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 百度百科
泥塑发展的历程简述

泥塑发展的历程简述
泥塑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泥塑是一种以黏土为材料,通过手工雕塑而成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中国古代,泥塑被广泛应用于殿堂、神庙和墓葬等建筑中,被视为一种表达祈愿和纪念的媒介。
尤其在唐宋时期,泥塑艺术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泥塑的技法和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黏土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雕塑,然后进行干燥、烧制和上色。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泥塑制作也引入了新的技术手段,例如电子模型设计、3D打印等。
在现代社会,泥塑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还被应用于艺术创作和装饰领域。
泥塑作品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喜爱。
同时,泥塑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民俗传承的重要方式,许多地方都有举办泥塑展览和展示的传统节日。
总的来说,泥塑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古代文明时期的诞生、繁荣和演化,到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和传承。
不断创新的技术和表达方式使泥塑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展,成为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泥塑资料

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
泥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风俗通义》)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各地蓬勃发展,具有浓郁的中国地方特色。
其中,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中国三大泥塑。
今特介绍七大泥塑。
一、潮州大吴泥塑具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雅称的古郡潮州,僻处南国一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川灵秀、风物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贴塑(别称潮州泥偶、潮州泥塑、潮州大吴彩塑、大吴…安仔‟)便诞生在这文化底蕴深厚的潮汕平原,它始于南宋末年,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有400多人。
岁末年初,村头巷尾到处走动着各地采购“大吴安仔(玩具)”的商贩。
在这个时期,大吴村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吴潘强,他开创了大吴泥塑制作的新纪元:“贴塑”艺术。
捏制泥人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这就是“贴塑”艺术。
做“安仔头”、“纱灯头”虽然都是大吴泥塑的传统,但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贴塑”,出名也是靠“贴塑”。
大吴村也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大吴泥塑种类齐全,制作工艺形成固定模式。
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
从捏塑成形到煅烧直至上彩,一个泥人起码要五天才能完成,数量有限。
加上制作的时候只能用原始焙烤方式,成品率也低。
或许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无奈。
潮州贴塑主要以脸谱、贺丁喜童、戏剧典故为题材,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尤其以手工贴塑技艺为主(这也是潮州贴塑别于其它泥塑的最大特点)。
泥塑的知识点

泥塑的知识点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泥塑通过将黏土等可塑性材料塑造成各种形象,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下面将以“step by step thinking”方式,介绍泥塑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点。
第一步:准备材料制作泥塑的第一步是准备所需的材料。
主要材料包括黏土、刀具、刷子、颜料和其他装饰物等。
黏土是制作泥塑的基础材料,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黏土,如软陶黏土或瓷土。
刀具用于修整和雕刻黏土,刷子用于上色和润饰,颜料能够为泥塑增添色彩,其他装饰物如金属丝、布料等能够为泥塑增加细节和层次感。
第二步:构思设计在制作泥塑之前,需要进行构思和设计。
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如动物、人物或景物等,然后根据主题进行形象的设计和构图。
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了解所要塑造的形象特征和姿态,为后续的塑造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步:塑造基础泥塑的制作需要从塑造基础开始。
首先,将黏土分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并根据设计需求将其塑造成基础形状。
可以使用手指和刀具等工具来慢慢塑造出所需的形状。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黏土湿润,以便更容易进行雕刻和修改。
第四步:雕刻细节一旦完成基础形状的塑造,就可以进行细节雕刻。
利用刀具和其他工具,可以将泥塑的轮廓、肌肉、面部表情等细节进行雕刻和修整。
这一步骤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泥塑形象符合设计要求。
第五步:晾干和烧制完成泥塑的雕刻后,需要将其晾干。
晾干的时间根据泥塑的大小和厚度而有所不同。
在晾干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外部环境对泥塑的过度干扰,以免导致变形或开裂。
一旦泥塑完全干燥,就可以进行烧制。
烧制的温度和时间根据所用黏土类型而有所不同。
烧制后的泥塑变得坚硬和耐久,可以进行上色和装饰。
第六步:上色和装饰烧制完成后的泥塑可以进行上色和装饰。
使用刷子和颜料,可以为泥塑增添色彩,使其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
此外,还可以使用金属丝、布料等材料进行装饰,为泥塑增加细节和层次感。
中国民间泥塑

中国民间泥塑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
泥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风俗通义》)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中国地方特色。
凤祥泥塑陕西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
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
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
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
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凤祥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天津泥人张“泥人张”是北方民间彩塑的一种形式,它创始于清代末年。
“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
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他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他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惠山泥人与北方泥人张相对照和呼应的是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
在这里,一到农闲季节,几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
泥塑教学ppt课件

泥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泥塑艺术起源于古代,是中国传统民 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 推移,泥塑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 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
发展
在现代,泥塑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和发展。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 手法和表现形式,使泥塑艺术更加丰 富多彩。
泥塑的分类与风格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泥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作品尺寸大小可以 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泥塑;根据表现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动物、花卉等类型 。
交流互动
组织作品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和教师相互评价作品,并开展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成果与展望
成果展示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和进步作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泥 塑教学的成果和收获。
展望未来
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未来的改进方向,不断提高泥塑教 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一
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泥塑制作过程,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发挥想象力和 创造力。
培养创新思维
启发创新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鼓励创新
对学生的创新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创新热情。
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泥塑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04
泥塑作品赏析
传统泥塑作品
传统泥塑作品通常以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主题,采用传统的塑造技 艺,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泥塑作品注重形神兼备,强调形象的生动和神韵的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 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泥塑作品在色彩运用上较为单一,以泥土原色为主,给人以朴素、自然的感觉 。
玉田民间泥塑简介

玉田民间泥塑简介河北省玉田县地处冀东平原,燕山余脉南麓,位于京、津、唐金三角地带,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大秦铁路东西,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早在新石器晚期,这里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
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玉田泥塑就是乡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玉田泥塑,俗称泥人或泥,是一种用粘土塑造形象再经彩绘而成的民间儿童玩具。
主要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野动物为题材。
工艺精美、粗犷大方,鲜明的色彩,夸张简练的得笔法融汇于形似,神似之中,耐人寻味。
清光绪年间,以刘凯(1870-1961)为代表的玉田泥塑艺人早已驰名京东一带。
自30年代起,泥玩具交易云集重镇鸦鸿桥市场。
当时,戴家屯、西高丘等村的泥玩具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
迄至50年代,玉田泥塑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出吴玉成、刘广田等泥塑高手。
一九八七年二月曾赴河北电视台现场表演,精湛的技艺惊奇四座。
其作品誉满省城、京都,作为文化交流远涉法、日等国。
泥人虽小,情连五洲。
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玉田泥塑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再次受到国内外朋友的青睐,近年来国家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乡土艺术》、《泥土的音响与韵致》等巨著和论文对玉田民间泥塑均有专项介绍和研究。
1993年12月,国家文化部命名玉田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2006年6月被列为省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名录。
对民间泥塑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促进。
玉田泥塑在“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开发”这一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促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重放异彩。
河北省玉田县文化馆电话(0315)6118416 邮编064100。
泥塑课件ppt模板

塑形技巧
利用手部力量和工具辅助,根 据创作意图进行塑形,注意保
持作品比例和形态美观。
上色技巧
选择合适的颜料,根据作品需 要进行上色,注意色彩搭配和
涂装均匀。
人物泥塑制作方法
确定比例
根据创作意图确定人物 比例,一般以头部长度
为单位。
塑造头部
先制作头部,确定面部 轮廓和五官位置,注意
表情刻画。
舞台上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技术在泥塑制作中的应用
数字化建模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泥塑建模,可以更加精确地呈现设计意图, 提高制作效率和成品率。
3D打印
3D打印技术为泥塑制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快速制作出复 杂的结构,降低制作难度。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模拟泥塑制作过程,让观众 更加直观地了解制作技巧和艺术效果。
01 02
黏土使用方法
将黏土从包装中取出,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掌轻轻揉搓,使其柔软。根 据需要切割或揉捏黏土,塑造出所需的形状。在塑造过程中,应注意保 持黏土湿润,避免干燥裂纹。
纸张使用方法
将纸张裁剪成适当大小,将其包裹在黏土表面,用胶水固定。等待纸张 干燥后,轻轻揭开纸张,即可得到具有韧性和强度的泥塑作品。
泥塑课件ppt模板
目录
• 泥塑简介 • 泥塑制作材料与工具 • 泥塑制作技巧与方法 • 泥塑作品赏析与评价 • 泥塑的传承与创新
01
泥塑简介
泥塑的定义与特点
泥塑的定义
泥塑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通过 手工捏制、塑造而成的立体造型 艺术形式。
泥塑的特点
泥塑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 作品形态各异、色彩丰富,能够 生动地表现人物、动物、植物等 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塑【词语解释】泥塑nísù[clay sculpture] 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词语解释】(1).用黏土塑造。
《水浒传》第二一回:“你两个又不是泥塑的,做甚么都不做声?”清洪升《长生殿·哭像》:“泥塑的宫娥两两,帛装的阿监双双。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一对泥塑的菩萨,还端端正正,站在那里。
”(2).指用黏土塑造的偶像。
形容人呆板。
明李贽《因记往事》:“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於泥塑。
”(3).特指用黏土塑像这种美术工艺。
彩塑[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
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
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泥塑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
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编辑本段]地区与分布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
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
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
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
主要供儿童玩耍。
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
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
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泥塑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
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
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
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
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
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
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
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
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
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
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
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
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
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
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
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
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
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
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
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
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
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
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
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
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
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泥塑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
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
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
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
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
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
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
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
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
198 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
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
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
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