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民间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合集下载

描写陕北风情句子

描写陕北风情句子

描写陕北风情句子
1. 陕北的风情独具特色,这里的人们喜欢穿着宽大的蓝布衣,头戴毡帽,脚踏草鞋,显得朴实而又淳朴。

2. 在陕北的农村,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由黄土和石头搭建而成,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3. 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田间劳作,他们用着古老的农具,耕种着自己的土地,这种场景让人感到亲切而又温馨。

4. 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在一起聊天,他们用着方言交流,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善和热情。

5. 在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小孩子在玩耍,他们用着自己制作的玩具,让人感到这里的孩子们非常聪明和有创造力。

6. 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自己的院子里养着鸡鸭猪狗,这些动物都是他们的家庭成员,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善良和爱护动物。

7. 在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自己的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这些蔬菜和水果都是他们自己种植的,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勤劳和有耐心。

8. 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自己的院子里晾晒着各种食品,这些食品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有生活情趣和创造力。

9. 在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自己的院子里烤着烤肉,这些烤肉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喜欢美食
和享受生活。

10. 陕北的农村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农民在自己的院子里跳着秧歌,这些秧歌都是他们自己编排的,让人感到这里的人们非常有文化和艺术气息。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浅谈陕北文化

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旅游与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

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

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是革命老区。

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陕北传统聚落特色的传承——以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例

陕北传统聚落特色的传承——以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例

城市建筑┃园林景观┃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G ARDENS A ND L ANDSCAPE209陕北传统聚落特色的传承——以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例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Northern Shaanxi——Taking the Folk Culture Grand View Garden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郝世磊 ■ Hao Shilei[摘 要] 陕北民俗文化是历代陕北人心理历程的积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社会风貌、物质和精神内涵。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是以发展特色旅游为目的,较好地传承了陕北传统聚落特色文化。

[关键词] 陕北民俗文化 陕北传统 聚落特色展示[Abstract] The North Shaanxi folk custom culture is the accu- mulat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eopl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unique social sty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 grand view garden developed for the tourism purpose, well in- herits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culture.[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 traditional settle- ments in Northern Shaanxi, features display一、 大观园基本情况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距县城9 km,神木县城至解家堡乡柏油公路途经大观园,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安塞腰鼓》教案:体验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

《安塞腰鼓》教案:体验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

《安塞腰鼓》教案:体验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体验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陕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腰鼓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文艺爱好者。

而在陕西省西安市安塞区,则是腰鼓艺术的发源地,这里的“安塞腰鼓”不仅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丰富,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作为陕北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门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是腰鼓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凭借着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的演奏方式,以及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征而闻名。

一、“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西安市安塞区一带,最早是在唐朝时期被创作而成的。

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安塞腰鼓”。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安塞地区有一个叫做“猫儿腰”的游戏,这个游戏是一种模拟战争的游戏,使用的道具就是类似于腰鼓的乐器。

后来,这种游戏逐渐演变为了一种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就是现在所指的“安塞腰鼓”。

二、“安塞腰鼓”的表现特点在表演方式上,“安塞腰鼓”主要有搭鼓、抬鼓、捧鼓、互击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每种表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同时,安塞腰鼓还非常注重舞蹈的表现形式,而舞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陕北舞蹈,也有近年来加入的一些现代元素。

在表演内容上,“安塞腰鼓”通常以一些反映陕北地方特色的题材为主题,如采茶鼓、花灯鼓、孔雀开屏等等。

此外,也经常表现农民在生活中的酿酒、耕田、踩场、婚礼等场景,精彩的表演深受观众的喜欢。

在表演用具上,“安塞腰鼓”则是使用一些特制的鼓具,包括腰鼓、木腿鼓、板鼓、大鼓等等,每一种鼓具都具有不同的乐声和表现效果。

三、“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精美的陕北民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吸纳了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精髓。

“安塞腰鼓”传承着陕北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在表现形式上充分地展示了陕北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

“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艺传承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社交应酬等诸多场合中,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略民间风情传承陕北文化陕西省靖边县第六中学张晓花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陕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文化浩淼如烟,数不胜数,我想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陕北的娃们了解陕北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千百年来,陕北人住着黄土窑,睡着黄土炕,吃着金黄的小米饭,走着黄土路,扛着老镢头,唱着信天游,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老师选择了最具有陕北特色的饮食、手工艺和音乐舞蹈来简单介绍。

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一、饮食文化“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

”这一句在陕北高原上流传极为广泛的俗话。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而陕北人至今都坚持蒸、煮、熬、炖、烩这些简单实惠的饮食方式,一定也是和长期以来,这里的饮食文化中不断有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的介入有很大关系。

陕北历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陕北饮食文化。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

那黄灿灿的窝窝头,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那细长而又筋斗的饸烙,牵着千万陕北人的心,黄软靡子年糕(取谐音寓意年年高)、黄靡子馍馍;洋芋做的粉条:可以烩羊肉粉汤、羊杂碎粉汤,炒猪肉翘板粉、羊肉炒细粉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们陕北土地贫瘠,竟然奇迹般地具有这么繁多的五谷杂粮与瓜果菜蔬。

正好印证了我们陕北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我们不能笼统地以为几千年一贯制的陕北饮食文化是一种裹足不前的文化,是一种落后原始的人类早期饮食文化的简单延续。

恰恰相反,饮食烹调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领略到我们陕北的饮食文化的魅力。

老师想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请自动手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合资料,自己去了解我们陕北的饮食文化。

二、手工艺陕北的女人们撑起了厨房的一片天,她们心灵手巧,不仅食物美味而且剪纸绣花功夫更是不一般,她们把小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

三边窗花,是开在婆姨女子心头的花,是开在黄土地憧憬里的花。

(一)、窗花“女子生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三边窗花,是三边婆姨女子共同的杰作。

多见于窗棂、门帘、顶棚、炕围等民间住宅。

在三边窗花的世界里,鸟兽、虫鱼、花卉,皆有了情感,有了寓意。

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剪一幅“连年有余”(莲花和鱼组成的图案);心想家庭大吉大利、除邪避灾,就剪一幅“大老虎”(家奉山大王,全家老少保安康);祝愿老人延年益寿、幸福健康,就剪一幅“鹿鹤同春”;迎新媳妇坐帐,就剪“石榴佛手”(九石榴,一佛手,守定娘再不走);小孙子要出世,就剪一幅“蝶鱼图”(鱼鱼蝶蝶,儿女缠缠)。

爱情,是三边窗花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石榴牡丹可谓代表。

三边窗花别具一格。

纤细秀美、空灵透亮。

拙里见巧功,土中有美感。

情趣在夸张时,洒脱在细腻间。

窗花剪法多变。

形成以锯齿纹为主,云纹、月牙纹、城墙边纹为辅多种纹饰。

郭沫若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三边所在的靖边、定边(原安边县撤消)两县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

(二)、鞋垫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值得珍藏的东西是绣花鞋垫,那是一切现代物品所无法比拟的艺术品,精致绚丽,天真拙朴,独具特色,韵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在陕北民间,自古就有妇女做绣花鞋垫的习俗,千针万线,千丝万缕,勤劳善良的陕北妇女赋予了小小的鞋垫最真挚的感情,也使这种绣花鞋垫成为陕北民间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1、陕北鞋垫纹样的分类。

可分为:植物类、动植物类、文字类等。

2、陕北鞋垫纹样及内涵。

植物类:莲生贵子在陕北民间观念中,多子多福是家庭生活幸福的象征,故民间遂有以谐音“莲生贵子”来代表人口兴旺,连年有余。

榴开百子也寓意多子多福。

动物类:鸳鸯戏水:“图案为鸳鸯在荷花池中顾盼戏游‘鸳鸯’古人为称‘匹鸟’”。

[5]雌雄形影不离,古今多以其比喻夫妻和睦,相亲相爱。

亦名“鸳鸯佳偶”、“鸳鸯戏荷”、“鸳鸯戏莲”等。

文字类:在陕北鞋垫的图案中,辅以简单恰当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情人的祝福。

“心想事成”寓意心里想什么事,现实中就能实现。

祝福对方生活幸福,万事皆如意。

“一帆风顺”多用为祝词,祝人旅途平安顺利,祝您旅途愉快,一帆风顺。

三、音乐舞蹈陕北的音乐舞蹈主要有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唢呐、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安塞的腰鼓等等,我此处最想谈的就是说书和民歌。

(一)、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主要流行于陕北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陕北说书以当地的方言为主,通俗易懂,语言精炼,说唱风趣,形成文风趣,扣人心弦的特征;2、陕北说书在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民歌小调、戏剧曲牌以及其他姊妹艺术音乐,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元性特征;3、说书可随时随地进行,形式灵活自由;4、传统书多伴随民族活动,为说“还原书”、“喜庆书”、“庙会书”、“求儿女的神书”等,因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基本内容如下陕北说书可分传统书和现代书两大类。

传统说书的书目约有200多部:《花柳记》、《对鞋记》、《偷鞋记》、《金镯记》、《黄鹰记》、《白绫记》、《金钟记》、《万花山》、《戏引记》、《杨家将》、《四岔捎书》、《聚仙楼》、《雕羚扇》、《观灯记》;现代书的书目有300多部,传统书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古神话、历史人物传记、英雄豪杰报打不平、相公招姑娘、奸臣害忠良等题材的书目。

现代新书的内容是反映现代人的斗争、生活题材的书目,如《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李双双》、《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翻身记》、《送金匾》、《看大桥》、《三相亲》、《半碗饸》、《牛老汉让贤》、《延安老汉进北京》、《审录》等等。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这就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

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时期除了革命民歌,又有了《三十里铺》、《赶牲灵》、《黄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许多精曲陕北民歌相继问世。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如脍炙人口的《走西口》:走路你走大路,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拉活解忧愁。

住店你住大店,不要住小店。

小店里贼娃子多,操心把你偷。

睡觉你睡中间,陕北民歌剪纸之唢呐不要睡两边。

操心那挖墙贼,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长流水,不要喝泉水。

泉水里蛇摆尾,操心喝坏你。

吃烟你自打火,不要和人家对火。

梢林里绿林响马,操心那蒙汗药。

……“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总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把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