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报告

风湿性疾病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风湿性疾病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我们将从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开始,然后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风湿性疾病,我们希望增加公众对这一类疾病的认识,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从而改善对患者的诊治。
1. 引言风湿性疾病是一类累及关节、骨骼、肌肉和其他结缔组织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特点。
2. 风湿性疾病的分类根据疾病的类型和影响范围,风湿性疾病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
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而非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纤维肌痛症和骨关节炎等。
3. 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尽管风湿性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都可能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HLA基因的多态性密切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则与感染、药物和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
4. 风湿性疾病的症状风湿性疾病的症状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此外,一些疾病还会伴随其他系统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会累及肾脏、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
5.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风湿性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
例如,风湿因子检测和抗核抗体检测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X射线和MRI则可以检测关节和骨骼的损害程度。
6. 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而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等。
7. 风湿性疾病的预防由于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针对所有疾病的特效预防方法。
然而,一些基本的预防措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等。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疾病。
风湿性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痹症,由人体肌表、经络因感风寒湿邪引起。
因人体肌表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血气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病。
其中外邪入侵,即风、寒、湿邪是引起本病的外界因素。
故长期生活在潮湿严寒地带或长期水中作业者,日久易致风寒湿邪侵入肢体。
《素问》中以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痹。
”《类证治裁》中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压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侵入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风湿性疾病也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皮肤、肺、胃、肠道、肾、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
其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性发作的特点。
在西医中风湿性疾病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风湿病学这门学科,但是它仍然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然而中医学对痹症更早有研究。
中医学中以为人体因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
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若素为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
又若行痹、痛痹、着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一般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活络为主。
因各邪之偏胜不同,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侧重。
一、行痹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
风湿性疾病

肌活检 肾组织活检 狼疮带试验 唇腺活检 关节滑膜活检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 狼疮性肾炎(LN)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干燥综合征(SS) 各种关节炎
(5)、关节影像检查
(6)血管造影
六、风湿系统疾病的诊查思路
模式辨识概念
(disease pattern recognition) 关节表现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2) 幼年型关节炎 (3) 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4)硬皮病(sclerodema) (5)弥漫性筋膜炎,有或无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6) 多肌炎(polymyositis PM) (7) 坏死性血管炎和其它血管性疾病(vasculitis) (8)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 (9) 重叠综合征 (10) 其它
休息后加重
软组织为主 部分
活动后加重
骨性肥大 小部分
不定 手关节或其 它部位 痛剧烈,夜间重 不定 红、肿、热、 少见 少见 偶见
不对称下肢 大关节炎 必有,功能受限
负重关节症状 明显 腰椎增生,唇 样变
反复发作
无 无
注:PIP:近端指间关节;MCP:掌指关节;DIP:远端指间关节;
全面病史采集+正确的体格检查 正确诊断的基础
(2)HLA-B27
率高达90%以上
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阳性
HLA-B27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 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 Reiter综合征 反应关节炎 虹睫炎 RA,OA,正常人群
阳性率
90% 80% 80% 50% 10%
风湿性疾病PPT课件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风湿性疾病的非药物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包 括物理疗法、按摩、运动疗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疼 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等,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风湿性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如针灸、中药汤剂等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一 定的疗效,能够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分类
风湿性疾病可根据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有助 于对不同类型风湿性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 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其 中免疫反应在风湿性疾病的发病中起 着重要作用。
病因
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多样,可能与感染 、免疫异常、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 关,不同类型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可能 不同。
社会支持和心理干预在风湿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中也受到关注,良好的
社会支持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提高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物理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 避免过度饮食等。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有助于缓解 关节疼痛和肌肉僵硬。
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关节 活动度训练,以保持关节的正常
功能。
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适当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 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平衡与协调训练
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以改善身 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预防跌倒
小分子药物
小分子药物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如JAK抑 制剂等,这些药物能够干扰风湿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信号 转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风湿性疾病的名词解释

风湿性疾病的名词解释风湿性疾病是一类以关节、韧带、肌肉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群。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以及其他系统的多种不适。
在临床上,风湿性疾病被广泛分为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几种主要类型。
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
患者往往会发现受累的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丧失。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更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患者除了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全身疲乏、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性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多个关节,并且往往是对称性的,即同时发生在肢体两侧的相同部位。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痛、骨质增生和关节强直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
它通常以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硬为首发症状,早晨起床后酷似“板条状”硬化的感觉。
强直性脊柱炎也可能累及骨盆和胸延髓,导致患者的活动范围日益受限。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影响,其中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患者常表现出多系统症状,如疲劳、皮疹、关节痛和黏膜溃疡等。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的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脂肪性坏死性肌炎等。
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睛和口腔的干涩,常伴有关节痛和疲劳感。
硬皮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生硬化和纤维化,严重者可能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脂肪性坏死性肌炎则是一种罕见的病理性骨折和肌肉坏死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皮肤溃疡。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了炎症的发生。
虽然这些疾病不能完全治愈,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风湿性疾病总论pptppt课件【54页】

27
5、血管造影 :对血管炎的诊断及病变范围有 帮助。
6、组织活检 :确定病变性质、程度均有帮助, 例干燥综合征的唇腺活检,对确诊是一重要手段。肾组织 活检对狼疮肾炎的分型、预后、采取何种治疗均有帮助。
风湿性疾病总论 1
● 概念: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是 一大类病因不同,但均可累积骨、关节及关节周围软 组织,包括肌肉、韧带、滑囊、筋膜的一组疾病。
2
● ● 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列举如下:
感染性: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免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 SLE、RA、SS等 代谢性:痛风 内分泌性:肢端肥大症 退化性:骨关节炎 地理环境:大骨节病与水、食物、中低硒、真
病名
OA SSc RA AS pSS PM/DM SLE 痛风 血管炎
表9-1-2 风湿病的病理特点
靶器官病变
炎症性
非炎症性
关节软骨变性
皮下纤维组织增生
滑膜炎
附着点炎
唾液腺炎、泪腺炎
肌炎
小血管炎
关节腔炎症
大、中、小动脉和静脉炎
9
病理改变是以炎症反应和血管病变为基础:
1. 炎症性反应除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盐结晶所致外,其 余的大部分因免疫反应引起,表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大量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聚集。
37
NSAIDs的副作用
可以说没有一个NSAIDs在使用中是绝对无副作用的。 传统NSAIDs抑制COX1导致组织血流灌注量下降,胃酸分泌
增加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如胃痛、出血、穿孔等,重者危及 生命,长期使用造成肾小管及肾间质病变。 此外NSAIDs还可引起肝损伤,软骨细胞生长受抑制,血细 胞三系减少,过敏反应及神经系统病变。
风湿性疾病总论

(1)抗核抗体(ANAs):其靶抗原是核酸、组 蛋白、非组蛋白、磷脂与各种蛋白酶等多种物 质.除细胞核外,也在细胞质与细胞器中存在。 因此现在对于ANA靶抗原的理解,已由传统的 细胞核扩大到整个细胞。根据抗原分子的理化 特性和分布部位,将ANAs分成抗DNA、抗组 蛋白、抗非组蛋白、抗核仁抗体与抗其他细胞
二、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和分类:风湿性 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与临床特点 可作以下分类:
表8-1-1 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和分类
主要疾病名称: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红斑狼疮、硬皮病、多肌炎、重叠综合 征、血管炎病等。
2、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 节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 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等。
(二)特异性检查
1、自身抗体: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出现 是风湿性疾病的一大特点,即产生了针 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与细胞成分的 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对风湿性疾病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大的帮助。但任何 抗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范围 ,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阴性率,因 此诊断不能单纯根据抗体,而应该以临 床表现为基础。现在应用于风湿病学临 床的主要自身抗体有以下5大类。
一、概述: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是泛 指影响骨、关节与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膜、 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其病因可以是 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行性、 地理环境性、遗传性、肿瘤性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链球菌相关的风湿热明显减少,而骨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风湿性疾病 的发病率高,有一定的致残率,危害人类健康的 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不同的弥漫性CTD的自身抗体见表8-1-5.
例题:
(医学课件)风湿三项

采用物理疗法辅助治疗,如红外线、电疗等 。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复护理,如运动锻 炼、按摩等。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和 干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06
风湿性疾病的科研与进展
科研方向与重点
自身免疫机制研究
探讨风湿性疾病的自身免疫反 应、自身抗体和自身抗原的作 用机制,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
诊断风湿性疾病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 自身抗体等指标。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风湿性疾病 做出诊断和分类。
02
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与临床表现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可导致关节疼 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这类疾病通常具有慢性、进行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 生较大的影响。
流行病学特点
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较高,尤其在潮湿、寒冷的环
境中更容易发生。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年 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许多风湿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 性,提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床表现与诊断
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发热、皮疹、肌 肉无力等。
靶点。
疾病预后评估
研究风湿性疾病的预后因素,包 括疾病活动度、器官损害、治疗 反应等,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 略和预后评估体系。
新型治疗策略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和新药研究,探索新 型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细胞疗 法等治疗策略,提高风湿性疾病的 治疗效果。
研究成果与进展
1 2 3
自身免疫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V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性疾病概述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腱、滑囊、筋膜等一组疾病,病因多样,如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环境性、遗传性等。
风湿性疾病以疼痛(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等疾病)为主要症状,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但风湿性疾病只限于关节炎。
以往所指的“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是风湿性疾病的一部分,它们和“风湿性疾病”不可完全等同。
风湿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涉及全身的间质组织,结缔组织是风湿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病变场所,无论致密结缔组织如软骨和肌腱,还是疏松结缔组织,均可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疏松结缔组织损害的特点是:粘液样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肉芽肿形成,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呈透明性或硬化等变化,血管炎广泛存在,尤以动脉系统中的小动脉炎为主,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增生或全层炎症。
免疫损伤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风湿性疾病,至少部分是因为免疫异常所致的组织损伤。
免疫损伤可分四个基本类型:过敏性Ⅰ型反应,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型;抗体-介导Ⅱ型反应,其特点是抗体可与本来的细胞表面抗原或吸收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免疫复合物Ⅲ型反应,特点是免疫复合物在细胞或组织表面局部沉着;细胞一介导Ⅳ型反应,是致敏的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直接接触的结果,反应过程不需要抗体及补体,这些类型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病人可同时存在。
免疫遗传学的进展和HLA抗原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增加了对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认识。
与MHC基因相关的很多风湿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的,HLA-B27编码的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密切的相关。
病因学涉及全身的间质组织,结缔组织是风湿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病变场所,无论致密结缔组织如软骨和肌腱,还是疏松结缔组织,均可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损害。
疏松结缔组织损害的特点是:粘液样水肿、类纤维蛋白变性,肉芽肿形成,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呈透明性或硬化等变化,血管炎广泛存在,尤以动脉系统中的小动脉炎为主,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增生或全层炎症。
免疫损伤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风湿性疾病,至少部分是因为免疫异常所致的组织损伤。
免疫损伤可分四个基本类型:过敏性Ⅰ型反应,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型;抗体-介导Ⅱ型反应,其特点是抗体可与本来的细胞表面抗原或吸收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免疫复合物Ⅲ型反应,特点是免疫复合物在细胞或组织表面局部沉着;细胞一介导Ⅳ型反应,是致敏的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直接接触的结果,反应过程不需要抗体及补体,这些类型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病人可同时存在。
免疫遗传学的进展和HLA抗原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增加了对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认识。
与MHC基因相关的很多风湿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的,HLA-B27编码的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有密切的相关。
遗传因素风湿性疾病早在1889年就有人指出,风湿病常可在同一家系成员中发病。
此后也有人发现家族性发病比率较高。
父母有风湿病的儿童,其发病率高于双亲无风湿病的儿童。
有关单卵双胞胎的研究认为,其中一个患风湿病,则另一个有20%的可能亦将发病。
因此在对风湿病患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有的学者认为风湿病的易感性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有关,但并未得到其他学者的进一步证实。
另一项对40对双卵双胞胎的研究,只有2对有风湿病的相同病史。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抗原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受基因支配。
有人对风湿病患者进行了HLA检查,证明HLA-BW35与风湿病的易感性有关。
芬兰人的风湿病患者HLA-BW35占多数,而英国人的风湿病患者HLA-BW15占少数。
因此,风湿病与HLA型的关系可能还和种族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HLADRβ1*0405等位基因者较较一般人群为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C1q、C2、C4基因的缺失较一般人群高,说明有易感基因存在。
易感基因不仅增强易感性同时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
因此,认为风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基因遗传是风湿病发病的易感因素,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风湿病是一种遗传病。
随着人类遗传密码的解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与风湿病发病的关系会被人类认识的越来越清楚,基因治疗也会成为现实的。
疾病分类风湿性疾病较为全面的分类如下;一、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一)类风湿关节炎;(二)少年类风湿关节炎①系统性发病(Still病),②多关节发病,③少关节发病。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系统性硬化症(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五)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六)坏死性血管及其他血管炎,①结节性多动脉炎(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的动脉炎及变应性肉芽肿即Churg-Strauss血管炎),②变态反应性血管炎(包括Henoch-Schonlein紫癜),③低补体血症血管炎,④Wegner肉芽肿,⑤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Takayasn动脉炎),⑥粘膜皮肤淋巴结症候群(Kawasaki病),⑦白塞病,⑧冷球蛋白血症,⑨少年型皮肌炎。
(七)干燥综合征(八)重叠综合征(包括未分化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九)其他包括①风湿性多肌痛,②脂膜炎(Weber Christiun病),③结节红斑,④复发性软骨炎,⑤嗜酸细胞血症弥漫性筋膜炎,⑥成人Still病。
二、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一)强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综合征。
(三)银屑病关节炎。
(四)炎性肠病关节炎。
三、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骨关节病)(一)原发性(包括侵蚀性骨关节炎)。
(二)继发性。
四、感染引起的关节炎,腱鞘炎及滑囊炎(一)直接引起⑴细菌性,包括①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②革兰染色阴性球菌如淋菌等,③革兰染色阴性杆菌,④抗酸杆菌,⑤螺旋体包括Lyme病,⑥其他如麻风菌;⑵支原体性,⑶病毒性包括病毒性肝炎,⑷真菌性,⑸寄生虫性,⑹原因不明或疑为感染性如Whipple病。
(二)间接引起(反应性)⑴细菌性,包括①急性风湿热,②肠道短路,③痢疾后-志贺菌,④耶尔赞菌(yersinia)及其他菌;⑵病毒性(乙型肝炎)五、伴风湿性疾病表现的代谢病及内分泌病(一)晶体所致①尿酸钠(痛风),②焦磷酸盐双水化合物(假性痛风、软骨钙化病),③磷灰石及其他硷性磷酸钙,④草酸盐。
(二)生物化学异常①淀粉样变,②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③特异性酶缺乏症(包括Fabry病、Farber病等),④高脂血症(Ⅰ、Ⅱ、Ⅳ型等),⑤粘多糖病,⑥血红蛋白异常病(SS病等)、⑦真性结缔组织病(Ehler-Danlas病,Marfan病、成骨不全、弹性假黄瘤等),⑧血色素沉着症,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⑩褐黄病,⑾Gaucher病及其他。
(三)内分泌病①糖尿病,②肢端肥大症,③甲状旁腺机能亢进、④甲状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功能低减、甲状腺炎),⑤其他。
(四)免疫缺陷病①原发性免疫缺陷,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五)其他遗传性疾病①先天性多关节弯曲,②过动综合征,③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六、肿瘤(一)原发性(如滑膜瘤、滑膜肉瘤等)。
(二)转移性。
(三)多发性骨髓瘤。
(四)白血病及淋巴瘤。
(五)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六)骨软骨瘤。
(七)其他。
七、神经性疾病(一)神经性关节病。
(二)压迫性神经疾患①腕管综合征,②神经根病,③脊椎狭窄。
(三)交感神经反射性萎缩。
(四)其他。
八、有关节表现的骨、骨膜及软骨疾病(一)骨质稀疏①周身性,②局限性(部位性、一过性)。
(二)骨软化。
(三)肥大性骨关节病。
(四)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包括强直性椎体肥厚-Forestier 病)。
(五)骨炎①周身性(变形性骨炎-Paget病),②局限性(髂骨致密性骨炎,耻骨炎)。
(六)骨坏死。
(七)骨软骨炎(分离性骨软骨炎)。
(八)骨及关节发育不良。
(九)骨骺滑脱。
(十)肋软骨炎(包括Tietze综合征)。
(十一)骨质溶解及软骨溶解。
(十二)骨髓炎。
九、非关节性风湿病(一)肌筋膜痛综合征①周身性(纤维织炎、纤维肌痛),②局限性。
(二)腰痛及椎间盘病。
(三)腱炎(腱鞘炎)和(或)滑囊炎①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②二头肌腱炎,③腱鞘炎,④鹰嘴滑囊炎,⑤内外上髁炎,⑥De Quervain腱鞘炎,⑦粘附性肩囊炎,⑧扳机指,⑨其他。
(四)腱鞘囊肿。
(五)筋膜炎。
(六)慢性韧带及肌劳损。
(七)血管舒缩障碍①红斑性肌痛病,②雷诺病或现象。
(八)其他痛症候群(包括气候过敏、精神性风湿症)。
十、其他疾病(一)常并发关节炎的疾病①外伤(直接创伤的结果),②关节内部紊乱,③胰腺病,④类肉瘤,⑤复发性风湿病,⑥间歇性关节积液,⑦结节红斑,⑧血友病。
(二)其他疾病①多中心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结节性脂膜炎),②家族性地中海热,③Goodpasture综合征,④慢性活动性肝炎,⑤药源性风湿性症候群,⑥透析伴随综合征,⑦异物性滑膜炎,⑧化脓性痤疮及汗腺炎,⑨掌肌及跖肌脓疱病,⑩Sweet综合征,⑾其他。
临床症状多数风湿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可能有较大差异。
病程呈反复发作与缓解。
一、疼痛综合征关节、肌肉、肌腱疼痛相当普遍,四肢大小关节均可累及,以对称性关节痛居多。
晨僵和雷诺征是重要的伴随症状。
疼痛的起病、性质、部位、持续时间、是否伴全身症状和起病年龄均因病人而异。
例如痛风发作突然急骤,足母趾关节痛多见。
类风湿性关节起病缓慢,多影响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和颈椎。
而强直性脊柱炎几乎无例外地先自腰痛开始,上行性进展,周围关节受影响时,也多是下肢大关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关节痛外,周身系统性表现更为明显。
部分病人最终出现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丧失、部分病人虽反复有关节肿痛,但终无畸变。
二、皮肤表现多数患者有皮肤改变,系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表现多样,荨麻疹、环形红斑、丘疹性红斑、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面部红斑等。
皮肤病变的病理基础是血管炎,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大小,反应强度,持续时间,累及范围和病理变化均依不同皮肤损害而异。
三、眼部表现眼部症状可先于全身症状数月或数年出现。
有的则成为病程中的突出表现,病变可累及角膜、视网膜、色素层、症状有眼部干燥、眼内压增高、白内障、眶肌炎、眼肌麻痹、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四、肺部表现呼吸困难是常见主诉,原因有肺炎、嗜酸细胞肺部浸润、肺出血、局灶性肉芽肿形成、纤维化性肺泡炎、间质性肺炎和胸腔积液。
五、消化系统表现由于基本病理改变是广泛的小血管炎,消化系统受累范围亦广泛,如胃肠道出血,穿孔或肠梗阻,可危及生命,肝脏受累多见,且可能是本病的突出表现,表现有肝大、黄疸、肝区痛、恶心、呕吐、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形式出现。
六、心血管系统表现心肌、心内膜、心包、传导系统、动静脉均可受累。
临床表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瓣膜区收缩期杂音、心包摩擦音、血压高及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有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