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报告使用设备名称与型号同组人员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之一,在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门学科的理论比较抽象,真正掌握也较困难。

本实验指导书介绍理论力学的六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ZME-1型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操作步骤实验(1):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在高压输电线模型的砝码盘上,分四次挂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并记录弹簧的变形。

实验(2):求重心的实验方法(A)悬吊法将求重心的型钢片状试件,用细绳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端的螺钉上,再换一个位置挂吊,通过两次挂吊便可求出重心位置。

(B)称量法使用连杆、积木、台称,利用已学力学知识,用称量法求连杆的重量及重心位置。

实验(3):验证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转动实验台右边手轮,使圆盘三线摆摆长下降为60cm,左手给三线摆一初始角(一般小于60),释放圆盘后,三线摆发生扭转振动。

右手拿秒表,记录扭转十次或以上的时间,并算出周期,比较实验与理论计算两种方法求得的转动惯量,确定误差,还可以求摆长(四种长度)对误差的影响。

由弹簧的变形计算该系统的等效刚度和固有频率。

实验(4):用等效方法求非均质物体转动惯量分别转动左边两个三线摆的手轮,让有非均质摇臂的圆盘三线摆下降至摆长约60cm,也使配重相同的带有强磁铁的两个圆柱铁三线摆下降到相同的高度进行转动惯量等效实验,测出扭转振动的周期,再与两个圆柱的三线摆计算周期进行等效,从而求出非均质摇臂的转动惯量。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计算1、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2、3、均质圆盘的转动惯量圆盘转动惯量理论值:实验值:4、非均质物体转动惯量六、思考题1、什么是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2、画出渐加载荷、突加载荷、冲击载荷、振动载荷的载荷与时间曲线图。

力学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力、力矩、牛顿定律等。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三角板6. 直尺7. 秒表8. 计算器三、实验原理力学实验主要研究力、力矩、牛顿定律等力学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并测量相关物理量。

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2. 力矩: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的大小和方向与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3.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实验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将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画在坐标纸上,以力的大小为线段长度,以力的方向为线段方向。

④ 以两个力的交点为起点,作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并连接对角线。

⑤ 测量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实验二:力矩的测量(1)实验目的:验证力矩的概念,测量力矩的大小。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在实验台上固定一个水平仪,确保其水平。

④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水平仪上,测量力臂的长度。

⑤ 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力矩的概念。

3. 实验三:牛顿定律的验证(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实验步骤:① 将物体放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记录数据。

③ 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

理论力学平衡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理论力学中力的平衡原理;2. 掌握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的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三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时,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2. 三力汇交平衡实验装置;3. 量角器;4. 直尺;5. 水平仪;6. 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实验台水平,确保实验装置稳定;2. 按照实验要求,将实验装置安装在实验台上;3. 使用量角器测量各个力的作用角度;4. 使用直尺测量各个力的作用线;5. 使用水平仪检查各个力的水平方向;6. 记录实验数据;7.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

1. 实验数据:- 力1:大小为F1,方向为θ1;- 力2:大小为F2,方向为θ2;- 力3:大小为F3,方向为θ3。

2. 数据处理:- 验证二力平衡:F1 = F2,θ1 + θ2 = 180°;- 验证三力平衡:F1 = F2 = F3,θ1 + θ2 + θ3 = 360°。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二力平衡:实验中,力1和力2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三力平衡:实验中,力1、力2和力3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满足三力平衡条件。

2. 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理论力学中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力的平衡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理论力学中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的正确性,达到了实验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理论力学打下了基础。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装置的稳定性,确保实验顺利进行;2. 使用量角器、直尺和水平仪等仪器时,要保证准确度;3.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清晰、完整,便于后续分析。

理论力学a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a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a实验报告理论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质量和不同力作用下质点的加速度变化规律。

3. 学会使用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实验器材和仪器:1. 弹簧片、纸尺、质量块、电子天平、细线、定滑轮、螺旋测微器等。

实验原理:1. 牛顿第二定律:当质点受到的合外力F(施加力)作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动量等于力乘以时间,即F=ma。

2. 质点的运动方程:当质点受到外力F(恒力)并且无法运动阻力(忽略空气阻力)时,其运动方程为F=ma。

实验内容:1. 利用弹簧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弹簧振子,测量弹簧振子的恢复力和质量。

2. 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一个质量块和一个拉动质量块的滑轮,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质量块的加速度和受力。

1. 制作弹簧片振子:将弹簧片固定在木板上,细线穿过弹簧片中央孔,并系上质量块于另一端。

2. 用电子天平测量弹簧片和质量块的质量,并测量弹簧片振子的原始长度。

3. 将质量块从平衡位置拉开一小段距离后释放,测量弹簧片振子的振动时间,重复多次并取平均值。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簧片振子的恢复力和质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利用细线连接质量块和拉动质量块的滑轮,将螺旋测微器固定在质量块上,并用纸尺测量螺旋测微器的刻度值。

6. 在拉力滑轮上施加一恒力,使质量块受到恒力作用。

同时,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质量块的加速度,并记录数据多次。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质量块的加速度和受力,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簧片振子的恢复力与振子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k 表示弹性系数,x 表示弹簧片振子的位移。

2.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弹性系数和质量块的质量,并进行误差分析。

3. 质量块的加速度与施加力成正比,即a=F/m,其中F 表示受力,m 表示质量。

4.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质量块的加速度,并进行误差分析。

5.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F=ma。

力学综合实验报告心得

力学综合实验报告心得

一、前言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自然界和工程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力学综合实验,我对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和振动实验。

1. 理论力学实验实验一:悬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过悬挂法,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力学原理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柔软细绳将不规则物体悬挂起来,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在白纸上画出重力作用线,重复悬挂点,最终找到两条直线的交点,即重心位置。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重量实验中,我们使用台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并利用力学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合力概念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利用力学方法计算重量。

2. 材料力学实验实验一: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扭转变形公式,测定了低碳钢的切变模量G,并掌握了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游标卡尺和扭转试验机进行测量,了解了扭转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实验二:材料力学金属拉伸实验在拉伸实验中,我们观察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力学现象,测定了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游标卡尺和拉伸试验机进行测量,掌握了拉伸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3. 振动实验实验一:单摆振动实验通过单摆振动实验,我们研究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秒表和测量工具测量单摆的周期,分析了摆长和摆角对周期的影响。

实验二:弹簧振子振动实验在弹簧振子振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弹簧常数、质量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秒表和测量工具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分析了弹簧常数和质量对周期的影响。

三、实验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 注重实验细节实验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

实验17 力学组合实验

实验17 力学组合实验

实验一 、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转动惯量的大小除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有关。

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

但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常碰到大量形状复杂,且质量分布不均匀刚体,理论计算将极为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

【实验目的】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原理】图1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

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

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 O '作扭摆运动。

当下盘转动角度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运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O O '的转动惯量(推导过程见本实验附录)。

200200T H 4rR g m I ∙∙π∙∙∙=(1) 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如下:0m 为下盘的质量;r 、R 分别为上下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0H 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0T 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g 为重力加速度(杭州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理论值为: 2s /m 793.9g =)。

将质量为m 的待测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刚体的转轴与O O '轴重合。

测出此时三线摆运动周期1T 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H 。

同理可求得待测刚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O O '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21201T H4r R g )m m (I ∙∙π∙∙∙+=(2) 如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悬线伸长, 则有0H H ≈。

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T m T )m m [(H4r R g I I I 20210201∙-∙+∙∙π∙∙=-= (3) 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

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

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实验一刚体基本运动特性分析和机构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动手组装几种常见的运动机构,增加学生对运动机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分析典型刚体的曲线平动与刚体的定轴转动的区别,加深对这两种刚体基本运动的认识;3. 3.初步认识刚体的平面运动,理解角速度的意义。

4.培养学生从机构模型中抽象运动机构的能力二、实验设备、仪器1. 机构模型2.DJ-1型运动分析组合教具3.计算机运动分析软件三、实验原理1.刚体平动(1)刚体平动时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原位置保持平行;平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轨迹相同;(2)刚体平动时可以归结为点的运动。

2.刚体定轴转动(1)刚体定轴转动时,其上有一固定不动的轴线,确定刚体在空间的位置用转角表示,刚体转动快慢及方向用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表示;(2)定轴转动刚体除转轴上的点外,其余各点均作圆运动,可以选用自然坐标法研究各点的运动。

3.刚体的平面运动(1)刚体平面运动时,其上各点到某固定平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平面运动可以简化为平面图形在其自身平面内的运动;2)刚体平面运动(可以分解为随基点的平动和相对基点的转动。

四、实验步骤1.刚体平动分析1.1在机构运动中观察刚体平动,并分析其上各点轨迹(至少画出二点的轨迹)。

1.2回答问题(可参看教材)(1)刚体平动时,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原位置___________,刚体上各点轨迹形状__________。

(2)用矢量法分析刚体平动时,其上各点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3)归纳研究刚体平动的方法2.刚体定轴转动分析2.1观察定轴转动刚体并分析其上各点轨迹(至少画出二点的轨迹)。

2.2回答问题(可参看教材)(1)确定定轴转动刚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描述刚体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__________ (画图表示)转动方程角加速度___________(2)用自然坐标法,分析刚体上任一点M的速度、加速度。

理论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理论力学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3. 掌握质点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质点运动学:研究质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3. 质点动力学:研究质点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

三、实验仪器1. 理论力学演示台2. 滑轮组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秒表6. 铅笔、纸、直尺四、实验步骤1. 观察演示台上的实验装置,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将物体放置在演示台上,观察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滑轮组,使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计算加速度。

4.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将两个相同的物体分别放置在演示台上,通过相互作用力使它们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5. 测量物体运动学参数:使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6. 测量力的大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以及通过滑轮组产生的拉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F1 = 2.0 N,m = 0.5 kg,a1 = 4.0 m/s²F2 = 3.0 N,m = 0.5 kg,a2 = 6.0 m/s²实验结果:F1/a1 = F2/a2 = 2.0/4.0 = 3.0/6.0 = 0.5 N/kg,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数据:F1 = 2.0 N,F2 = -2.0 N实验结果:F1 = -F2,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报告
使用设备名称与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理论力学就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就是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之一,在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门学科的理论比较抽象,真正掌握也较困难。

本实验指导书介绍理论力学的六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仪器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ZME-1型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操作步骤实验(1):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
在高压输电线模型的砝码盘上,分四次挂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并记录弹簧的变形。

实验(2):求重心的实验方法
(A)悬吊法
将求重心的型钢片状试件,用细绳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端的螺钉上,再换一个位置挂吊,通过两次挂吊便可求出重心位置。

(B)称量法
使用连杆、积木、台称,利用已学力学知识,用称量法求连杆的重量及重心位置。

实验(3):验证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
转动实验台右边手轮,使圆盘三线摆摆长下降为60cm,左手给三线摆一初始角(一般小
于60),释放圆盘后,三线摆发生扭转振动。

右手拿秒表,记录扭转十次或以上的时间,并算出
周期,比较实验与理论计算两种方法求得的转动惯量,确定误差,还可以求摆长(四种长度) 对误差的影响。

由弹簧的变形计算该系统的等效刚度与固有频率。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实验(4):用等效方法求非均质物体转动惯量
分别转动左边两个三线摆的手轮,让有非均质摇臂的圆盘三线摆下降至摆长约60cm,
也使配重相同的带有强磁铁的两个圆柱铁三线摆下降到相同的高度进行转动惯量等效实验,测出扭转振动的周期,再与两个圆柱的三线摆计算周期进行等效,从而求出非均质摇臂的转动惯量。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计算
1、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
2、连杆的重心
3、均质圆盘的转动惯量圆盘转动惯量理论值实验值:
4
六、思考题
1、什么就是自由振动、强迫振动与自激振动?
2、画出渐加载荷、突加载荷、冲击载荷、振动载荷的载荷与时间曲线图。

七、实验中的收获、感想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