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苏州市2016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苏州市2016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2016.6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试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并将考试证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的一组是(3分)从来文章都提倡▲,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这▲ 是不错的。
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繁” 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刻画心理,能使▲。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这可称为以繁胜简。
A.干练固然穷形尽相无微不至B.简练固然原形毕露细致入微C.简练诚然穷形尽相细致人微D.干练诚然原形毕露无微不至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得以思维和交际,不但传递和保存着文明,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在语言中发展、生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C.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才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复呈现的主题。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D.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话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频繁。
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3.沈德潜《说诗啐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
读▲ 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 诗,如见其忧国伤时。
”横线处所填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3分) 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人教版】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
《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
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
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
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
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
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
四川省绵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寥廓.(kuò)解剖.(pōu)埋.怨(mái)殒.身不恤(yǔn)B.浮藻.(zǎo)发酵.(xiào)拗.断(ǎo)叱咤.风云(zhà)C.酝酿.(niàng)骨髓.(suǐ)青苔.(tái)提纲挈.领(qì)D.易帜.(zhì)彷.徨(páng)谦逊.(xùn)浪遏.飞舟(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追溯清澈无耻谰言记忆尤新B.祭祀稠密为虎作伥嘘寒问暖C.桀骜洋缢弹冠相庆不假思索D.废墟签署肆无忌惮人事苍桑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张东升任滨海市市长后,张东的一帮老同学纷纷发来短信,一是祝贺他的乔迁..之喜..,二是希望他继续做好官。
B.9月11日,“巨星演唱会”在绵阳科技城会展中心华丽开唱,周杰伦等明星的到来,让很多粉丝激动得捶胸顿足....。
C.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绵阳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
D.“富乐山菊展”旨在提升绵阳旅游品牌影响力,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艳丽多姿的菊花,让游者赏心悦目,意兴索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面对考试大纲的调整,我们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外,传统文化与热点时事也不可忽视,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熟知的知识。
B.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意味着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D.失去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这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
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先秦就有“名实之辩”,孔子提出了“正名”,主张“名”要正确地反映“实”,①荀子在《正名》篇所说的“名闻而实喻”,②达到“名定而实辨”。
—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刘克勤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2016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答案

2016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由第④段可知B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2.C(由第③段可知C项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3.D(由第⑤段可知,D项中“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
)4.选A得2分,选E得3分,选D得1分。
(B项,“那只花瓶对‘我’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卖”说法不准确。
文中,她“连忙摇手”是表示这个青花瓷瓶不值钱、没什么用,不能卖给老中医;C项,从小说来看,老中医儿子只是指出事实,并没有贬低“我”家花瓶之意。
同时,他对老中医的收购行为并没有“不满”之意,且从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块钱的行为看,他是能理解父亲所为的;D项,“自强不息”并没有“鲜明”地表现出来。
)5.①结构上:照应了标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思想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③人物形象上: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他以“医者”身份自居,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
(共3分,每点1分。
)6.①轻视。
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
“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
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
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
(共4分,每点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 7.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
(A项“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拔高了;B项“不关心出国的子女”错误,而且也特意写了回信;E项“同时”表述不当,而且,“梁思礼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是只有“他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这一个原因。
)8. ①自力更生、勤奋刻苦。
在美留学八年,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
2016年秋学期高一期末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年秋学期高一期末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统一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搽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②放浪形骸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与答案 高一语文

全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2016.1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三篇选文,完成1-9题。
【选文一】江南园林之美(节选)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②江南园林大多是在城市中或近郊之处营造起来的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着供人居住和休闲的功能。
③江南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色彩上的栗色、墨结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
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④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
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
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谈到园林的布局:“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截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这种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江南园林更是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注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有“绘画乃造园之母”之说,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充分体现园林艺术的特征。
天津市部分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部分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8分)1.B(A.摹-摩,灸-炙;C.避-僻,línɡ-léng;D.tí-dī,zháo-zhuó。
)2.A(工夫,占用的时间。
功夫,本领,造诣。
通过,介词;由于,连词。
调剂:调整使合宜。
调节: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
“畏葸不前”与“无所畏惧”是一对反义词。
)3.C(A.“防止”“不再”连用,否定失当;B.句式杂糅“纪念五四青年节”与“五四青年节来到了”相杂糅;D.“以偏概全”,逻辑错误。
)4.C(“纪传体通史”错。
)二、(6分)5.B(文中说,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见2、3段。
)6.D(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但不能没有思想。
)7.C(原文是“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三、(10分)8.B(亡:逃亡。
)9.D(A.因,介词,趁机/动词,沿袭;B.以,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原因;C.而,连词,表修饰/表假设;D.且,副词,况且。
)10.A(④李陵自责、自愧。
⑤匈奴诡言。
)11.B(“父死”错,是“兄”死。
“推心置腹,肝胆相照”错。
)12.C(见教材)四、(20分)13.(8分)(点对,意通即可。
)(1)(3分)李子蟠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拘,拘泥,约束。
于,介词,表被动,被、受;介词,向。
)(2)(3分)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王的请求,以便让秦王承担理亏的责任。
(均、之、以、曲,负,使……担负,使动用法。
)(3)(2分)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曾多次请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
(奇,奇特、出众,意动用法,以……为奇。
累召,多次召请。
应,接受。
)14.(6分)(理通,意对即可。
)第1页共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
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王玲教授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
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
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
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
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另有学者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
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
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
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
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
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有改动)1.下列关于“茶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艺”这个概念虽然在中国古代还没有直接提出来,但“茶道”和“茶文艺”的提法和“茶艺”有相近之处。
B.“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海峡两岸茶文化界虽已认同、接受,但对其概念的理解却有许多分歧。
C.“茶艺”是关于茶的艺术,虽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技艺,但它是人文的、主观生动的,不同于具有科学性的茶叶审评。
D.“茶艺”具有综合性,它与文字、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结合起来,构成了茶艺文化,茶艺和茶艺文化就构成了茶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玲教授认为,茶艺指艺茶之术,茶道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一“艺”一“道”,构成了茶文化的核心。
B.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范先生的茶艺概念和茶文化、茶学意义相同。
C.有的学者认为,茶艺就是艺术性的饮茶,是把生活中的饮茶活动艺术化,包括烹制过程中的备器、择水、取水等技艺。
D虽然上述几种说法在对茶艺的概念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在茶艺包含着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点上,看法是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中国古代的茶道在概念上与后来的茶艺有所不同,但也仅仅是一步之遥,对后来的茶艺发展还是有影响的。
B.先有“茶道”一词,后有“茶艺”一词,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历来都有不同,这种理解上的混乱不利于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C.在作者看来,茶艺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技艺,但由于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所以这个程序和技艺是不包括种茶、采茶和制茶的。
D.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这些饮茶方式融入一定的文化特质,就有可能形成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茶艺形成。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9题。
胪少卿。
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
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
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
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
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
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
”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
”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进爵郢国公.。
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
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
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
政尚宽简,人皆宜之。
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
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
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之,复为殿中监。
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① 尚:娶公主为妻。
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③ 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唐太宗李世民。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雅.自款结 雅:平素B .我父子尚肯相假.乎 假:借助 C .帝让.之曰 让:责备 D .由是见.亲礼 见:被,表示被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通谆勤,且.献金环 且.庸人尚羞之 B .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以.疾改蒲州刺史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久之.,复为殿中监 之.二虫又何知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B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C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D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京兆,政区名,在今北京及其附近,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
B. 高祖,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又如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
C. 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其次为侯,伯,子,男四等爵位。
D. 拜,授予官职,表示任职授官的还有授,除,征,辟等。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兄弟,因为宇文士及做了隋炀帝的乘龙快婿,宇文化及在谋划弑杀隋炀帝的时候,对宇文士及严守秘密。
B.宇文士及在担任尚辇奉御一职时,就和高祖有往来,后来又献给高祖一只金环,最后和宇文化及、封德彝等人一起归附了高祖。
C.秦王即位后,宇文士及在边关镇守,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后没有发现确凿证据,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殿中监。
D.太宗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也在旁边附和,太宗引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经过宇文士及一番辩解,太宗气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
(5分)(2)从秦王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0.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11.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佳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