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5篇材料)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5篇材料)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5篇材料)第一篇: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及种一周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巩固所学,理清思路,拓宽眼界,扩展知识面,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难点“植树问题”的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及书中例题所用的公式,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巩固、拓展知识(1)课件出示“两端都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一条马路长60米,在它的一边从头开始每隔1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 a.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师板书。

(2)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题:小明从一楼爬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的速度,从一楼爬到六楼要用多少秒?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第二题: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从一端开始每隔12米种一棵,共种121棵,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学生分析题型,自己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显示学生的做题情况。

(3)课件出示“两端都不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在相距5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共种了几棵?(提示:因为在两楼之间种树,所以两端不种)a.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师板书。

(4)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不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木工用锯子锯一根15米长的木条,都锯成3米长的短木条,需要锯几次?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植树问题教案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植树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植树问题教案篇一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

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

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对比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

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指名汇报)(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总复习 解决问题----植树问题(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总复习 解决问题----植树问题(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总复习解决问题----植树问题(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解决植树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植树问题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植树问题的拓展和延伸。

2. 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和计算。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和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4. 应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树问题的拓展和延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6. 总结:教师总结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问题2. 板书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方法、实例展示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拓展题:学生探索植树问题的拓展和延伸,提高思维深度。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及第118页做一做。

2. 学习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彩笔。

2. 学具准备:学生尺子、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公路两旁植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让学生想象在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3)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长度的直线,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一条5米长的直线,每隔2米植一棵树,需要植几棵树?3.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8页做一做,教师进行讲解和反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要栽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2. 引导学生运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如: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两端都要栽树,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及种一周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巩固所学,理清思路,拓宽眼界,扩展知识面,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难点“植树问题”的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及书中例题所用的公式,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巩固、拓展知识(1)课件出示“两端都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一条马路长60米,在它的一边从头开始每隔1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a.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 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师板书。

(2)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题:小明从一楼爬到三楼用了40秒,照这样的速度,从一楼爬到六楼要用多少秒?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第二题: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从一端开始每隔12米种一棵,共种121棵,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学生分析题型,自己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显示学生的做题情况。

(3)课件出示“两端都不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在相距50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共种了几棵?(提示:因为在两楼之间种树,所以两端不种)a.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 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师板书。

(4)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不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木工用锯子锯一根15米长的木条,都锯成3米长的短木条,需要锯几次?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植树问题整理复习》(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植树问题整理复习》(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植树问题整理复习》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植树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植树问题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提问:植树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植树问题?二、新课内容1. 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植树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合作交流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道植树问题。

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强调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以及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考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植树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整理与复习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整理与复习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整理与复习在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植树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在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一、植树问题的基本类型1、两端都植树这种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1。

比如在一条 10 米长的路上,每隔 2 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那么间隔数为 10 ÷ 2 = 5,棵数就是 5 +1 = 6 棵。

2、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此时,棵数=间隔数。

例如,在一个 8 米长的花园一端开始,每隔 2 米种一朵花,另一端不种,那么间隔数为 8 ÷ 2 = 4,棵数也是 4 朵。

3、两端都不植树棵数=间隔数 1。

假设在一条 12 米长的街道,每隔 3 米种一棵树,两端都不种,间隔数为 12 ÷ 3 = 4,棵数则为 4 1 = 3 棵。

二、解题关键1、明确是哪种类型的植树问题这是解题的第一步。

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判断是两端都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还是两端都不植。

2、求出间隔数间隔数=总长 ÷间隔长度。

3、根据类型选择相应的公式计算棵数三、常见例题例 1:在一条 200 米长的公路一旁植树,每隔 4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首先求出间隔数:200 ÷ 4 = 50因为两端都种,所以棵数=间隔数+ 1 = 50 + 1 = 51(棵)例 2:一条走廊长 36 米,每隔 3 米放一盆花,一端放另一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间隔数:36 ÷ 3 = 12因为一端放另一端不放,所以盆数=间隔数= 12(盆)例 3:在一条 80 米长的跑道两侧插彩旗,每隔 5 米插一面,两端都不插,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先求一侧的间隔数:80 ÷ 5 = 16因为两端都不插,所以一侧的彩旗数=间隔数 1 = 16 1 = 15(面)两侧的彩旗数:15 × 2 = 30(面)四、易错点1、没有正确判断植树问题的类型这是同学们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问题整理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及种一周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巩固所学,理清思路,拓宽眼界,扩展知识面,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难点
“植树问题”的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忆“植树问题”的三种题型,及书中例题所用的公式,为学习新知做好铺
垫。

二、多种方式、巩固、拓展知识
(1)课件出示“两端都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一条马路长60 米,在它的一边从头开始每隔15 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 a. 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师板书。

(2)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题:小明从一楼爬到三楼用了40 秒,照这样的速度,从一楼爬到六楼要用多少秒?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第二题: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从一端开始每隔12 米种一棵,共种121 棵,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学生分析题型,自己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显示学生的做题情况。

(3)课件出示“两端都不种”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在相距50 米的两楼之间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共种了几棵?(提示:因为在两楼之间种树,所以两端不种)
a. 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
师板书。

(4)利用公式变形解决“两端都不种”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木工用锯子锯一根15米长的木条,都锯成 3 米长的短木条,需要锯几次?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5)课件出示“种一周”类型应用题的基础题型,让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在周长100米的圆形广场四周每隔10米种一棵树,共需多少棵?
a. 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它是“植树问题”的哪种类型?公式是什么?
师板书。

(6)利用公式变形解决“种一周”这种类型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题:一个圆形花坛周长40米,每隔2米放2盆花,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自己思考这是哪种类型,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学生选择和自己答案相同的选项。

第二题:在一个圆形广场四周安装路灯,每隔20米有一根灯杆,共有15根。

这个圆形广场地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分析题型,自己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显示学生的做题情况。

(7)出示磁扣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分析题型,动手做题。

书法小组24人都同时展出一张书法作品,分为4行,4个角都钉上图钉。

共需要图钉多少个?
学生分析题型,自己动手做题,利用反馈系统显示学生的做题情况。

三、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师补充。

借机渗透森林法。

第三章森林保护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森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2).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

四、作业
(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公园里有一条长16米的路,工人叔叔准备在路的一旁植树,每隔2米栽一棵。

①如果从头到尾都植树,一共栽()棵树。

②如果只一端植树,要栽()棵树。

③如果两端都不植树,要栽()棵树。

A 16 - 2=8(棵)8-1=7(棵)
B 16 - 2=8(棵)8+仁9(棵)
C 16 - 2=8 (棵)
2、有一个圆形游泳池周长是 500米,现在要
每隔 5 米放一把太阳伞,那么需要多少把太
A 200 -5=40 40-1=39 (棵)
B 200 -5=40 40+1=41
(棵) C 200 -5=40 40+1=41
(棵) 41 X 2=82(棵) 4、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的两边从头至尾栽树 28 棵,每隔 6 米栽一棵,这条路长多少? A 28-仁27 27 X 6=162 (米)
B 28 - 2=14 (棵) 14-仁13 13
X 6=78(米)
C 28 X 6=168(米)
5、要在四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 要使每一边都有 7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 (

A 7-1=6 4 X 6=24(盆)
B 7 X 2=14(盆)7-2=5 5
X 2=10(盆)10+14=24(盆)
C 7 X 4-4=24( 盆)
(二)走进生活 1 、一根木头长 100 米,把一根木头锯成 10 段,每锯一次用时 10 分钟,把它锯完共需多 少时间? 阳伞? ( )
A 500 -5=100 把)
100-1=99 (把) B 500 -5=100 把)
100+1=101 (把) C 500 -5=100 把)
3、一条路长 200 米,在路的两旁从头到尾每

5 米植一棵树,一共要植多少棵?
2、小明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4 分钟,小明要到六楼还要用多长时间?
3、广场上的大钟4 时敲四下,六秒敲完,12时敲1 2下,需要多长时间?
(三)课堂检测
1 、30 名同学排成一排欢迎先进模范,每两个同学间隔
2 米,队伍头尾相距有多少米?
2、在一条全长3 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一端装另一端不装),每隔50 米安一座。

共要安多少座路灯?
3、两栋教学楼相距60 米。

绿化队要在两栋楼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米。

一共要载几棵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