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词重点知识梳理《野望》王绩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

“徙倚”,即徘徊,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和内心的苦闷之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①画面:树木都染上秋天的颜色,山峰都披上落日的余晖。

②情景交融:一片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画面: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回猎获的鸟兽。

③四个动词“驱”“返”“带”“归”,凝练自然。

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冷清。

4,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①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近景。

②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③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一层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5,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②用典及作用:借“采薇”的典故,直抒胸臆,道出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暗含隐居不仕之心。

③感情:抒发知音难觅、孤独与彷徨、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用传说,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构成强烈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惆怅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情景交融: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白云在空中飘荡。

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岁月易逝,世事茫茫,更显失落惆怅之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画面: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极其茂盛。

②写黄鹤楼前实景:写登楼所见,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空明悠远、生机勃勃的景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 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 “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 的情感。
七、理解性默写
1.《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 光下澈,影布石上。
2.《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 尔远逝。
3.《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ຫໍສະໝຸດ 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此中人语云 名词作动词,告诉
5.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石潭的全貌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游鱼忽然间游来游去,轻快敏捷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形容两岸弯曲、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其 岸势犬牙差互。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23张PPT)
1.“记”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 ,它可以记 人和事 ,可以 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 器物建筑 ,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多以 __记__叙__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陶渊明 ,一名 潜 ,字 元亮 , 世称 靖节先生 。 东晋 (朝代)伟大的诗人。“采菊东篱下, 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出自他的诗歌《 饮酒 》,表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 闲适心情。
理解分析文章 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内容) 2.为什么写?(目的) 3.怎么写的?(写法)
理解分析文章
1.《桃花源记》以__武__陵__渔__人__行__踪__为线索,叙述了_溪__行__捕__鱼__—— _进__入__桃__源__——_重__寻__迷__路__三部分故事。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 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石青糁之 石青:用石青。
积累文言语汇 一词多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宫室器皿
做(雕刻)。
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属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类似。
舍 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积累文言语汇 一词多义
具 具答之 各具情态
详细。 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 , 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 苦 苦追寻, 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 若即若离。第二章、第 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 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C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 用作起兴的 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艺术世界。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1.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是()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

俨然(yǎnrán) 垂髫(chuítiáo) 间隔(jiàngé) qiānmò(浅墨) 交通(jiāotōng)huáng竹(huángzhú) 清liè(清烈) 为坻(wéidǐ) qiǎo怆(yǎochuàng) 幽suì(幽髓)为嵁(wéikǎn) 俶尔(chùěr) 翕忽(xīhū) 峨冠(ēguàn)2. 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1) 屋舍俨然:房屋整洁有序的样子。

(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我和其他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

(3) 俶尔远逝:匆匆忙忙地离开。

(4) 日光下澈:阳光下清澈见底。

(5) 能以径寸之木:能够用细小的木头。

(6) 石青糁之:石头般的颜色和质地。

(7) 左右芼之:左右磨光它。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 便要还家——同“辈”——一起。

(2) 诎右臂支船——同“取”——扶持。

4. 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古今义。

(1) 阡陌交通古义:道路纵横,交通便利。

今义:交通要道。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

今义:孤寂的环境。

(3) 无论魏晋古义:不分朝代,泛指古代。

今义:泛指历史上的某个时期。

(4) 寻向所志古义: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寻找。

今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5)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让外人知道。

今义:不值得一提。

(6) 乃记之而去古义:记录下来后离开。

今义:记录下来并离开。

(7) 以其境过清古义:环境非常幽静清幽。

今义:环境非常清幽。

(8) 崔氏二小生古义:崔氏家族的两个年轻人。

今义:指某一时期的两个优秀学生。

色深浅,有苔不生者,有苔而微波者,有苔而波澜者,有苔而浪花滔天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核舟记》(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核舟记》(有答案)

密学校 班级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第1页,共2页 第2页,共2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核舟记》(有答案)【文学常识】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原文填空】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6.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的精湛技艺。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字词复习】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罔不..因势象形 (6)尝贻.余核舟一 (7)高可二黍许. (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 (10)神情与苏黄不属. (11)其色墨. (12)曾.不盈寸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4)左手倚一衡.木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7)诎.右臂支船 (18)长约八分有奇. (19)视端容寂.. (20)为.宫室、器皿 (21)中轩敞者为.舱 (22)其两膝相比.者 (2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辨析】10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

(2)左手倚一衡木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词类活用】11.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

(1).箬篷: 。

(2).石青: 。

(3).糁: 。

(4).卧: 。

(5).诎: 。

(6).竖: 。

(7).椎髻: 。

(8)..峨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一词多义】[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四、迁移拓展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10、《小石潭记》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文学家,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按原文填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篁(huáng)竹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披拂佁(yǐ)然不动为嵁(kān)参(cēn)差(cī)互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犬牙差(cī)寂寥(liáo)无人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龚(gōng )古四、解释词语:(一)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用来。

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许:上下,左右。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19、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20、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21、犬牙:像狗牙一样。

22、差互:相互交错。

23、不可知其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可:能够。

24、寂寥:寂静寥落。

25、悄怆:忧伤的样子。

26、邃:深远。

27、以:因为。

28、清:凄清。

29、居:停留。

30、乃:于是、就。

31、之:代指这里的景致。

32、去:离开。

33、游:游玩。

34、隶:附属,随从。

35、从:跟随。

五、翻译句子: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没有其他人。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去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1、核舟记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难字器皿(mǐn)罔(wǎng)贻(y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诎(qū)箬(ruò)篷高可二黍(shǔ)许石青糁(sǎn)之髯(rǎn)执 (zhí) 不属(shǔ)舟尾横卧一楫(jí)椎(chuí) 髻(jì)葵(kuí) 扇天启壬(rén) 戌(xū)二.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三.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此中人语云(告诉)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五.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手艺奇妙精巧)(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六.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七.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八.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九.文章结构模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十.文学常识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2.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