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包括了两篇精美的短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和《宇宙生命之谜》。
这两篇短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探索科学之谜。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文中以音乐家、画家等不同角色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声音之美。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介绍了科学家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探索与研究。
文中涉及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外太空生命的寻找等科学话题。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学生可以了解宇宙生命的研究现状,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对科学类文章的理解,特别是《宇宙生命之谜》一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月光的描绘。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有一位大文豪,他对月亮更是情有独衷,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他就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夜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11 短文二篇(教学反思)【八上部编语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1《短文二篇》
每每碰到文言文的教学,我都有一种隐隐的空落落的感觉。
流传千古的美文到了现在,难道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吗?学生在考试中,文言文部分扣分较少,这也导致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课文、解词甚至译文背下来就可以!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无不敲打着我本惦念已久的心,恰逢区里、学校给了我这次参赛机会,让我斗胆触及文言文的深层教学。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言简意赅却描绘了绚丽的景色,美景之下还蕴涵着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感受文章所写的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但文言文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太远了。
我又不想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想渗透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用心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用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从《答谢中书书》中找到“能概括所写景物特点的一个字和作者对这样景色予以高度评价的两个字来”。
“奇”和“仙都”为学生叩开了文本之门。
我又顺势让学生说说文中的景色“奇”在何处?学生就自然的与文本进一步“攀谈”起来。
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反复诵读,通过句式、节奏、用词来感受古代小品文的特点。
2.品味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文中“主客一体”的诗意境界。
1.以拼散结合、节奏明快、用词考究,呈现出形式和内涵的双重之美。
2.在主客一体、寓情于景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领悟。
二、文本解读《短文二篇》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言小品。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作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其实是南朝齐梁年间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书信的部分节选。
六朝时期,不少文人往往希望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慰藉。
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这封书信中,不仅与友人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于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还将自己比肩谢灵运,颇有自得之意。
首句中的“美”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描绘了山之高峻、水之澄净、林竹之青翠的四季之景。
然后又转向一天当中的早晚之时,通过描写猿鸟、游鱼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发。
这里的描写采用拼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句式整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文中采用多种视角的变换,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写江南的山水鸟兽,用笔虽简,却能精准地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宏大开阔、万物勃发的江南山水美景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在畅快。
“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将江南山水比作人间仙境,直抒胸臆,毫无掩饰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面对山水美景的由衷感慨,情感丰富细腻,意蕴起伏跌宕,可谓神来之笔。
如果说“康乐”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先贤谢灵运畅游自然、寄情山水的仰慕与追随,“未复有”三字则急转而下,道出了作者对当今世人不懂山水、不解风情的深深惋惜。
“与其奇者”看似指向康乐,其实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中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真是一波三折,含蓄隽永,回味悠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11短文二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揭题入文,了解作品。
◎文题解读断句:答/谢中书/书。
“谢中书”指的是一个人。
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它多用来记事陈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背景链接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文体知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2.目标任务二:感受文章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
从字音、语气、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感受山川之美。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山川之美。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闲人”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喜欢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历宋、齐、梁三朝,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卒谥“贞白先生”。
(三)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答谢中书书》是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四)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五)字音教学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啼(yuán)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六)课文朗读赏析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二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组课文,包括《背影》、《秋天的怀念》两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体会散文的表达技巧,以及感受作者的情感。
这两篇课文都是叙事散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叙事散文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描写还不够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表达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感受散文的情感魅力。
3.能够理解叙事散文的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和评价散文。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叙事散文的表达技巧。
2.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表达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散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表达技巧。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写作练习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背影》、《秋天的怀念》两篇课文。
2.教学参考书: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查阅。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背影》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以及课文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背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短文二篇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读yù)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同,读yǔ)
之:山川之美(助词,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时:四时俱备(名词,季节)
春冬之时(名词,时候)
歇:古义:消散。
例句: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念: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今义:想念。
但: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耳朵。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答谢中书书》
1.结构独具特色。
《答谢中书书》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答谢中书书》写山,突出“入云”,表现出山的高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空明澄澈之感。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勾勒出一幅山高水清的秀美图景。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草。
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托出月光的皎洁。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从山水映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营造了一个清幽俊逸的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
通过描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
谢灵运简介
385—433),南朝宋山水诗人。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承袭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
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
“东坡居士”的由来
1080),苏轼被贬黄州。
他刚到黄州时,因俸禄减少,家里人口又多,生活非常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
老友马正卿替他求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
苏轼便在东坡之上开荒种地、辛勤劳作,渐渐地他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求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他把东坡看成是自己个性的象征。
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搭建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