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文景之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景之治的特性和历史影响。
过程:
选择“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等典型政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中。
在当堂检测环节,我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对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②从文景之治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指导现代社会治理?
③谈谈你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以及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论述题:请论述文景之治时期“轻徭薄赋”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分析、现实启示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西汉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题:
分析“轻徭薄赋”政策对汉初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4)论述题:
请结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中的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从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的治理三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初年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填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准备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刘邦建立汉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4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阅读课本P55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与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三个部分有着因果承接关系,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吸取秦王朝暴政,推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治,使得民生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而汉文帝、汉景帝继承了这一治国理念,继续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秦王朝暴政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很容易从反方向上理解,只有与民休息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其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可能不是很清楚,因此,老师在这一方面,应注重设计,为学生们打开豁然开朗之门,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楚汉之争、刘邦建立西汉的基本事实。

知道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通过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提高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局面
教学难点: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西汉强盛的历史因素。

教学过程:
一、新课预习
1、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被称为汉高祖。

2、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回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又采取了轻徭薄赋减免地租、兵
役,注重农业生产,使社会局势安定下来。

3、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将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并重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新课导入
师:关于楚汉战争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刘邦和项羽极具戏剧性的逆转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无数色彩,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几幅图片,为大家叙述楚汉战争的传奇?
鸿门宴楚汉之争霸王别姬刘邦称帝
生:开始刘邦和项羽一起起兵反抗秦朝,刘邦最先攻入咸阳,灭掉了秦朝。

但是当时项羽却是最有实力的,于是项羽摆下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想在宴会上杀了刘邦,当时没有成功。

之后,刘邦联合其他诸侯,一同讨伐项羽,最后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成功当了皇帝,建立西汉。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而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生: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只会屠杀,刘邦会收买人心。

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
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按照刘邦自己的理解,他能够重用人才,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
都能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而项羽却不知道如何任用人才与治理国家,所以注定失败。

老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刘邦是消灭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
当时的中国,经过秦朝的暴政,又经过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刘邦又是
如何收拾旧山河的呢?
阅读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师:材料一所展示情境,说明当时的西汉王朝面临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状况?
生: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百姓生活贫困,连皇帝想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都不能,而官员们只能乘牛车,马车的没有,说明经济凋敝,生活水平低下
师:阅读材料二,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汉高祖刘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生:让士兵们复员回乡,分给他们田地和住宅;释放了被卖做奴婢的平民,让他们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减轻田赋,税收为十五分之一,让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师:这种政策我们称之为什么,联系材料三,探讨此政策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生:这种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汉惠帝和吕后都继承了这一政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带来的效果是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而社会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了。

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刘邦第四子,始封代王,吕后死后,大臣迎刘恒入长安,登基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前157
年-前141年在位,刘恒第五子,汉文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在位期间继续推汉文帝的各项政策。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师:阅读材料四,分析汉文帝对农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又有什么作用?
生:进一步减轻田赋,将十五税一减轻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师:阅读材料四、五,汉文帝又在哪些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呢?
生:汉文帝生前节俭,不愿意大兴徭役,增加人民负担,身后推行薄葬,也不愿意增加人民负担,这样使人民可以安心生产生活,有利于社会发展。

师:我们回顾一下秦朝的田赋、徭役、兵役,与汉朝作为对比,又有什么特点?
生:秦朝农民要缴纳2/3的田赋,而且兵役、徭役繁重,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

师:汉文帝时还废除了肉刑,有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发展更加进步。

材料七: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阅读材料八,对比汉朝初年的经济状况,有了什么改变?
生:社会安定,人民积极从事生产。

国服民强,仓库里的粮食、财物不可胜数,说明社会进入了安定时期,国家实力也得到极大的增强,这一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课堂小结:
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战争,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统治者执行了一条修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走向盛世,被称为文景之治。

随堂练习:
()1、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所以说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下列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B.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徭役等
C.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文景之治时开始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