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明朝

明朝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
代、岷等内地诸王。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今北京),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
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京师惠帝死于宫中,。
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2、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
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
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
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
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
“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
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
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
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3、英雄传奇: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4、神魔小说:是的奇葩。
神魔小说者,多言“怪力乱神”,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
神魔小说主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许仲琳,一说陆西星)、《镜花缘》()、《》()、《》(夏敬渠)、《女仙外史》(吕熊)、《三宝太监下西洋》(罗懋登)、《八仙全传》(无垢道人)、《》()、《》(天花才子评点)、《》(董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古代文学明代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公安派: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他早年编选神韵集,有意识地提倡神韵说,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到他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韵,自有他的道理;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王士禛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即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把新诗写性情”;这种性情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所谓“字字古有,言言古无”,明确提倡写有我之境;以“吟咏性情”构成整体性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名词解释:1、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
理论主张:强调宗法杜甫。
重视诗法和声调。
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戈、邵宝、鲁铎。
李东阳以台阁忠臣身份在文坛有很高声望,他有着“轶宋窥唐”的主张。
2、台阁体: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特征: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3、唐宋派: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流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理论主张:复古。
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
“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4、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影响最为突出。
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文学主张: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竟陵派:明代万历年间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因为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文学主张:他们的主张与竟陵派相比,有同有异。
6、三言二拍: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150万言。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二拍”: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
以下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
2.仁宣之治:明朝仁宣二帝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
3.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虏,明朝军队大败,后英宗被释放回朝。
4.弘治中兴:明朝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教育,国家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5.嘉靖大礼议:明朝嘉靖年间,为了确定正统皇帝的地位,发生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靖皇帝成功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
6.东林党争:明朝末期,东林党和阉党之间长期的政治争斗和权力斗争,对明朝的灭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一些工商业者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8.抗清斗争:明朝灭亡后,一些忠于明朝的官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9.大顺政权: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后被清朝军队击败。
10.南明政权:明朝灭亡后,南方的明朝官僚和地方势力建立了多个小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它们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抵抗。
以上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了解这些名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
关于明朝历史解说

关于明朝历史解说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本土农民领导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建立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洪武、永乐、嘉靖、万历和崇祯时期。
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和成就。
明朝的建立与农民起义有密切关系。
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农民的将领。
1356年,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在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
1368年,朱元璋在蒲城称帝,正式建立明朝。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废除了蒙古时期的行省制度,建立了直接统治的州县制度。
为了加强集权,他设立了六部,实施了新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此外,朱元璋还试图削弱军队的实力,限制将领们的权力,以避免类似于红巾军的农民起义再次发生。
明朝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是洪武时期(1368年-1398年)。
洪武时期,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他建立了北京作为新的首都,修建了明朝的重要建筑,如紫禁城和天坛。
他尊崇儒学,并推行农耕来发展农业。
洪武时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推动了明朝的疆域扩张。
永乐时期(1402年-1424年)被认为是明朝的全盛时期。
永乐皇帝朱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声望。
他进行了七次的西征,巩固了西部边疆,并扩大了明朝的领土。
永乐时期也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带领大船队到达了印度洋、东非、阿拉伯和东南亚地区。
永乐时期也是明朝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时期,明朝的瓷器、织锦和木雕等工艺品被广泛传播。
明朝在嘉靖和万历时期(1522年-1620年)面临了许多内外的挑战。
明朝始终未能彻底解决内部统治问题,官僚主义和贪污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明朝还面临着蒙古人、倭寇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明朝统治者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采取的对策不一,有时有成功的反抗,有时则遭遇挫折。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明朝知识点。
一、建立明朝1. 明太祖朱元璋:即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9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称“洪武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商业政策,打击豪强,促进社会繁荣。
二、外交政策1. 崇祯朝西洋政策: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开始采取了放松对外贸易限制的西洋政策。
它发展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2. 明代海禁:明朝初期,由于对外贸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活动。
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海禁政策逐渐放宽,外国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三、农业和手工业1. 秧田制:明朝时期,为了开垦荒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采用了秧田制,即把水利灌溉系统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困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 轧钢术: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发明了轧钢术,使得钢材生产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文化和科技1. 明代科技: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郭守敬的地动仪,徐光启的天文钟等。
2. 明代文学:明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时、杨慎、吴承恩、罗贯中等。
五、宗教政策1. 保护宗教政策: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保护宗教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促进了中国各宗教的发展。
2. 销毁佛教活动政策:明朝后期,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佛教的发展,甚至破坏了一些佛教寺庙。
六、社会制度1. 科举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明朝政府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妇女地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废除奴隶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名词解释:
胡蓝之狱:为了巩固统治和皇权,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诛杀功臣宿将。
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蓝玉,赵翼等人,牵连万多人。
这两件事,史称“胡蓝之狱”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连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杀。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抢皇位而爆发的一场内战。
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
使得皇族内部激化。
建文元年,朱棣以诛齐,黄为名。
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夺取帝位,改号永乐,是为成祖。
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票拟:是明朝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指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内阁大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上,并和奏章一道给皇上。
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是明朝国家大事决策处理程序。
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
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在李庙时,如何称生身父母,引起了争议。
张璁等人迎逢皇帝心意,主张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并尊生母为圣母。
但首辅杨廷和反对,
最后被免职。
这一事件对嘉靖政治影响颇大。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
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
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
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发起。
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到部分士大夫支持,时称“东林党”曾在政坛上风靡一时,其主张与阉党的有极大冲突,常受到阉党的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时才告停止。
阉党:明后期以魏忠贤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魏忠贤得宠,顿时并有许多官员宦官依附他,渐而形成了阉党。
阉党在政治上常打击迫害忠良,贪污枉法,无恶不作,为明朝一大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