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论文: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

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

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吾所谓情感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

(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

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

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于古也。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

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

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

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

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

此文之进化也。

《文学改良刍议》解析

《文学改良刍议》解析

《文学改良刍议》解析
《文学改良刍议》是著名学者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2卷第5期。

这篇文章是胡适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胡适在文章中阐释了文学的进化论,提出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他主张以“中国文学之正宗”使用白话文,并提出了一些文字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改革,如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等。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

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一书中透露,胡适写那篇文章的原稿是在美国《留学生季报》上发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没想到却因此促成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读胡适文学改诌议有感

读胡适文学改诌议有感

读胡适文学改诌议有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提出了八点改良文学的建议,每一点都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胡适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存在,更应该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其次,胡适强调了文学的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模仿古人,更应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盲目崇拜传统,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

此外,胡适还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结构,更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华丽的表达方式,忽视了真实、自然的重要性。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最后,胡适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阅读文学作品,忽视了文学作品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它提出了八点改良文学的建议,每一点都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结构而存在,更应该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学改良刍议评论

文学改良刍议评论

文学改良刍议评论
《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先生在1917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开始。

这篇文章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即: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这些主张旨在推动文学内容和形式的革新,打破旧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先生强调了文学内容的重要性,认为“物”即“情感”和“思想”是文学的灵魂。

他主张写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盲目模仿古人或刻意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形式。

这种注重内在真实性的文学观念,是对旧文学的深刻批判,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胡适先生还强调了白话文的重要性。

他认为,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正宗,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形式。

这种主张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使得文学更加贴近大众,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总的来说,《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

它不仅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体现了胡适先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更在于它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推动和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真的是感触颇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胡适先生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心里。

他说要不用陈词滥调,这可太对啦!想想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文章,动不动就是老一套的话,多无聊呀!就像天天吃一样的饭菜,早腻歪了。

所以呀,写东西就得有点新意,别老是翻那些旧账。

还有提倡用白话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以前那些文言文,虽说很有韵味,但是太难懂啦,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看东西。

白话文多好呀,简单明了,人人都能看懂,能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后我写东西的时候,可得记住胡适先生的这些话,不能再随随便便应付啦。

要让我的文字变得新鲜、有趣、大家都能喜欢!这《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我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哦!哇塞,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小紧张,怕自己看不懂。

但没想到,越看越有意思!胡适先生说文学要改良,我举双手赞成!就说那不用典吧,以前好多文章里都是各种典故,读起来费劲不说,还感觉作者在故意显摆学问。

其实啊,能把平常的话说明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那才叫厉害呢!还有主张不讲对仗,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了对仗工整,有时候硬凑词句,反而失去了本意。

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写,多好!而且呀,他提倡的新文学形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像文学从神坛走下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和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啦。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大胆地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再被那些旧规矩束缚。

要写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文字,让大家读起来觉得亲切、舒服。

这《文学改良刍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新大门。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著作之一。

这篇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的
观点,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开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胡适指出,古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保守性,
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他批评了古文的啰嗦冗长、过分依赖经典、不注重真实感等问题,呼吁对古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

其次,胡适倡导了西方文学的引进与研究。

他认为中国文学需要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水平。

胡适在文中
详细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包括情感真实、艺术自由、表达个性等,呼吁中国文学家积极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学的成果。

此外,胡适还对文学创作的思想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强调了
文学应当坚持真实性和个性表达,摒弃虚假和做作。

他主张充分表达
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思想,独立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思想态
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引领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开拓了文学的边界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革新。

这篇论文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
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追求光辉的俗语——从《俗语论》浅析但丁时期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追求光辉的俗语——从《俗语论》浅析但丁时期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016年08月下半月刊典的评价和选择过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优秀文学作品,在实践中培育文学鉴赏能力,并纠正在经典学习中容易产生的仰视、膜拜态度和神秘化倾向。

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构成比较理想的文学教育生态。

当代文学教育并非是指“当代文学”的教育,还应该包括“当代”的文学教育。

当代文学的教育状况虽然和当代文学生态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然而毕竟仅仅是文学教育的一部分。

在研究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态之间内容联系过程中,应将研究内容从文学专业教育拓展到更多层面,深入研究和探讨具体实施措施,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问,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在从普及、通识渐次进入专业化的谱系中,越是靠近前者,经典教育的功能就越是明显。

但这种经典教育,不应该是僵化、教条化的灌输,而应该是开放的、祛魅式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经典教育。

三、开放经典教育实践积累在文学教育实现经典回归,从穿越历史岁月传承至今的经典作品中吸取营养,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文学理论中灌输教育陈旧模式,还有如下三点明显优势。

一是具有明显的示范性,通过对经典的成功解读和阐述,可获取可推广的解读方式。

二是具有明显的简洁性,经典内容的深入研读,可实现以一当十的作用。

三是具有说明下的回味性。

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剖析,学生获取个人的独特体验,使经典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历久弥新且回味无穷。

近年来,在开放经典教育中已经积累的一定的经验。

第一,开放的经典教育必须选择真正的经典,要重新确立经典概念,经典必须是开放、动态的,对经典的阐述既要强调稳定,又要避免盲目夸大意识形态性质,避免出现空洞化的经典。

第二,开放的经典教育要重点开放经典的核心内容,阐释要避免跟班化、常谈化,坚决不做掉脚书柜,简单罗列各时期对经典的解读内容。

第三,应该把个人对时代和生命的感受融入经典,与文学经典相砥砺、相摩擦,就时代、人生和生命所面临的新问题与经典展开对话,从中阐发出新的内涵,从而使经典的阐释既具有时代感和个人特性的内涵,又富于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此,经典也以这种方式得以延续传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丁论文: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两部重要的文论典籍,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以语言作为突破口去开创历史发展的新格局,所以对当时的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它们在文论史上开拓性地位的确立,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分析还不够充分,所以对它们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文章是以但丁和胡适的俗语白话主张作为研究对象,联系但丁和胡适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展开论述。

文章主体将从三个部分展开:作为两部重要的文论典籍,它们都产生于社会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都试图以语言作为切入点来表达新兴阶级对话语权的诉求,所以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对两人两著的关照对象、旨归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对照性分析,并对造成相似性的原因进行相关阐释;同时,两人两著是处于东西方不同文化形态的关照下,因此但丁将矛头指向了天主教意识形态掌控下的拉丁语,胡适则将士大夫雅言中的“文”作为靶子来彰显自己的政治诉求,也正是在这样政治大背景的界定下,但丁与胡适也分别走上了贵族精英和平民百姓的不同道路,所以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两者之间在斗争矛头与文化趣味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文章第三部分则主要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性因素从宏观的社会历史维度和微观的个人维度进行追溯。

【英文摘要】Dante’s On Vulgarism and Hu Shih’s Literary Reform are two important classical literaries. Set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set language as the breakthrough
to initiage a new patter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se two classics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society at that tim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pioneering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 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xperts. However, the carding and analysis with regard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ll not be sufficient. Based on above, the research on them will be further penetrated into.This paper is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Dante and Hu Shih’
s vulgarism and colloqualism essa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scussed respectively in related to their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will be unfolded from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ir identical parts will be contrastively analyzed, even the related interpretation in connection to the reasons will be give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works in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wi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third part, sources that cause these kinds of differences will be traced.
【关键词】但丁《论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英文关键词】Dante On Vulgarism Hu Shih
Literary Reform
【目录】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
摘要3-4Abstract4绪论6-10第一章《论俗语》与《文学改良刍议》的相似性10-24第一节观照对象的一致性:俗字俗语10-16第二节时代背景的类同性:巨变前夕16-20第三节文本旨归的同一性:新兴阶级的话语权诉求
20-24第二章《论俗语》与《文学改良刍议》的差异性
24-34第一节矛头所向不同24-27第二节文化趣味不同27-34第三章《论俗语》与《文学改良刍议》差异的根源34-43第一节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34-37第二节生命历程与思想观念37-43结语43-45参考文献
45-48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8-49谢辞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