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游子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游子吟》湘教版

《游子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1)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2)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3)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简介孟郊。
课件出示孟郊图像和简介。
孟郊(751—814),中唐诗人,湖州武康人。
青年时过年隐居生活,近50岁过中进士,做过溧阳县尉等小官,长于五言古诗,诗风与韩愈接近,后人以“韩孟”并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法,通过一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为引出诗题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悟1、出示生字:吟、线、临、密、迟2.教师配乐范读,一边读一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朗读古诗。
(2)自由练读古诗。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检查自读效果。
4、品读古诗。
出示课文插图(1)仔细看图,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妈妈的神态怎样?猜猜她在想什么?(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寸草心”指小草的心意,这里用来比喻游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游子吟》。
具体内容包括《游子吟》原文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拓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游子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游子吟》,掌握一定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孟郊的生平事迹,了解古代游子离乡背井的艰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对诗人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感悟,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游子离乡背井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游子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学生齐读《游子吟》,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3. 理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5. 背景介绍:讲解诗人孟郊的生平事迹,介绍古代游子的生活背景。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游子,结合诗句体会游子的心情。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子吟》2.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 重点词汇:慈母、游子、密密缝、寸草心、三春晖。
4. 诗人简介:孟郊,唐代诗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另一首关于游子的古诗《登高》。
2. 课后作业:以“游子吟”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游子的关爱与祝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游子的古诗,了解游子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游子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认识前倚音,并学会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都是无私的爱。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以为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课本22页的图片(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在这幅图片上描绘了什么?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这幅图片啊,主要描绘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缝衣服的场景,图片上的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游子吟》。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二、吟读古诗,体验母子情。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
2 、同学们有感情地吟诵《游子吟》。
“谁来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它表达了什么意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含义。
3、师: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她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此,细针密线把衣服缝的结实耐穿,但心里却盼着儿子早些平安回来。
象小草似的的儿女,怎么也报答不了春天阳光般伟大的母爱。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
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4、师:“大家对这首古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将它吟诵。
”再次深情地朗诵《游子吟》。
三、导学训练,唱出母子情1 、范唱歌曲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的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也同样被打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游子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会默写。
2、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要体现。
以学生的自学、合作研究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和墨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每个人都有关心、疼爱你的父母,请把生活中父母关心疼爱你的小事讲给大家听听。
2、古诗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情,把你记忆中的古诗背给同学听听。
3、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
它的名字叫《游子吟》(生齐说,师板书。
)二、熟读诗文,理解诗意1、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诗。
(出示诗文,一生朗读后,师范读,大家共同读三遍,同桌互相读一遍。
)2、找诗中的生字。
(晖、齐读,解释字意,组词,与辉的组词。
)3、复习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晓诗意,悟诗情。
4、知诗人。
(投影出示选择题,初步了解诗人。
然后请一名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最后教师补充。
)5、解诗题。
(选择游子的意思,选择吟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起来讲解诗题的意思)6、晓诗意。
(媒体出示几道选择题,简化理解的难度。
过渡语: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而独立思考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好方法。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A、学生自由的说。
B、集体评议,教师纠正错误,指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C、出示整首诗的意思让学生进行练习。
7、悟诗情。
(假如你是本诗的游子,你会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
)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8、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9、背诵全诗。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填空:1、《游子吟》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本诗抒发了诗人之情。
2、诗中的两组叠字用的很好。
【教学设计】《游子吟》(语文湘教版三上)

《游子吟》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萧县实验学校杜明侠教材分析: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1)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2)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3)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简介孟郊。
课件出示孟郊图像和简介。
孟郊(751—814),中唐诗人,湖州武康人。
青年时过年隐居生活,近50岁过中进士,做过溧阳县尉等小官,长于五言古诗,诗风与韩愈接近,后人以“韩孟”并称。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采取了话题激趣法,通过一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认知,同时为引出诗题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悟1、出示生字:吟、线、临、密、迟2.教师配乐范读,一边读一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朗读古诗。
(2)自由练读古诗。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检查自读效果。
4、品读古诗。
出示课文插图(1)仔细看图,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妈妈的神态怎样?猜猜她在想什么?(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寸草心”指小草的心意,这里用来比喻游子。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游子吟》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诗的情浓意长。
3.通过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从小要做一个孝顺长辈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情浓意长的韵味。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能熟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2.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老师深情诵读)同学们,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地叮嘱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窝心,缺钱的时候,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种人叫作——母亲。
对!这种人叫作母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有这样一首诗,它画面简洁,却内涵丰富;它语言朴实,却动人心弦。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游子吟)2、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游子吟,知道作者是谁吗?3、理解题意, 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游子”是什么吗? “吟”呢?齐读课题,包含深情再读一次。
二、新授。
A学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请些学生来读。
B读古诗。
(一)初读。
1、自由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把生字放进古诗里,大家先自由读一遍,。
2、抽一生读。
3、评议。
4、正音:lín xíng féng5、齐读。
(二)再读,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读出节奏。
2、个别读。
3、讲节奏。
C、再读、读出韵味。
1、指导读。
1)自我陶醉。
2) 缓缓的读。
把“行…… 缝……” 延长3)指挥,看手势读,读出感觉。
2、自由读。
3、个别读。
4、齐读。
D明诗意(一)学习前四行1、师配乐读《游子吟》,学生听。
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生活,感受一下诗人的世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几个人,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们发现诗中出现的两个人是谁呢?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们是从诗中的哪句话发现的?你们能读读吗?诗中慈母对儿子关爱的诗句,是哪句呢?2、在我国古代有一个风俗,如果儿子要出远门,那么他的妻子或是母亲就一定会把儿子的衣服缝的密密麻麻的,缝的结结实实的,这样儿子或是丈夫就会很快回来。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 古诗两首 《游子吟》》优质课教案_8

《游子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母亲对孩子的爱)2、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莫过于母爱,它无处不在,陪伴着我们慢慢长大。
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拥抱,母爱是一把遮雨的大伞,母爱是一句临行前的叮咛,母爱是一顿丰盛的饭菜······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恩的心来学习一首有关母爱的古诗——游子吟板书课题:游子吟二、释题,明诗人,读诗篇1、读诗题(子的声调读的轻短,吟的读音拉长)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少时离开慈爱的母亲,独自外出求学。
直到59岁,孟郊终于当上一名小小的县官,一上任,他首先做的就是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以回报母亲的恩情。
在母亲来之前,诗人又回忆起往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3、释题游子: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人。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
4、初读诗篇(1)听录音,感受游子的心声。
(思乡、思亲,用悲伤的语气去读)(2)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游子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情。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配乐指名朗读,师生合作朗读。
四、明诗意,悟诗情(一)看诗中画,品针线意1、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在读诗时,我们要学会想象,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它就会变成一幅画,自由朗读第一句诗,你看见了什么?板书:游子慈母出示图片2、仔细看图,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母亲正紧眯着双眼盯着那细小的针孔,这该是多么艰难我多想问问你,老母亲,为什么,为什么不等到天亮了再缝呢?3、学习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古诗两首《游子吟》》优质课教案_5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古诗两首《游子吟》》优质课教案_5《游子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游子吟》是湘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课,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作,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当他回忆往事时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母亲为将要远行的儿子做衣服的情景,表达了一种伟大的母爱。
通过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并能通过古诗的学习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一个主要内容,所以能够通过朗读《游子吟》的诗句,大致了解本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但是学生在古诗的表达即吟诵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尽管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是不能通过古诗的吟诵表达出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并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陶冶学生的情感,学会报答母恩。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蕴含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结合生活实际报答母恩。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诗题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名字叫孟郊。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孟郊决定去外地考取功名。
母亲知道这个消息时,热泪夺眶而出!这天吃完晚饭,她拿起孟郊那件破旧的大衣缝了起来,昏暗的灯光闪烁在苍白的双鬓上,昏花的老眼含着晶莹的泪珠,这夜她彻夜未眠……孟郊临行前含着泪说:“母亲,我要走了。
您对儿子的爱,我永远也报答不完!等我考取了功名,就立刻回来接你,我一定要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说着,走到母亲面前,紧紧地将她搂入怀里……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图片理解这首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出课题。
教学时,先采取讲故事导入法,讲述孟郊写这首诗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二)解题
游子: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
“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
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抽学生读古诗。
师借机示范读。
(四)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在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把读中感知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从自由广泛的交流中得到比较全面的整体感知。
教师设计问题:
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可以同桌说,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着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3.听一听,模仿读一读,感悟古诗的韵律。
4.看着图,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比赛读等一系列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亲对儿女的爱。
让背得快的同学介绍自己背书的方法。
(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尝试读一读另一首诗。
晨起缝破衣
郑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棉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这首诗,同样是穷书生的感叹,同样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七)听歌曲《游子吟》,感受游子在外思念祖国母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