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述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3、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马哲自考知识点总结

马哲自考知识点总结

马哲自考知识点总结一、哲学概述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原理的学问,是对世界、人类、社会等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包括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

3. 哲学的发展哲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几个阶段,并且在东西方都有着丰富的发展。

4. 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辩证法和唯物论等,这些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5. 哲学的意义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解释现象、指导实践以及解决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观点和认识原理等学说,涵盖了唯物史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哲学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中期产生的,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巩固,并且新的社会主义思潮不断涌现。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指导社会主义事业而产生的一门哲学,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推广的。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观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认识人类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1. 唯物论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发展的认识。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具体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的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

3. 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要从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4.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认识论”问题)3、“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同时,回答本体论问题又离不开认识论,任何一种本体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都包含着对人的认识的本质、功能和过程的回答。

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来源: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玄想和思辨。

5、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7、唯心主义派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唯物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第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统一于上帝)根本对立的。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物质与精神一个本体(物质))对立的。

第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

第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唯心主义运动观与形而上学运动观?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精止的重要作用。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

马哲知识点总结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以外的存在都是物质的属性或表现。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联系与发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质量互变:事物的质的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对立统一: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阶级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价值论:价值: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积极肯定。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评价事物价值的基础。

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事物进行的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的反映。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哲知识点整理

马哲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辩证法)和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皮瓣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的确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但是不能由此得出一切都是必然的,这是夸大了必然性,把偶然性太高到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必然性,因为必然性并非等于现存的、有原因的东西,它表明的是一定如此的趋势。

但是又必然指出,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也就否定了必然性。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

2、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这是划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唯一标准。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马哲复习重点(知识点)

1、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是从物质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辩证唯物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7、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8、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马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辨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2、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1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两方面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

1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物质的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意识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
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
作用。

P56
5.运动的概念: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

这一最一
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6.静止的概念: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宇宙的相对位
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
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实践的概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P34
9.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0.联系的概念: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的关系。

1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P40
12.联系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41
13.发展的概念: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6.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章
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种不同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认识的过程和基本规律:两次飞跃: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指导实践。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P73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价值的概念: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

9.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很服从真理(物的尺度——含规律性)
10..价值原则: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尺度——含目的性)
1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1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P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