食中的pH值对健康的影响

饮食中的pH值对健康的影响饮食中的pH值是指食物在人体消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度。
人体的内部环境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系统,pH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饮食中的pH值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食物会在体内产生不同的酸碱反应,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饮食中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饮食习惯对pH值的影响、饮食调理和平衡酸碱度等方面展开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饮食中的pH值对健康的影响。
一、饮食中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饮食中的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两大类。
酸性食物主要包括肉类、禽类、鱼类、奶制品、谷类等,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使体液呈酸性。
而碱性食物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等,这些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碱性代谢产物,有助于维持体液的碱性平衡。
长期食用过多的酸性食物会导致体内酸性负担过重,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而过多摄入碱性食物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如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因此,合理搭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二、饮食习惯对pH值的影响饮食习惯是影响饮食中pH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体液呈酸性。
而缺乏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的摄入,则会使体内的酸碱平衡被打破,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也会对pH值产生影响。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使胃液呈酸性,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而长期偏食偏好某一类食物,如只吃肉类而不吃蔬菜水果,会使体内酸碱失衡,影响身体健康。
三、饮食调理和平衡酸碱度为了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饮食调理:1. 合理搭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适量摄入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平衡。
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肉类等酸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2. 多喝水。
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愈发西化。
同时,外界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这一切都使得机体的酸碱平衡受到极大的影响。
酸性环境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侵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酸性环境介绍酸性环境是指机体内外液态环境的pH值低于正常值(7.4)。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和外部废弃物都被排除,同时身体还会复合碱性碳酸盐、磷酸二氢钾等物质来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但是很多人经常食用高脂、高糖、高蛋白、高盐的食品,同时对于运动的缺乏,也会导致机体酸性环境的形成。
这种酸性环境不仅会引起人体器官的损伤和疾病,也会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酸性环境会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肿瘤细胞在酸性环境下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对正常细胞的侵袭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
这是因为在酸性环境下,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合成酸性蛋白,使得细胞和基质之间的黏附性降低,从而进一步促进细胞的侵袭。
酸性环境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使得机体的抗肿瘤活性降低。
免疫系统是人类的天然防线,它能够检测身体内部的异常细胞并加以消灭。
在体内酸性环境的存在下,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会受到损害,细胞的免疫活性也会下降,这就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生长和侵袭。
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的治疗影响酸性环境的存在会使得肿瘤细胞对治疗的抵抗力增强。
一种普遍用来治疗癌症的药物是化疗药物,它们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RNA或细胞膜来杀死癌细胞。
然而,在酸性环境下,药物无法充分进入肿瘤细胞内部,或者吸附在细胞膜上难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如何维护机体酸碱平衡为了减少酸性环境对机体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维护机体的酸碱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适量摄取新鲜蔬果,如小番茄、苹果、芒果、木瓜等,这些蔬果不仅可以补充营养物质,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碱性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饮食,体液酸碱度与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摘要]由于机体可通过缓冲离子、肺和肾的调节,及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等途径维持体液酸碱度(ph)在7.35-7.45 的正常生理范围内),一般认为,即使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大量的酸性产物,单纯饮食因素难以导致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变化。
所以,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酸碱性体质的学说一再受到质疑。
但是,近些年大量文献证明,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延缓、甚至遏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有报道显示,肿瘤酸性微环境会诱导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耐药。
这些结果提示,饮食,体液酸碱度及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饮食体液酸碱度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306-021 食物酸碱性1.1 食物酸碱性的狭义观点人体摄入蛋白质、脂肪、葡萄糖后均会产生二氧化碳(co2),它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水(h2o)结合生成碳酸(h2co3)。
碳酸酐酶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类细胞中,比如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胃粘膜。
有人统计,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每天产生约300~400mlco2,如果全部与h2o结合,每天可释放产生13~15mol 左右h+ [1]。
除此之外,其他的酸性物质还有蛋白质分解代谢后产生磷酸、硫酸、尿酸,糖酵解产生乳酸、丙酮酸,糖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三羧酸,脂肪代谢后产生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但它们产生的h+较少。
由此,人们把高蛋白高脂肪类食品归为酸性。
1.2广义的食物酸碱性观点事实上,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营养素外,人体还有另外三种营养素,即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
化学家通过模拟体内食物经胃、肠道、细胞内氧化的代谢过程将食物进行燃烧,形成灰质,测量灰质水溶液ph后得出的结论显示:钾、钠、钙、镁、铁进入人体呈碱性;硫、磷、氯进入人体呈酸性。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是产碱性食物,因为它们代谢的产物都是有机阴离子前体如柠檬酸、琥珀酸,和含共轭基的羧酸[2]。
这些前体的终末代谢产物是重碳酸盐阴离子。
而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通常存在于肉类、鸡蛋和乳制品。
它们氧化成硫酸,释放h+。
阳离子氨基酸如赖氨酸和精氨酸,如果他们的阴离子是氯、硫酸盐、或磷酸盐,它们则是产酸食品。
然而,如果相伴阴离子是有机酸(谷氨酸或天冬氨酸),则对系统酸碱度几乎没有影响。
文献表明,长期吃产酸食物可以引起酸性体质[3]。
2食源性酸中毒2.1机体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途径机体存在多种调节体液酸碱平衡途径。
机体体液ph的平衡有赖于血液缓冲系统、呼吸系统、肾脏调节以及组织细胞的离子交换作用[1]。
人体血液的缓冲系统包括碳酸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系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其中碳酸盐缓冲系统含量最多,占人体血液缓冲系统的53%左右。
它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快速调节体内co2浓度,而hco3-则通过肾来调节。
但是,它不能缓冲h2co3,后者有赖于其他缓冲系统的调节。
细胞内以k+为主,细胞外以na+为主,这种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建立有赖于细胞表面的atp泵,它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
当细胞外体液ph下降时,机体通过细胞膜上h+—k+,h+—na+,na+—k+交换使h+内流,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肾脏主要通过肾小管对体液进行调节。
肾小管细胞中co2和h2o 通过碳酸酐酶作用合成h2co3。
h2co3解离出hco3-被输送进细胞重新利用,h+则分泌到肾小管与nh3生成nh4+。
有研究表明,急性的酸碱失衡主要通过呼吸系统、组织缓冲体系及细胞内外的交换作用来调节,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持久状态有赖于肾脏的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会随着机体的衰老而降低。
2.2食源性酸中毒与临床代谢性酸中毒酸性食品如蛋白质可以增加体内酸性负荷,相反,碱性食品可以显著减少机体产酸[2]。
短期的酸负荷可以导致临时的酸碱失衡,然而,机体很快会通过调节来补偿,因而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是,当人体调节酸碱的功能下降,如未能通过补充碱性食品调节饮食,血清很可能会维持一种长期的低碳酸氢盐状态,而这种状态会随着衰老性肾脏功能的降低而进一步加剧。
长期和慢性化的酸性饮食产生的体液ph接近人体生理ph(7.35 - 7.45)的低值(7.36 - 7.38)而非高值(7.42 - 7.44)。
这种情况称为“食源性”、“低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或有时称为“潜伏性酸中毒”。
食源性酸中毒不同于临床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代谢性酸中毒不仅仅由饮食因素导致,它是多种不同因素作用的结果。
临床代谢性酸中毒时体液ph低于7.35,而食源性酸中毒的体液ph依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
现有的研究表明,饮食导致的酸中毒,而不是饮食导致的酸血症,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它对机体的影响是显著而长期的,并且有病理生理学上的作用[4]。
3食源性酸中毒与肿瘤酸性微环境3.1肿瘤酸性微环境的形成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细胞的胞外h+比细胞内高,胞外ph为6.5~7.0,低于正常细胞。
恶性肿瘤细胞内ph高于细胞外,但较相应正常细胞内ph低。
文献表明,肿瘤酸性微环境的形成与乳酸和碳酸的产生有关[5]。
正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三羧酸循环对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净产生30或32个atp。
在乏氧情况下,葡萄糖则进行糖酵解产生乳酸,约产生2个atp。
然而,大多数肿瘤细胞即使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依然依赖乏氧糖酵解这种低效方式产能,因而产生大量乳酸[6],导致染毒酸性微环境。
肿瘤细胞的这种低效产能方式称之为有氧糖酵解[5]。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过许多癌基因产物的增加上调糖酵解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分化,而且,大多数肿瘤细胞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
肿瘤细胞的生长迅速和高代谢率的特点会造成肿瘤细胞血液灌流不足而形成缺氧状态。
缺氧环境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产生缺氧诱导因子(hif-1)。
它在乏氧环境下稳定表达,在常氧环境下则迅速降解。
hif-1也可以促进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并且抑制线粒体功能。
在肿瘤组织内,hif-1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ca-ix,催化co2和h2o合成h2co3。
3.2肿瘤酸性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酸性微环境的形成使肿瘤细胞发生适应性变化[13],诱导细胞膜氢离子相关转移蛋白的表达增加,如钠氢交换蛋白(na+/h+ exchanger nhe))、na+/k+—atpase、囊泡型h+—atpase、h+/cl‐共输送体等。
它们将细胞内产生的h+输送到细胞外,避免细胞内低ph激活溶酶体导致细胞自溶。
随着时间的延长,具备这种适应能力的肿瘤细胞不断被筛选出来,它们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保持细胞内ph的相对平衡(但肿瘤细胞内的ph依然低于正常细胞),而细胞外的酸性微环境也随即形成。
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周围的酸性微环境可以激活金属蛋白酶,导致细胞外基质降解和周围正常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为肿瘤侵袭、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酸性环境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但是,这些新生血管发育不成熟,无法高效转运肿瘤细胞外酸性代谢产物,这也是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的形成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与肿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产生耐药有关。
近些年,质子泵抑制剂在防治肿瘤细胞耐药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3食源性酸中毒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细胞有文献表明,食源性酸中毒可能会影响细胞水平的分子活动,增强致癌作用或促进肿瘤恶化。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当碳酸氢盐[hco3—]水平降低时,肾脏会上调谷氨酰胺酶活性,触发皮质醇产生。
而过度的或者慢性的皮质醇p增强色氨酸代谢途径,驱动下游致癌相关分子。
(2)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胰岛素耐受[7]。
在西方国家,酸性饮食所致的长期酸中毒状态,可增加体重和加速衰老,从而诱发胰岛素耐受。
另外,食源性酸中毒可以驱动皮质醇升高,也可能是胰岛素耐受综合症形成的因素之一[6]。
糖皮质激素抑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是一种多效性激素,它可以促进有丝分裂和细胞代谢。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和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存在正向相关性[8]。
(3)在培养的脂肪细胞中发现,酸中毒可以降低瘦素浓度。
在下丘脑中,瘦素控制着体重,维持能量的平衡。
流行病学、动物和体外研究表明,瘦素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妇科癌症、肠胃癌症、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瘦素作为一个有丝分裂原,可以刺激乳腺肿瘤细胞,前列腺肿瘤细胞系,以及结肠和肝细胞。
(4)酸中毒会抑制脂联素基因的转录。
有实验证明脂联素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减缓肿瘤生长。
(5)食源性酸中毒或病理生理学酸中毒与随后产生的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细胞水平上乳酸的产生有相关性。
有资料显示,细胞内持续积累的h+可通过抑制三羧酸循环以减低线粒体能量的产生。
这种抑制作用将会降低细胞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从而增加氧化应激。
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ros)如氧自由基或过氧化物,会损伤细胞及细胞器膜、破坏蛋白质及酶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导致dna链的交联或断裂,诱发dna突变和细胞癌变。
4体液酸碱度与肿瘤酸性微环境4.1肿瘤发生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目前对于肿瘤转移的机制有两种学说,一是ewing提出的解剖-机械学说,认为转移为随机现象,瘤细胞随血流或淋巴流运动,在其最先到达脏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结发生机械性滞留,并穿出血管或淋巴管,在局部增殖,形成肿瘤转移灶[9]。
二是paget提出的“种子-土壤”学说,即特定的肿瘤细胞(种子)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土壤)具有特殊亲和力,只有“种子”与“土壤”相吻合才会发生转移。
fidler在《肿瘤转移发病机制:再论种子和土壤学说》一文中提到,肿瘤细胞的转移具有选择性;转移瘤仅发生在特定器官,不同器官的微环境可能具有生物学独特性。
4.2“种子”与“土壤”相互选择以上学说提示,对于某个特定的器官,预先就已经存在的功能失调或器质性损伤可能导致这些器官会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最先受累。
肿瘤有随血流、淋巴途径扩散全身脏器的可能,但肿瘤的转移定植并非随机,它需要一定的微环境。
由于每个器官组织的细胞在调节局部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上有区别,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食源性酸中毒,并且缺乏相应的碱性食物来缓冲和调整这种病理生理失调,那么功能较弱的器官就有可能最先受到肿瘤的侵袭。
4.3种子微环境和土壤微环境如果说种子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形成的酸性微环境,那么,土壤微环境是指器官局部体液酸碱环境。
尽管全身作为一个整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是一致的,会造成人体形成某个特定的ph,但是由于不同器官的代谢有区别,对局部ph的调节功能不同,则会造成每个器官的土壤微环境,尽管这种土壤微环境在数值上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