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概述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概述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 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 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 不可即,主人公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桃花源记》建议2—3课时 《小石潭记》建议2课时 《核舟记》建议2课时 《〈诗经〉二首》建议2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 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 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 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 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 文言词语。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 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 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写,反映 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 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 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 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 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 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卖炭翁》全诗阅读与理解。
2.分析《卖炭翁》的诗歌背景、主题和意境。
3.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4.领悟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今天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此外,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诗歌意境的讲解,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用更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阐述,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和感受。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可能过于注重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一点,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全面发展个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主题的理解:《卖炭翁》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贪婪,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诗歌意境的把握:分析诗中通过具体描绘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展现出的深刻意境。
-修辞手法的识别:掌握诗中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意境与情感的结合: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元代散曲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一、散曲的兴起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开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根底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局部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开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开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开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场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根底,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行〞,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那么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存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根底。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教学提纲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一、教材解析本教材为部编统编的《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内容涵盖了课文阅读、写作技巧、语法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1. 课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选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小说、古代诗词等,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培养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策略。

2. 写作技巧教材中的写作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

3. 语法知识教材中的语法知识部分系统介绍了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法内容。

通过学习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二、教学提纲为了有效地教授本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教学提纲:第一单元:阅读与写作-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 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 写作技巧:学生通过模仿古代诗词的写作风格,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单元:现代小说-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现代小说,了解当代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 写作技巧: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四单元: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学习: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法知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和技巧。

- 语法应用:学生通过练习和应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以上是《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的简要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一、文学常识:二、按原文填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篁(huáng)竹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嵁(kān)参(cēn)差(cī)披拂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龚(gōng )古四、(一)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用来。

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许:上下,左右。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1、核舟记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难字器皿(mǐn)罔(wǎng)贻(y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箬(ruò)篷高可二黍(shǔ)许石青糁(sǎn)之髯(rǎn)执 (zhí) 不属(shǔ)舟尾横卧一楫(jí)椎(chuí) 髻(jì)葵(kuí) 扇天启壬(rén) 戌(xū)二.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三.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 中轩敞者为舱 (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五.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手艺奇妙精巧)(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六.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八.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九.文章结构模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十.文学常识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2.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12、《诗经二首》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