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

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发布时间:2023-06-16T11:56:01.49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5期作者:舒宇[导读]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舒宇(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130)微生物(细菌)是检验科常见检测项目之一,其包含的检验项目众多,下面就来说说检验科微生物(细菌)室检测项目有哪些?1.细菌分离培养细菌分离培养包含了血培养、痰培养、咽拭子培养、尿培养、粪便培养、脑脊液培养等,其中,血培养检测能检出血液中的多种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布鲁氏菌、厌氧菌、真菌等,从而能诊断出菌血症、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疾病。
痰培养能检出?肺炎克雷伯氏菌、结核杆菌、奈瑟氏菌、甲型链球菌等,从而能检出肺炎、结核病等疾病。
咽拭子培养主要是采取患者咽部及扁桃体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这是因为鼻、咽部的细菌感染病原菌多源于口腔,通过咽拭子培养能找到细菌感染的源头。
尿培养主要是取患者尿道排出的中断尿作为检验标本,利用标本制作玻片,然后,将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数量,该项检验技术不仅能准确反映出尿道、肾脏、前列腺等部位的炎症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断泌尿道系感染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还能指导临床选择有合理的抗菌药物对患者治疗,从而提升其抗菌治疗效果。
粪便培养不仅能检测出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指导临床准确诊断出受检者肠道健康状态和肠道疾病类型,还能监测肠道菌群,提醒临床及时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肠道菌群调节,从而能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菌群紊乱。
脑脊液培养能检测受检者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和结核菌等病原菌,从而能判断其是否存在脑脊髓膜炎。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包含了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测等,其中,革兰阴性菌脂多糖检测主要是以鲎实验对内毒素进行检测,能检测出革兰氏阴性细菌败血症、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等疾病。
真菌(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其他微生物中均不含有该物质,因此,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微生物检验中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的运用对比

微生物检验中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的运用对比一、前言检验科是临床较重要的科室,对微生物样本的检验有着较高准确度及精准度,是临床较重要的检验方法。
长期以来,临床采用传统的检验方法,需要较长的检验时间,极易耽误患者治疗时机,进而加重了患者病情[1]。
因此,临床应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来检验,进而提高检验准确性。
本文现比较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二、现状分析微生物检验主要是对患者身体采集标本,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处理标本,根据标本的检验表现,来判断患者身体是否存在一定疾病。
临床诊断中微生物检验是其常用方法,可为患者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如何选择微生物检验方法至关重要。
三、问题确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医学技术也在向上发展,微生物检验是医院检验中较重要的一环,需引用更多的医学技术来提高临床检验率。
当前,临床对微生物的检验,常将细菌培养作为检验金标准,但细菌培养的时间相对较慢、镜检准确度较低,从而限制了检验效率。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细菌培养与涂片镜检进行对比分析。
四、目的通过比较细菌检验与涂片镜检的检验,旨在提高临床检验准确率。
五、文献查证当前,临床学者对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且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马菊元[2]学者选择20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实施微生物检验,通过研究发现无菌体液标本合格率为100%,痰液标本符合率为80%。
杨绪良[3]学者选择300个样本进行对比,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结果发现300例标本中,涂片镜检合格率为86.33%,涂片镜检出的细菌检出率为74.13%。
以上研究充分证实涂片镜检可做出较精确报告,能够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
六、实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89例检验科不同类型标本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来源于我院自2020年1月-2021年12月,纳入标准:提供标本者年龄的超过18岁,不超过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临床资料较完整;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空气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空气培养监测3.1.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 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3,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5 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盖上盖子,并填写好检验单,送细菌室培养。
3.2 48h后,观察结果。
各个实验室空气培养要求在:≤4CFU/m3。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每1~3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4.处理根据培养结果,对检验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总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检验科的微生物监测符合要求。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物表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物表培养监测3.1.1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3采样方法①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尿液标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操作指南

婴幼儿尿液采集袋采集
由于婴幼儿不能自主控制膀胱收缩,需要用采集袋。此法很难避免会阴部正常菌 群的污染,易出现 假阳性,因此该方法采集的尿液培养结果阴性更有意义。如培养结 果阳性,必要时可用膀胱导尿或耻骨 上膀胱穿刺法采集尿液标本进一步确证有无尿路 感染。
其他采集方法
其他不常用的尿液采集方法还包括回肠导管导尿采集、间歇性导尿管采集、肾盂 造瘘术、输尿管造 口术、膀胱镜检查术采集等。
留置导尿管尿液采集
先消毒导尿管采集部位,按无菌操作方法用注射器穿刺导尿管吸取尿液5 mL~10 mL;如果需要, 将导管夹闭10 min~20 min后在管中采集尿标本。尿液标本不能 通过收集袋引流管口流出的方式采集。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在更换新的导尿管 后留取尿标本。
膀胱导尿采集
局部消毒后,严格采用无菌技术使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收集尿液,弃去最开 始导出的15 mL~30 mL尿液后再收集尿液送检。注意避免将下尿道细菌经导管引入 膀胱,导致继发性感染。
标本拒收
收到不合格标本,建议与临床医师联系,注明拒收的原因并退回,可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记录。 若不 合格标本无法重新留取但临床要求培养时,应在报告中注明,并强调该培养结果仅供参考。
01 标本标识与申请单不符,标识错误或没有标识
06 导尿管尖端培养
02 未提供采集时间及采集方法
07 标本送检时容器有渗漏
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路感染相关指标) ➢ 白细胞酯酶:在中性粒细胞被破坏或形态改变时,尿液中仍能够检测到 白细胞酯酶,可补充显微镜检查的不足。 ➢ 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 尿蛋白:参考值为阴性,尿路感染时可为阳性。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路感染相关指标) ➢ 仪器检测 ➢ 显微镜检查
临床病原体检查的常用方法

病原体是指侵犯人体、导致人体受感染的微生物,其中对人体伤害性最大的是病毒和细菌。
当人体被病原体入侵之后,这些微生物开始在人体中繁殖生长、释放毒性,进而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病症,这个过程就称为感染。
但是人体在被病毒入侵以后,能够激发人体内的抵抗力,与病毒对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力。
然后身体内部的免疫和入侵后的病毒,不断对抗,如果身体免疫能力强,那身体就不形成感染,病原体便会逐渐消失,如果身体免疫力较弱,无法对抗强悍的病毒,那将会形成感染,感染一旦恶化、扩散,就会对人体造成生命安全的威胁。
对抗感染性病毒,除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还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抗菌药物,在药物的帮助下,可以有效击退病毒,将疾病治愈。
一、临床病原体检查临床病原体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是否已经发生感染,确定病原体属于什么类型,其次是将体外抗微生物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此外,检查临床病原体也是为了配合流行病学的调查,协助密切监察病毒的发生趋势,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一般来讲,展开一次临床病原体检查,首先要通过医生和护士采集标本,然后由检验师送往检验科进行检验,检验科通过直接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细菌培养等方式进行检验,然后出具检验报告,最后再由医生明确诊断,分析后予以合理的用药。
二、临床病原体标本采集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史,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采集什么类型的标本,然后再选择患者病变发生明显的部位进行采集;第二,要明确采集标本前,患者是否使用过抗生素药物,一般在发病的早期,患者会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来对抗病毒,如果患者使用过抗生素,要在标本采集上注明,以免影响标本的检验结果;第三,采集标本的环境要干净卫生,采集后的标本要置于无菌器皿中,并且密封完好,以免在采集、运送过程中被污染;第四,标本在采集之后,必须立刻贴上标签,和检验申请单一起送入检验科,以免出现差错。
总之,要遵循无菌、及时、符合要求、标清注明的原则。
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

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医院微生物学是人类与病原斗争中建立并发展的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科在我国医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已成为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交叉融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承担着提供快速准确病原学诊断、揭示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医院院感防控等多方面的任务。
目前很多人对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了解不足,那么究竟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呢?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是一门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临床微生物学也被称作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指研究与医学和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是一门分支学科,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对象便是病原微生物,其工作任务包括:(1)对临床标本进行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满足临床对感染性等疾病的诊治要求;(2)进行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3)参与医院的感染监测、控制和管理工作,负责定期向临床发布耐药监测;(4)密切结合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为临床提供全面的咨询和服务。
1.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病原学诊断。
纵观人类疾病史,其中一大部分便是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史,抗生素的研发和使用,为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病原微生物的类型不断增加,且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微生物耐药性不断提高,因此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也面临全新的挑战,为了快速且准确鉴定病原微生物,临床微生物检验应满足下述要求:(1)定性、定量、定位与临床的充分结合。
检验人员对细菌进行鉴定时,应结合不同来源的临床标本合理选择检验方法,明确鉴定程序及培养基进行鉴定,结合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对细菌类型、性质进行判定,如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以及非致病菌。
针对源于人体的有菌部位标本,检出细菌的意义应参照微生物数量。
针对人体无菌部位的标本,分离出细菌无论多少均具有意义。
对微生物进行鉴定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病情,观察是否符合病情。
检验科细菌室常规项目介绍

细菌室已开展项目介绍: 一、UU+MH 培养及药敏、CT快速检测 二、细菌培养及鉴定,药敏实验 三、血培养 四、细菌涂片检查(包括革兰染色、抗酸 染色、墨汁负染色)
一、CT、UU+MH
CT(沙眼衣原体):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用 6-8天龄鸡胚卵黄囊及各种传代细胞可培养。 我科开展胶体金法快速检测女性宫颈和男性 尿道中的衣原体。
四、细菌涂片检查
1.革兰染色: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是最 简便和经济的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 断方法之一。直接涂片的结果比培养快, 能在早期为某些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 重要信息。痰标本涂片、尿标本涂片、 脓液标本涂片、尿道分泌物涂片等都有 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2、抗酸染色:
原理:分枝杆菌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 包围在肽聚糖外面,所以一般不易着色, 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 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 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 抗酸染色。
3.巧克力平板(CA):含有V因子和X因 子(配制过程中,在80-90℃加热了10 分钟,破坏红细胞膜上的不耐热抑制物, 释放V因子),适用于疑有奈瑟菌、嗜 血杆菌等的标本。我科使用的是嗜血杆
菌平板加入了万古霉素,可抑制绝大多 数的革兰阳性菌生长。
4.SS琼脂:有较强抑菌力,用于志贺氏菌 和沙门氏菌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能 会影响检出率,使用时最好同时加种弱 选择性平板以配对互补。志贺氏菌在SS 上为无色透明中等菌落,沙门氏菌在SS 上为无色中心为黑色的菌落(黑点是因 为沙门菌利用培养基中的含硫盐产生硫 化氢,和培养基中的铁盐结合产生黑色 的硫化亚铁) 。可疑菌落用多价血清做
玻片凝集试验,凝集者用单价血清定型, 上生化药敏板。
5.营养肉汤: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检验科常见病原体检测原理与方法

检验科常见病原体检测原理与方法一、引言病原体检测是临床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或分泌物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病原体检测原理与方法。
二、细菌检测原理与方法1. 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之一。
基本原理是将样本接种到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利用细菌的生长及代谢特性,在培养条件下培养出细菌并进行鉴定。
常用的培养法有血培养法、尿培养法等。
2. PCR法PCR法是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理的细菌检测方法。
通过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靶标基因序列,进而检测细菌的存在。
PCR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势,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菌。
3. 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样本中的蛋白质组成来鉴定细菌的方法。
通过质谱仪等设备,可以分析样本中的蛋白质质量和序列,进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病毒检测原理与方法1. 核酸检测法核酸检测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提取样本中的核酸,利用PCR等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而确定病毒的存在。
2. 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基于免疫学原理来检测病毒的方法。
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可以确定病毒的感染情况。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等。
3. 电镜法电镜法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病毒进行直接观察和检测的方法。
通过放大病毒颗粒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病毒的存在。
四、寄生虫检测原理与方法1. 寄生虫卵检测法寄生虫卵检测法是最常用的寄生虫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对患者样本中的粪便、尿液等进行检测,寻找寄生虫卵的存在,以确定寄生虫感染的情况。
2. 血液学检测法血液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寄生虫的存在来确定感染情况。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滴虫检测、钩虫检测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是一种利用核酸检测寄生虫的存在的方法。
通过PCR等技术,可以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寄生虫核酸序列,确定寄生虫感染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
测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
在检验科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本
文将针对这些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细菌培养法
细菌培养法是检验科中最常用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通过
将患者标本(如血液、尿液等)接种于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使病原微生物得以生长和繁殖。
然后,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形态、颜色
以及菌落的特征,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典型的细菌培养方法主要有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粪便培养等。
在
实验室操作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本类型、处理方法和培养条件来
进行。
同时,培养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
和误判。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与
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生物学
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核酸探针等。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
物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特定DNA片段,从而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PCR还可以进行多重扩增和实时扩增,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果。
DNA测序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通过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序列,进而进行比对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对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新病原体的发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酸探针是一种利用亲核反应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它通过将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序列的亲核核酸标记上特定荧光物质,通过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三、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免疫组化法、免疫电镜等。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方法。
通过检测特定抗体的滴度变化,可以间接判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否以及感染程度。
免疫组化法是一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通过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常见的免疫组化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
免疫电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电镜学的特点,可以在细胞水平上直接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总结:
综上所述,检验科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细菌培养法是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则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使得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更加准确、快速和可靠。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步骤来进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