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随笔范文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随笔范文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随笔范文陕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这些民俗文化既是陕北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在陕北的农村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一次特殊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几位亲朋好友一起来到陕北某县的一个小村庄,参加了一个名为“赶集”的活动。

早早地赶到村口的广场上,人群逐渐聚集,纷纷穿着传统民俗服饰,互相寒暄着。

我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带着淳朴的笑容,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

随着人群进入村庄,我们发现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街道两旁摆满了小吃摊,香喷喷的糖葫芦、炸酱面等美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摊前排起了长队,大家热情地挤在一起,分享着美食和快乐。

活动现场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比如踩高跷、扭秧歌、抛绣球等。

我参与了其中的许多项目,不仅感受到了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还收获了快乐和友谊。

尤其是踩高跷,我第一次尝试,动作十分生疏,但是热心的村民们给予我鼓励和指导。

他们不计较我跌倒了多少次,而是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

最终,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一段精彩的踩高跷表演。

除了娱乐项目,当地还举办了一次民俗文化展览,展示了陕北传统工艺品、服饰、乐器等。

我沿着展区走了一圈,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展品的精美和独特。

通过展览,我了解到了许多陕北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对这些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参与这次陕北民俗文化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教育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会了一些陕北民俗文化的知识,还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给我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陕北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陕北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民俗、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展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陕北地区的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舞蹈包括坠子舞、皮影舞、汉人板子舞等多个形式。

坠子舞是陕北地区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曲而闻名。

皮影舞则是一种结合皮影戏和舞蹈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人板子舞则是汉族民间舞蹈,通过板子的击打声和舞者的舞蹈动作,展现了陕北地区汉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领域,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陕北民歌、陕北调、陕北红色歌曲等多个形式。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泛传承的民歌形式,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而闻名。

陕北调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音乐调式,有着独特的音域和音色。

陕北红色歌曲则是记录了陕北革命斗争历程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历史价值。

陕北地区的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梆子戏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戏曲表演形式,以其悠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

陕北梆子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传统。

陕北的婚俗、葬俗、节庆等民俗活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陕北地区的婚俗注重礼仪和传统,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体现了陕北地区婚姻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

陕北地区的葬俗也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仪式,反映了陕北地区人们对死者的敬仰和纪念。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庆活动还包括灯会、皮影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风采。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以陕北剪纸、渭北泥塑、石鼓文化等闻名于世。

陕北剪纸是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剪工和精美的图案而著称。

渭北泥塑则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通过选材、捏塑、上色等工艺制作出各种具有陕北地区独特文化特色的泥塑作品。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1.陕北窑洞陕北的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了陕北的民居主要是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等特点。

陕北人垂直削平黄土崖后横向掘洞,形成高宽各3米左右、进深七八米的窑洞,这就是传统的土窑洞。

在平地挖一个数丈见方、深2丈多的坑,再沿坑壁向三面掘若干个洞,另外一面掘洞通向村落大路,这种格局类似三合院,这是地坑窑,也叫“地窑”。

陕北人还用砖或石头在平地上垒成窑洞,这种平地拱形窑洞可以在前后开窗子而有利于通风透光。

陕北人还在土窑洞外面用砖或石头接一圈一两米或三五米的拱洞,叫做“接口窑”,接口窑比土窑洞坚固美观,目前新建窑洞一般都是接口窑。

陕北临近河滩的地方还多修石窑洞,山区还有砖窑洞;富裕家庭往往在砖石窑洞里的墙壁上饰以油漆彩画。

延安等地的窑洞往往修在山坡上并且一层层修到山腰,一些单位、招待所都是这种格局。

陕北窑洞亦如关中民居,里边一般盘的是土炕。

另外,关中渭北高原附近甚至关中腹地一些临近土崖的地方也修建窑洞。

2.房子偏偏盖“房子偏偏盖”是关中“八大怪”之一,当地人把偏偏盖、一面流水的房子叫“厦子”。

这种半人字形屋架的厦子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中多数地方民居的主流。

关中中东部地区的椽子顺着流水的方向钉在檩子上,西部地区却是把椽子横着钉在顺着流水方向的“顺水”上,“顺水”底下是檩子等,西部的“顺水”跟中东部的檩子粗细相当。

3.关中大瓦房关中大瓦房区别于厦子,一般叫做“大房”。

这是中东部地区的民居,在渭河南部的周至、户县以及东部的蒲城、韩城等地是主体建筑。

户县的大房分为进深小的“两椽”又叫“鞍间”还叫“两耷拉”、较大的“三椽”和最大的“四椽”3种,椽子的长度多数是12.5尺,也有l丈的;户县一般家庭追求一明两暗三间大房,贫穷家庭住厦子,富贵家庭是四合院或三合头(三合院),户县四合院或三合头的门房一般是鞍间,鞍间与厦子之间往往有中院,两对檐厦子与中院相近处还有门楼或照壁(影壁)。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婚俗、丧葬、节日和民间艺术等方面,其审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少皆宜的节日庆典
陕北民俗中的节日庆典一般都是老少皆宜的,如春节、中秋节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适用范围广,这也是陕北民俗的一种审美价值。

2. 婚俗的独特魅力
陕北民俗婚俗十分独特,从彩礼、婚车、迎亲、敬酒、敬茶、抛绣球、闹洞房等方面都富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其审美价值在于关注实用性和情感表达。

3. 丧葬文化的悼念亲情
陕北民俗有着独特的丧葬文化,强调家庭的亲情,尤其是在丧失亲人的时候,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丧葬文化也体现了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4. 民间艺术的富有创意
在陕北民间艺术方面,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音乐舞蹈、陕北话等,在形式上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创意性的提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在本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现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陕北地区参观学习的原因之一。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摘要】陕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的黄土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地域对陕北剪纸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延绥、绥米以及三边剪纸等地域剪纸进行认真梳理,以达到清晰的展现陕北剪纸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剪纸文化;地域特色自古至今,陕北人一直生活在这山峦起伏的黄土地上,这片苍茫的黄土地孕育了浓厚的民间文化,陕北部分地区因交通的阻隔,经济的落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陕北剪纸的发展中,古老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创作意识保留完整,对现今陕北民间艺术剪纸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

1 粗犷大气的延绥剪纸文化延绥剪纸是延安剪纸和绥德剪纸的简称,延绥剪纸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粗犷、古朴、简明等特色,自由率性,粗犷大气,豪情满志,将安塞人的豪迈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中掺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展示人民生活的强烈感情色彩,不仅如此,延绥剪纸作品也有很多种包含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传统样式,所以延绥剪纸不仅仅是一项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陕北人古巫的载体寄托,比如抓髻娃娃和扫天婆就是有着很强实用性的巫术剪纸作品,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延绥剪纸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艺术色彩,既有以表示吉祥的虎、狮、喜鹊、猴子、鱼等动物为创作原型,还有代表着祝福意味的植物如荷花、葡萄、梅花、石榴等创作原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延绥剪纸里有着大量的表现现实劳动生活的作品。

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延安作为抗日救亡的中心,文学艺术作为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也为延安剪纸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红色延安的特定环境下,延安的剪纸文化才有了丰厚的发展基础,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在国家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有了与黄土高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黄土文化为红色延安剪纸提供着革命化、民族化的机遇,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的民俗文化摘要:开疆拓土,民族纷争,军垦民耕,生态恶化。

西风漫卷,黄沙蔽日,天昏地暗,掠去长城一线万年青翠。

荒漠化似乎淹没了漫漫历史长河形成的灿烂的陕北文化。

但陕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陕北文化对于具体地、细致地了解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陕北;民俗;文化引言: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

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陕北的民歌、文学、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来研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文化。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

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

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

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

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

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

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二)饮食习惯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

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

“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

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

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

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

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

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

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三)服饰特点“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

“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

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

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 1) 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 ( 2) 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

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

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

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

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

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四)窑洞文明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

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

”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

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

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

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

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

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

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

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

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

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

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五)出行方式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 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 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

“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 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

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

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

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

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

“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六)婚姻丧葬遗风陕北人在婚俗上十分讲究, 择亲时非常重视“门相当, 户相对”。

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上。

首先, 重视门户( 亦叫门色、门风、根底) , 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 如有狐臭或有狐臭嫌疑, 其家庭无论多么富有, 儿女不管多么英俊、漂亮,也不愿结亲; 其次, 重视人气, 即其家庭的人品及在社会上的威信, 如有男盗女娼及其它坏名声, 决不结亲; 再次, 重视八字, 如儿女属相相克, 或在犯月, 则忌讳结亲, 有“男犯妻家三十六, 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讲究, 这当属迷信。

另外, 婚俗讲究妗子不作婆, 认为这是倒脉( 正如王夫人不能作林黛玉之婆) ,姑姑、姨姨作婆, 婚俗准许, 但不提倡, 认为“姨姨作婆, 刀剪相磨。

”“姑姑作婆, 一世不和”。

陕北婚俗还非常重视同族不婚, 虽出五服, 那怕出十服, 只要是未分户的一姓, 决不结亲。

迎亲之日, 男方选定迎亲妇女( 俗称娶人婆姨) 2 人, ( 寡妇、孕妇、再嫁者不可) 和男子5 人,叫作娶人的, 娶人的必须是单数, 加上琐呐鼓乐赶当日黄昏或第二日黄昏娶回新娘, 与“婚者, 昏也“的古风相附。

女方选定送人婆姨2 人, 其他男子5 人, 加上新娘共8 人, 女方送人的必须是双数。

迎送人数讲究“男七女八”。

这种婚俗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在陕北, 丧葬习俗实行木棺土葬, 棺材多用柏木, 杨木( 水桐) , 以柏木棺材为最好。

墓地必请阴阳先生选择, 在地上挖八尺或一丈二尺的深坑, 叫渗坑, 再挖墓窑, 墓窑大小以棺材放入后四周能转开人为准。

富有者或有功名者,则在地下用石头或砖砌成墓窑, 此叫石葬或砖葬。

老人临终, 儿女皆到跟前, 听其遗嘱, 穿上“老衣”,老衣为蓝面红里的绸子所做, 忌灰忌黑, 尤忌用缎子做老衣, ( 因谐因是“断子”), 殁后, 儿女大放悲声, 嚎陶痛哭。

然后给亡人理发、洗面、敛容、净身, 抬放在铺有谷草或糜草的地上, 用大白纸盖身、盖脸。

儿女皆披麻戴孝, 即刻派人给亲友报丧,对受报者无论老少都要叩头。

其余孝子守于灵堂前, 手持哭丧棒。

灵前点长明灯, 时时烧纸献祭。

丧事一般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开吊, 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均上献子( 馒头) , 执事人发给孝布。

黄昏要举行“游食”仪式, 所有孝男孝女都跪在灵前大院里, 端祭饭者在和尚或阴阳的引导鼓乐伴奏下, 在孝男孝女空隙间游转, 然后向亡者献祭品, 执事人说明是谁献的。

一般都有四献, 即自家、家门、娘外家、女厢外甥各一献。

“游食”大都进行到深夜。

第二天迎幡( 引魂幡) 、纸活( 纸扎的宅院、金童、玉女等) , 和尚、阴阳办道场、念经超度亡灵, 并由礼生宣读祭文, 晚上要举行请神破狱、过桥、撒路灯等仪式。

第三日晨出殡, 由鼓乐引导, 长孙或外孙扛引魂幡、撒路钱、棺上绑”扯丧布”(一般为三丈六尺长之白布) , 孝子在扯丧布下, 双手举布, 缓缓牵引棺木。

到了坟地, 阴阳用罗盘在墓穴中定好方位, 下棺入葬, 放墓砖、桃符等镇物。

并放置祭食灌, 点万年灯。

然后填土掩埋, 阴阳为亡者念招魂曲, 孝子背拨引魂幡, 其余人等开始推墓, 直至推圆为止。

葬后第三天, 叫“复三”,孝子上坟祭奠, 安放石供桌, 将哭丧棒插于坟上, 如未下雨, 则要担水洒墓( 讲究“若要富, 雨洒墓”), 从亡者殁日算起, 每七日祭奠一次, 共祭奠七次; 百日、周年孝男孝女均要上坟祭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