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件第三单元单元归.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永恒发展的PPT

• 1.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 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 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 了重要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表明
()
• ①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 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 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总结
发展
特征: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实质:事物的 前进与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谢谢!
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2.我国全面步入4G 网络时代,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没有感 受到,5G 又来了。这表明 ( ) ①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 和上升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后出现的事物才 是真正的新事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新
旧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事
物
错误标准之二:现状标准
判 断
※ 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 标
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准
误
错误标准之三:名称、旗号标准 区
※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 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共38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课件

通过理解发展观,个人可 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和 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引导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和 循环利用,有助于引导人 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
增强环保意识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0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重点难点
03
04
重点: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 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不同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 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 的。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发展观强调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凝聚 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激发进取心
发展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激发 个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引导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和 循环利用,有助于引导人 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
增强环保意识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0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重点难点
03
04
重点: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 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不同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 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 的。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发展观强调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凝聚 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激发进取心
发展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激发 个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2)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 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 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 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 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 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 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判一判文化交融就是不同文化走向趋同。 提示:错误。文化交融就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借鉴别国别 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过程。
-13-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提示:(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 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
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10-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 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 ①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②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 的差异与隔阂 ③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折射出中 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 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4-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2.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从本国本民族文化角度: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 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 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 繁荣作出了贡献。 (2)从世界发展角度: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各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判一判文化交融就是不同文化走向趋同。 提示:错误。文化交融就是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借鉴别国别 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的过程。
-13-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提示:(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 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
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10-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 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 ①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②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 的差异与隔阂 ③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折射出中 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共26张PPT)

A.敢于摒弃传统,不断推陈出新 B.善于面向世界,不断否定自身 C.敢于破旧立新,做到雅俗共赏 D.善于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合璧
[解析] 旗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服装设计师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 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式时装。旗袍的设计思路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D符合题意;A中 “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B排除;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知识拓展】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
①要具体分析外来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民 族文化自信。 ③要坚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例题2: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 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 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 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 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点评: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二、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 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解析] 旗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服装设计师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 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式时装。旗袍的设计思路说明,文化创新要面向世 界、博采众长,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D符合题意;A中 “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B排除;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知识拓展】 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具体做法
①要具体分析外来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民 族文化自信。 ③要坚持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例题2: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 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 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 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 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 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点评: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 “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二、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 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课件 新人教必修4

【巩固提高】
2010年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使原来的量变发生中断。 ③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的结果
答案: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B
【例】(2008·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10年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使原来的量变发生中断。 ③量变与质变发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的结果
答案: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B
【例】(2008·海南单科·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

想一想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7-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答案:C
-14-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情境导引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 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 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 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 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 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 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 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 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3.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 上走过的独特历程,了解中华文化源
化的基本内容。 3.四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当代价值。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 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增
4.五个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6-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7-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答案:C
-14-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议议题题探探究究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情境导引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 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 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 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 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 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 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 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 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3.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 上走过的独特历程,了解中华文化源
化的基本内容。 3.四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当代价值。
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 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增
4.五个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6-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学习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ppt课件部编版必修4

答案:B
2023年4月20日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多国举办中国传统文 化展、文艺表演、“汉语桥”中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 接联合国中文日。这有利于( ) ①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②展示中华文化 深厚底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 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增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 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 然珍宝,这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各国文化交相辉映, 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②错误;③否认了文化的多样性,排除。
4.从前提上看 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 有文化自主权。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 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平等。顺从、 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5.从交流的途径上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与人员交往、教育是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材料聚焦】材料一中“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的友谊之路”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未阻碍文化 的发展,反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 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3年4月20日是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多国举办中国传统文 化展、文艺表演、“汉语桥”中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 接联合国中文日。这有利于( ) ①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②展示中华文化 深厚底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 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增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 合作,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 然珍宝,这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①④符合题意;各国文化交相辉映, 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②错误;③否认了文化的多样性,排除。
4.从前提上看 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 有文化自主权。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 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平等。顺从、 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5.从交流的途径上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与人员交往、教育是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材料聚焦】材料一中“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的友谊之路”说明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未阻碍文化 的发展,反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 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3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整合梳理

•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 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 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 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 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 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
• 2.方法论:(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 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 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 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 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 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 3.反对:既要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 成,盲目乱干;又要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
•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 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 •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 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 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1
体 系 构 建
2
原 理 整 合 探 究 提 示
3
4
方法技巧点拨
体 系 构 建
原 理 整 合
•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 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 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