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学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会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试结果,分析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如果发现学生在时间顺序或事件因果关系上混淆不清,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逻辑关系的讲解,并设计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另外,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如果学生反映某些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我会考虑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题答案:
a.圆明园焚毁事件背后的原因: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影响:使中国遭受重大文化损失,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b.天津教案的理解:天津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地位:天津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觉醒的象征,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的本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我们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关键事件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鸦片贸易问题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焦庄户之战、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b.案例研究:选择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如天津教案、圆明园焚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拓展建议:
a.组织历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历史讲座,以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读表格与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直接原因:虎门硝烟;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领土被割占,主权被践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贪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既能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含义讲给学生,一举两得。

)二、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二)自主学习出示任务:自学质疑。

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先指出本节课内容把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开始——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签订《北京条约》。

(三)合作探究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讲述法(1)出示任务:小组探究。

阅读课本“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正文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问题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开始时间、侵略国、经过、结果?问题3:签订哪些条约、内容是什么?(2)多媒体出示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及教材,回答问题并小组合作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

3.《北京条约》的签订
(1)《北京条约》的签订:奕䜣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侵占中国土地数量: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过程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1)根本原因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相同: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扩大:(1)第一,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时间长、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2)第二,从危害和影响来看: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英法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不择手段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以及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其社会影响,认识到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提高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重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难点。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空间上认识这场战争。

通过谈话法,比较法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

备注:教学活动——投影《火烧圆明园》图片,请问:圆明园在哪次战争中被侵略军烧毁?鸦片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西方为什么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南京条约》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路线:当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广东巡抚以何种态度面对侵略军?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假如你是广东巡抚,你将如何迎战!这一路打到天津,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为什么美俄也横插一刀?阐述美俄插足的原因为什么英法联军没有结束战争,而是再次发动进攻?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投影圆明园被毁前的宏伟壮丽与被毁后的废墟作对比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到底是重建还是在遗址上建公园进行辩论,然后分组进行收集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讨论,得出结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英法联军结合地图学生讲述讨论,进行回答以疑激思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分析其危害思考,讨论谈感想下一堂课进行汇报交流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 授课时间: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及影响展开,结合新人教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5. 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的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片段,以及战争过程的动态演示文稿。
1. 案例一:火烧圆明园
让学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让学生了解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我国历史发展。
第八环节:课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识别地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情境引入在北京西郊有一座“万园之园”──圆明园。

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

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观看圆明园被毁坏前后的图片,带着疑惑进入本课的学习。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明确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篇章一:烽火再起——英法再次发动鸦片战争【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第八页“相关史事”,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问题2】阅读教材第二段,结合观看图片“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后,师: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生:通过合作探究,生生交流,回答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名称由来。

师: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首先让学生探究第九页上的“问题思考”,帮助直观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课教学设计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4、浙江慈溪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军。”这里的“红头军”指的是( )
A.红巾军 B.太平军
C.义和团 D.洋枪队
学生积极准备,部分学生回答很好
结合课本梳理知识点并识记重要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课前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一、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
六、作业
沙俄与中国签订的条约及内容(表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学生的爱国意识很高,很积极的学习本文。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右图所示的文物是被侵略者从圆明园中掠夺的,曾流落海外多年。当年掠夺该文物的侵略者指( )
A.英国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八国联军
3、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问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侵略中国的国家、结果及影响怎样?
2、清朝前期的疆域广大,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同目前中国版图对比,中国的西北、东北疆域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战争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1.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熟记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4.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预习
1. ,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2.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合作探究
1.大不列颠(英国)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北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并得到物质上的保证……应该在夺取北京以后永远占领广州。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①引文所说的是哪次侵华战争?
②在这次战争中,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四、随堂演练
1.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2.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3.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日本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成龙电影《十二生肖》精彩纷呈,票房大卖,遗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中最后四个兽首终于回归祖国(电影剧情)。

这些兽首铜像遗失于()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材料展示:
“……当英国终于决定打到北京……俄国……竟能挺身出来充当衰弱的中国的秉公无私的保护人,而在缔结和约时俨然以调停者自居,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问题:为什么说“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856年10月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3.150
三、合作探究
1.①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中国分别同英、法、俄、美签订了《天津条约》;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另外还在1858年和1860年,分别和沙俄签订了《爱晖条约》和《北京条约》。

解析:由材料信息“大不列颠(英国)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北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可知,该侵华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合相关内容即可回答。

四、随堂演练
1.B
2.C
3.B
4.B
5.B
6.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中俄《爱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是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解析:联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可知,俄国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所以说是对俄国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