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名著选读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共102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共102页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学前教育名著选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学前教育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中外的学前教育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它们不仅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本中外学前教育名著的选读,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摩天楼的大脑:低年级教育的本质》本书是美国教育家Howard Gardner的经典之作。

Gardner认为,儿童的学习是由内在的兴趣和驱动力推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育者应该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潜能。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教育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艺术和创意的教育》《艺术和创意的教育》由英国教育家和作家Herbert Read编写。

这本书强调了艺术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Read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更是孩子们开发自己潜力的途径。

通过艺术活动,孩子们能够培养想象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提到,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交往,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自信心。

教育者应该将艺术活动纳入学前教育的课程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是一本不可忽视的学前教育名著。

Montessori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她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学习者,教育者的角色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环境,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潜力。

Montessori教育注重个别差异的尊重和关怀,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和社会互动,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能力和社会技能。

除了这几本名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也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省自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外国近现代的部分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要教育论著。

开设本课程,旨在促使学员们通过阅读中外一些教育名著,更真实清晰地了解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其思想实质和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方法及时代背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有所启发。

二、先修课要求本课程为选读类课程,学习时应有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史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现代教育原理》是它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名著选读课,大纲框定的阅读篇目有限,但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很大。

各篇目往往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

因此,要较好地理解各篇中的教育思想或观点,除应认真阅读原文外,还应了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思想史。

应了解和理解各篇作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全貌和其所属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全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在学习中,应以学生自己阅读原著及与原著相关的一些教育史资料为主,并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的指导应着重于介绍各教育家教育理论的特点和教育理论流派的特点,并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

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际,分析各家教育理论的得失,力求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启发。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即了解和理解。

了解层次主要是针对各篇论著及其作者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理解则是对各篇论著反映的重要教育思想或观点的理解、领会,对一些较重要的教育家及其思想的背景知识也要求理解。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54,现对各篇目学时分配作如下建议: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孔子:《论语》(节选)(一)教学内容1、《论语》一书的概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s of World Classics on Education课程编码:16A12300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4 其中讲课:30 实验或实践:4 上机:0适用专业:教育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推荐教材:肖朗,《中外教育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1.孟宪承、孙培青,《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张唤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5.华东师范大学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任仲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选取世界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和学习价值的中外教育名人名著20篇,在教师导读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学习讨论,通过泛读了解每则名篇的概况,撰写出读书报告,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理清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流派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

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有益成分,以及科学阐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外教育名著中所包蕴思想的比较,能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学生在掌握中外教育名著理论精华和特色基础上,能把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现代教育改革有机结合,丰富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表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表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15、《学习,别听学校的‎》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表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表

中外教育经典名著一览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教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教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教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教育学的经典著作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十本教育学经典著作,对于教育从业者和对教育感兴趣的人士来说,都是必读之作。

1.《教育的本质》(The Nature of Education)- 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他的这本著作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育与自由》(Education and Freedom)- 杰拉德·格罗斯(Gerard Groos)这本著作讨论了教育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个人发展。

3.《学校与社会》(School and Society)- 约翰·杜威(John Dewey)这本书是杜威的另一部经典之作,探讨了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改革观点。

4.《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保罗·弗莱尔(Paulo Freire)保罗·弗莱尔是巴西教育学家,他的这本书探讨了教育如何成为解放个体和社会的工具。

5.《教育的奥秘》(The Secret of Education)- 马里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介绍了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

6.《学习之道》(The Pathway of Learning)-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他通过这本书探讨了学习的过程和原理,提出了对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的观点。

7.《教育的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 约翰·蓝德(John Land)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经典教材,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复习资料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古代私学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材料。

《论语》共二十篇,三百六十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

1.教育对象(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2.教育的作用:(1)教育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三要素: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2)孔子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论教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考试哦)五经:《诗书》、《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考试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邑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雄辩家。

儒家代表之一,其弟子将孟子言行记录成一书。

该书反映孟子的主要教育主张,是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主要文献。

孟子持“性善论”,在他看来,人性中自然包含着符合“仁,义,礼,智”的善端,为此,他积极的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王道”以消去战争,使百姓归顺,致天下太平。

思想概况(1)人性方面:“性善论”---仁,义,礼,智。

(2)政治方面:提出“仁政”: 亲民‚用贤良ƒ尊人权 4.同情心 5.杀无道之者。

1.道德规范:“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2.教育作用:凡有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使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身教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以 身 作 则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五、论教师
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亦称‚身 教‛。他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他 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 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 ‚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 立了光辉的形象。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 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 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 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 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 。在做官期间,他并未停止办学。 55岁时,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 、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 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 从事教育工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二) 道德修养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注重德 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里的‚本‛就是做 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 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 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 格的过程。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 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二是重视方法与途径。孔子的道德 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 理想人格,而且还提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全景,以期待丰富中国特色的学前
教育理论内容,拓展幼儿教育实践 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中国教育家
• 孔丘的教育思想 • 孟柯的教育思想 • 韩愈的教育思想
• 朱熹的教育思想
•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 始人。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 —— 鲁 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 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 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 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2.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3.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
道德修养
孔子
1.注重德 育 2.重视方 法与途径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正因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所以‚孔子教人,各 因其材。‛ 表现了孔丘丰富的差异心理学思想。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 刻的了解。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施教。同时他重 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 不相同: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 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人才——士或君子
教学内 容
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 能 技巧的培养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
(一) 教育的目的——士或君子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 治人才——士或君子。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 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 孔子自己也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 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 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 是由学而得的。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 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 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 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 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 更重视行动。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二) 道德修养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即 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 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 造,达到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 最好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向纵、横两个方向 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 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 尽‚忠‛。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对下级也要像对子女一样 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的基础上,进一 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 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
学活动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蒙台
梭利还论述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 等重要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美〕卡洛 琳·爱德华兹等编著,罗雅芬等译,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理由:全方位介绍了瑞吉 欧·艾米利亚幼儿教育模式。同时, 书中也描述了瑞吉欧教育模式在美 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深刻反思。“把 它带回家”成为每一个幼教人的心 愿,瑞吉欧的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幼 教的共同语汇,成为世界各地幼教
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肖朗 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理由:全书分为“中国编”和 “外国编”,选编了32位中外教育 家的教育名篇, 选编了32位中外教 育家的教育名篇,附有每位教育家 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的导读性介 绍,各篇除原文外包含脚注、边批 和学习提示等三个部分。
发展的动力、启发与参考来源。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刘彦华 日报出版社(2010版) 推荐理由:本书采取以时序与主题 相结合的结构,并积极慎重地反映 光明
史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历史发展的
线索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研究,与以 往的相关研究相比增加了中国幼儿
游戏、中国育儿民俗、中国女子教
教育家名著选读
推荐书目
• 《给教师的建议》 • 《杜威教育名篇》 •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 《蒙台梭利教育法》 •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 《中国学前教育史》
《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推荐理由:《给教 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有一百 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 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 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 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 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著 霍力岩译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推荐理由:《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第一本被翻译成 英文的蒙氏著作,是家长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和教 师学习如何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必读书目。蒙台
梭利为现代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作出了杰出贡
献。她倾其毕生精力所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 认同和推崇。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蒙台梭利 不仅阐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儿童之家”诞生的 来龙去脉,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在儿童各个发展领域的运用,尤其是配合教师的教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作用
(二) 教育的作用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 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 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个较为 科学的命题,既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论基 础,又是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总结。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 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 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 《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 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 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作用
(一)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 校教育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 的口号,凡是愿意学 习的人,无论等级高低,都可以收他做学生。实行开放 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 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 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 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 族文化的发展。
孔丘的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和道德修养
(一) 教育方法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 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 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 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 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 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