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政区划

合集下载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一、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区划元朝在地方实行多级行政区划,分为省、路、府、州、县五级。

其中,省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其他四级的行政区划级别依次递减。

1.省:是元朝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由中央政府设立并管理,设有行省官员。

2.路:路为省下辖的二级行政区划,分为普通路和军民路两种。

普通路主要由民户组成,而军民路则兼具军政和民政两种职能。

3.府:府是路的下一级行政区划,由路管辖,分为普通府和军民府两种。

4.州:州是府下辖的一级行政区划,分为普通州和军州两种。

5.县:县是州下辖的一级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地方的基层行政事务。

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包括行省官员的设置、职权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1.行省官员设置:元朝设立了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辖各地路、府、州、县的行政事务。

行省官员包括行省长官、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具体设置因省而异。

2.行省职权范围:行省职权广泛,负责地方行政、财政、军事等事务。

在行政方面,行省负责管理地方各级官员的任免、考绩和监察等事务;在财政方面,行省征收赋税、管理仓库等财政事务;在军事方面,行省负责统领地方军队、维护地方治安等事务。

3.行省运行机制:行省的运行机制采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方式。

行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和考核,同时又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各项事务。

三、宣慰司与土司制度宣慰司和土司制度是元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地区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宣慰司:宣慰司是元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宣慰司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又吸收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管理,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2.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地区实行的特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官职,负责管理本地区事务。

土司制度赋予了当地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有助于维护地方稳定和发展经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课件(共25张PPT)



对边疆的管辖
中书省
腹里(山东、山西和河北)
行中书省
全国其他地区
(除吐蕃、畏兀儿外)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采取因 地制宜的方式,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对台湾的管辖
台湾地图
台湾 阿里山
1.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 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 政机构。
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的, 请说一下具体措施和影响(或意义)?
1.对台湾: 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 湖和琉球。
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行政机构。 2.对西藏: 措施: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 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 区域。
机构:澎湖巡检司。
(4)宣政院辖地指的是今天哪个地区?宣政院的设置有 什么重要意义?
地区:西藏。 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70.人生是厚重的,生活是褶皱的。人生不能一帆风顺,生活不是事事如意;人生不是完美无瑕,生活不是完美顺心;人生不能随意涂画,生活不是想怎么就怎么;人生有路途漫漫,生活是苦乐 参半;人生不都是风轻云淡,生活有悲欢离合,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是丰富的世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元朝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 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范围:“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 历史上最大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朝是如何管理国家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设立的管理机构

元朝设立的管理机构

元朝设立的管理机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后来的历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管理机构元朝的中央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行省、路、府、州、县等。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大规模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管理。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等机构,分别负责不同层次的管理工作。

其中,路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行政区划单位,通常包括几个州或县;府是地区性的行政中心,下辖若干州或县;州是行政区划单位,下设若干县;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民生事务。

二、官员任命机构元朝的官员任命机构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官员任命机构,主要负责任命各级官员,并审核和批准各级官员的任免和晋升。

门下省是中央机关的办公室,主要负责文件的处理和储存。

尚书省则是元朝的机密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国家机密和机要文件的处理和保存。

三、司法机构元朝的司法机构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分别是御史台、都察院和大理寺。

御史台是元朝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处理各种违法行为。

都察院则是元朝的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审理各种重要案件和处理各种官员的违法行为。

大理寺则是元朝的普通司法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各种诉讼案件。

四、军事机构元朝的军事机构主要包括四个部门,分别是中央军、左军、右军和卫所。

中央军是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主要负责统帅各级军队的作战行动。

左军和右军则是元朝的两个军区,主要负责防御和作战行动。

卫所则是元朝的边防机构,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管理。

五、财政机构元朝的财政机构主要包括三个部门,分别是户部、度支部和通政司。

户部是元朝的最高财政机构,主要负责征收各种税收和管理国家财政收支。

度支部则是元朝的军需部门,主要负责军队的装备和补给。

通政司则是元朝的财政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各级财政机构的收支情况和处理各种财政问题。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5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设置管辖琉 球(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府
C
)
6 . 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元朝专门设
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A
)
A.宣政院 B.御史大夫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7 .“北逾阴山, 西及流沙 , 东尽辽左 , 南越海 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 朝代的疆域( A.北魏 ) B.金
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1.“□□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 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 代。”“□□”处应填写( A.隋朝 D.北宋
A 2 . (2016· 江苏泰州兴化期中 )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2 .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 轮台东 ) , 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 兼督察乌 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 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2.疆域:今天的新疆、________、云南、 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 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________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____________制度。
2.措施
中央集权
(1) 在中央 , 由 __________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 下设吏、 中书省

元朝时的疆域范围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元朝时的疆域范围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元朝时的疆域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元朝时期,疆域范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元朝由蒙古帝国建立,其疆域扩张过程具有一定特点和边界。

了解元朝时期的疆域范围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元朝时期的疆域范围,从疆域扩张过程、边界与特点、变动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

同时,还将具体地区的疆域情况以及中央政权对疆域管理与控制、地方行政机构与治理方式、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统治策略进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阐述元朝时期的疆域范围及其特点,深入剖析相关情况,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展望元朝时期疆域范围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其在现代背景下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重要的是,本文力求系统、准确地阐述元朝时期的疆域情况,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清晰的概览。

2. 元朝时的疆域范围2.1 疆域扩张过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辽阔的王朝之一,其疆域扩张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了元朝,并以大都(今北京)为首都。

他通过征服南宋,将南方地区纳入统治范围,实现了全国性统一。

此后,元朝发动了众多战争和征服活动,逐步扩大了自己的疆域。

最早期的疆域扩张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地区。

成吉思汗曾征服了西亚、中亚及欧洲东部等地,并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体系。

接过父业的忽必烈继续向西方进行扩张,攻占了西南亚和波斯等地。

他继续北上,在与金朝进行战争的过程中吞并了北方草原诸部落。

2.2 疆域范围的边界与特点元朝时期的疆域包括中国境内和外部领土。

中国境内的疆域涵盖了汉地、蒙古、西南地区和江南等区域。

外部领土则包括东北亚和中亚一部分。

元朝的疆界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总体来说,北方边界主要是靠近蒙古高原的防线,南方边界以长江为界。

西方边界则延伸至中亚,并与其他帝国如伊兰克瓦希、钦察和花剌子模相接触。

元朝疆域范围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广泛性。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

元代行省制特点和历史作用一、特点:1.集中权力:元代行省制将全国行政区划划分为十五个行省,各行省地位平等,由行中书省、行尚书省、行左右丞省管理。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筹全国政务,行尚书省负责财政、户部等事务,行左右丞省负责枢密政务。

通过设立这样的行省制度,元朝实现了政权的高度集中,便于中央集权统治。

2.统一行政管理:行省制的实施,将全国划分为固定的行政区域,并在各行省设立行省官员进行管理。

这样做有利于统一行政管理,确保中央政令能够快速传达到各地,避免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和各地政区的混乱。

3.发展通商:行省制下,中央政府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行尚书省负责财政和户部事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监管财税收入。

4.没有地方自治:元代行省制下的各省,地位相对而言比较低下,行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员的地位相对较高。

这种制度的存在导致地方没有自治权,地方官员的任命和管理权完全在中央政府手中,限制了地方的发展和自治。

5.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元代建立行省制后,废除了原有的守军制度,不再以州县、郡县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而是按照行省为单位进行管理,这对于影响较深远的地方政权和原有的社会秩序。

1.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建立行省制,将全国各地区划分为行省,设立中央官员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这种集权的行省制对于实现辽阔疆土的有效统治、加强统一的统治和维护国家边疆的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统一文化:行省制是元代中央政权实行汉化政策的一种手段。

元军入主中原后,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推行汉化政策,其中行省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将全国划分为行省,以及设立行省官员,有利于推广汉族文化和统一中央政权的文化管理。

3.发展经济贸易:元代行省制下,中央政府设立行中书省、行尚书省等机构来统一管理财税和对外贸易,推动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

行省制的建立使得财税收入能够有组织地进行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和贸易与外界的交流。

元朝行政区划图及各行省地图

元朝行政区划图及各行省地图

元朝行政区划图及各行省地图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又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1]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

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

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元-全图(一)元-全图(二)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2]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3]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中书省南部元-甘肃行省元-河南江北行省元-湖广行省元-湖广行省中部元-江西行省元-江浙行省元-江浙行省北部元-辽阳行省及以北元-岭北行省元-陕西行省元-四川行省元-云南行省元-云南行省中部元-中书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疆域 元行省统治下的中国南部(前南宋领土)
特殊行省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以高丽王国置(简称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 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 省性质不同。 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国置。 荆湖占城行中书省(占城行省),为征伐占城成立的行省,唆都为右丞相,阿里 海牙为平章政事。 缅中行省,以缅国(蒲甘王朝)置。
元朝行政区划
元朝开始实行行中书省制。“行中书省”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 “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元代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国的行尚书省。开 始它和金国一样,只是一种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后来由于战争等各种 因素,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 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 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 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 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元朝行政区划
直辖地区
元代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 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 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行中书省
元朝行省列表 名称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 省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首府 张掖 开封 武汉 南昌 杭州 辽阳 和林 西安 成都 昆明 主要管辖范围 今宁夏、甘肃东北部 今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江苏、江西东北部 今湖北东南部、湖南、广西、贵州大部、广东西南 部 今江西、广东大部 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浙江上海全部、福建大部 今中国东北、朝鲜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今内蒙古北部、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 今陕西大部、内蒙古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西 北部 今四川大部、陕西西南部 今云南、贵州西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