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创新版大一轮考点复习讲义:题型高考篇 1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一 文言断句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 题型突破一 文言断句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题型突破一文言断句含解析第二讲题型突破高效答题题型突破一文言断句——5大借助是基础,洞悉异同去排除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考查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

高考全国卷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

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一、借助“5”标志,把握断句基本方法标志1:名(代)词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

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即练即悟】1.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选自《张衡传》)答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标志2:对话、引文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即练即悟】2。

请用“/"为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标志3: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2021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

2021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 提升专题
例句: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文:
答案:1.有用来……的、没有用来……的 ①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 (机会)。②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 无法形成江海。
2.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句意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 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
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答案: 6.有什么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7.不是……吗 学习而又按时 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8.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
“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例句: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参考译文: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 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 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 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 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例句: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
答案:2. 有……的(人、物、事)、没有……的(人、物、事) ①死也是 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 避的。②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 不小。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第2编专题一 微案一 文言实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第2编专题一 微案一 文言实词

路”,“方向、方法、道理”为
其引申义。
词的意义
定义
示例
词的 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 “手足”的本义是手和脚,比喻
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 义是“兄弟”。
的意义。
词的 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借 “而”本义为胡须,借用为连词;
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 “来”本义为小麦,借用为来去
字而表示的意义。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ǐ)声。表示边境,
边远偏僻的地方。
(1)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__份__低__微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__…__…__当__作__边__邑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__俗__、__浅__陋__ (4)孔子鄙.其小器 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
的“来”的意义。
提示:文言实词备考重点详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的“必背清 单一 文言实词”。
提示
必背清单一 文言实词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
夊部, (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
意思。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疼__爱__、__爱__护__
(3)斯用兵.之效也 用__兵__策__略__,__战__略__
(《六国论》)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战__争__、__军__事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枯__萎__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生__病__
(《廉颇蔺相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

2021届新高考版语文课件_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共132张PPT)

2021届新高考版语文课件_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共132张PPT)
(七)兼词 (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 词,“于”是介词。 (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 介词,“之”是代词。 (3)盍:相当于“何不”。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3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
(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 南阳西鄂人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二)一词多义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 词的最常用的意义 (兵:兵器) 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
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三)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江、河、好)
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臭、饿、让)
(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像翅膀一样)
(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频率 副词
(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 复、更、再、又、亟。
6. 谦敬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副词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7. 指 代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 作偏指一方。
性 (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 副 相当于前置的“我”。 词

全国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220170804111

全国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220170804111

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一、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既望..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阳.名之也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存“某〞的字样。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0.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悟.言一室之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酒属.客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冯.虚御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晤〞面对面(2)“嘱〞劝人饮酒(3)“凭〞乘(4)“甫〞古代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1)列坐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信.可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之所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而卒.莫消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其文漫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夫夷.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旁边(2)乐趣(3)实在(4)以前,过去(5)越过(6)驾(7)缭、盘绕(8)享有(9)假如(10)任(11)屡次(12)到底(13)“曾〞和“不〞连用,译为“连……都……〞(14)称、叫(15)模糊、磨灭(16)持、拿(17)倒(18)平坦(1)是.日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0 文化常识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0  文化常识

二十 八宿
每宿包 含若干
颗恒星
名称 西→东
北方玄武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官苍龙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学官常见考点清单:
1.祭酒、司业管行政,一正一副责分明。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
制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
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国 学学 校
先秦
太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书、数)为主,
小学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齐国的高等学府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学下学宫校常战见国考时期点清当评是时论战单的时国:儒政时、和期法传“、授百墨生家、徒争道,鸣、孟”阴子的阳(重等鲁要各)园学地和派。荀都子汇(集赵于)此等,大他师们都兴曾学来论此战讲、学,

全国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420170804113

全国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420170804113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一、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上卿..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忠诚。

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刎颈之交....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多种称法。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不同。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友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沉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沉友谊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6.?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续等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8.单于..出猎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领袖的专称。

意为广阔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2021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专题精讲11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
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7年(新课标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 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 财物全不留意。

再读
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
明思路 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结尾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
或盖棺论定,它有助于把握人物的品质或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点态

三读
理关系 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谁说的,谁做的 明事迹 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
管到产很业大,发犹展如,替人公们家见办后事无,不账感目叹分。多明个;人件物九及年事以后,多个方面得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概括常“无错”,分析略“有瑕”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将失败,可 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 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研究真题高屋建瓴【点击考纲】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选B。

综合四个选项,“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必杀之/无令出境/”的停顿是一样的,这样大体了解文意,减少断句阻力。

接着A项断句为“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B、C、D均为“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年纪虽轻”,句意完整,排除A项。

B、C、D三项的比较关键在于“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之”“鞅”“之”三个指的都是“商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

“愿王举国而听之”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D项。

然后代入,再通读检查一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选B。

汤武是商汤王与周武王的并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解析】选C。

“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原文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当太子犯法,是对他的老师施加刑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解析】(1)关键词:“苟”“法”“故”“利”“循”;(2)关键词:“期年”“都”“便”。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附【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

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

”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止一条道路,有利于国家不必效法古代。

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周不改礼制而亡国。

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

”孝公说:“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

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

孝公令卫鞅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

卫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班师回国。

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以求和解。

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

惠王后悔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

”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

二、(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把握该部分大意,可以看出该部分为三层,前半部分陈述对象是“爽”,中间部分陈述对象是“芝”,后半部分陈述对象是“宣帝”。

然后具体分析断句情况,有关“爽”和“宣帝”的部分,四个选项相同,故设误点在中间部分;“芝坐爽下狱”,主语为“芝”,“坐爽下狱”为其谓语,“芝坐爽下狱”为一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继而根据句式结构分析,“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各自独立,句式相同,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