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引经药展开全文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常见的引经药: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十二经引经药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小肠经:热证:黄柏;寒证:藁本膀胱经:寒证:羌活肾经:热证:知母;寒证: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肺经:寒证:葱白、白芷;寒热证:升麻、桔梗大肠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寒热证:升麻升麻 脾经:偏热证:白芍;寒证:苍术;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胃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肝经:寒证:吴茱萸、川芎;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胆经: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
8.十二经引经药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
正确认识引经药1、要认识引经药,首先必须区分归经与引经归经: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
如同为泻火药,泻心火选黄连;泻肺火选黄芩;泻肝火选龙胆草;泻肾火选知母;泻小肠火选木通;泻胃火选石膏. 引经: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人特定经脉。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
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
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脏腑引经药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
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
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临床常用引经药

临床常用引经药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19.引药入子宫:益母草20.引药入前列腺:穿山甲、川贝母+当归《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7-80156-370-02. 《2007年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ISBN978-7-80231-159-6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1、足厥阴肝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等。
2、足少阳胆经常用引经药:柴胡,青皮等。
3、手少阴心经常用引经药:是黄连,细辛等。
4、手太阳小肠经常用引经药:黄柏,藁本等。
5、足太阴脾经常用引经药:升麻,苍术,葛根,白芍等。
6、足阳明胃经常用引经药:石膏,升麻,白芷,葛根等。
7、手太阴肺经常用引经药:桔梗,升麻,白芷,葱白等。
8、手阳明大肠经常用引经药:升麻,石膏,白芷等。
9、足少阴肾经常用引经药:细辛,桂枝,独活,知母。
10、足太阳膀胱经常用引经药:防风,羌活,独活
11、手少阳三焦经常用引经药:柴胡,连翘等。
12、手厥阴心包经常用引经药:柴胡,丹皮等。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用药,犹如行军打仗,讲究策略与布局。
而引经药,便是这战局中的向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奏奇效。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一队士兵中的先锋,为后续的大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攻击敌人。
先来说说上肢常用的引经药。
桂枝,性温味辛甘,善通上肢经络,常用于上肢痹痛、风寒表证等病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尤为适宜。
姜黄,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是治疗上肢气滞血瘀疼痛的良药。
再看下肢的引经药。
牛膝,可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川牛膝则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多用于下肢瘀血阻滞之证。
独活,善祛下肢风寒湿邪,为治下肢痹痛之常用药。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对于湿痹拘挛、脚气肿痛等下肢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的引经药也各有千秋。
川芎,被称为“头痛之要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均可配伍使用。
藁本,善于治疗巅顶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所致者。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多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眼部的引经药中,菊花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良效。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耳部的引经药,磁石能聪耳明目,常用于肾虚耳鸣、耳聋。
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可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耳鸣、耳聋。
鼻部的引经药,苍耳子散风通窍,祛风湿,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咽喉部的引经药,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对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疗效显著。
在脏腑的引经药中,心经常用的有丹参,能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小肠经的引经药如木通,清热利水通淋,用于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常用的引经药之欧阳引擎创编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 2018/8/31 11:21:42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一、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

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中药常用引经药简介】1、川芎——引药达...

【中药常用引经药简介】1、川芎——引药达...
1、川芎——引药达头两侧
2、白芷——引药达额头
3、菊花——引药达目
4、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鼻部
5、藁本——引药达颠顶
6、蔓荆子——引药上行于头
7、桂枝——引药达左上肢
8、桑枝——引药达右上肢
9、葛根——引药达颈部
10、姜黄、防风——引药达背部
11、杜仲、川续断——引药达腰部
12、木香、砂仁——引药达胸部
13、小茴香、艾叶——引药达腹部
14、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引药达下肢
15、龟板——引药达任脉
16、狗脊——引药达督脉
17、蝉蜕——引药入皮肤
18、半夏——引药入胃
19、桑白皮——引药入肺
20、柴胡、香附子、当归——引药入肝
21、黄连、丹参、菖蒲——引药入心
22、苍术——引药入脾
23、威灵仙——引药入骨
24、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
25、牛膝、代赭石、旋复花——引药下行
26、清风藤——祛一切风
27、甘草——调合诸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
1. 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巅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3. 引药达颈部:葛根。
4.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7.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9. 引药走督脉:狗脊。
10. 引药达皮肤:蝉蜕。
11. 引药入胃:半夏。
12. 引药入肺:桑白皮。
13. 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14.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 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16. 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17. 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 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正是: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川军2018/8/31 11:21:42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
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
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
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
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和药物功用,赵师归类整理了十二经脉常用的引经药方
1.藿香可散脾经伏热。
2.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解胃肠之寒邪,破积滞与癥瘕, 祛风湿、通络止痛,尤其对寒伤腹痛效果显著。
可引药人骨对增生性脊柱炎效佳。
且本品善走不守,与通草相伍,其用量威
灵仙10~15g、通草3 ~6g为宜。
能宣通经脉,能使九窍通利, 临证凡见窍道之疾, 均可选用之。
3.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4.龟板走任脉,鹿角走督脉, 一阴一阳。
5.鹿角霜、补骨脂、肉桂可温奇经之阳。
6.紫石英为调补奇经之要药,温肾入血,暧而不燥,可鼓舞肾气。
7.鹿含草能补任督精血,为通补督脉之要药。
8.鹿角和白薇相伍可治疗无名发热, 一通督脉, 一通任脉。
9.沙苑子、川断、杜仲补养肝肾,可调养奇经。
10.蛇床子解毒燥湿,善走阴部。
11.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12.香附生用上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炒黑则止血; 童便浸炒则入血分; 酒浸炒则行经络; 醋浸妙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热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
13. 虎杖、生山楂化瘀通络, 与白花蛇舌草合用有较强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14.车前子小量(30g以内)有利尿之功,大剂量(30g以上)有缩尿、醒脑、开窍之功。
15.路路通祛风通络,可载药通行十二经。
16.桂枝能引药至膀胱经。
临证体会,凡见前阴之疾,均可在应证方药中稍佐
l ~3g,可引药直达病所, 提高疗效。
17.竹茹一药,为平和寻常之品,其性甘微寒,清热止呕, 涤痰开郁, 能通诸经入百络, 有引药达病所之功。
通常可将能够引领药物进入十二经脉的引经药分类如下: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知母、细辛;;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