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官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及译文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及译文灵兰秘典论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调节五脏六腑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本文将提供灵兰秘典论篇的原文和译文,以供读者参考。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知道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非常详细,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心脏是人体的君主之官,大脑的主宰,思维和情感都来源于心脏。
肺部是宰相之官,负责调节呼吸,治理体内的气血流通。
肝脏是人体的将军之官,负责调节血量,疏泄气机,决断大事。
胆脏是人体的中正之官,负责决断大事,调节胆汁的分泌。
膻中穴是人体的臣使之官,负责调节心理情绪,喜乐由此产生。
脾胃是人体的仓廪之官,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
大肠是人体的传导之官,负责排泄废物,保持肠道的清洁。
小肠是人体的受盛之官,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分配给身体各个部位。
肾脏是人体的作强之官,负责调节体液平衡,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三焦是人体的决渎之官,负责调节气的流通,排泄废物。
膀胱是人体的州都之官,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八)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金栋12、三焦:决渎与都水《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而《千金方·卷二十·三焦脉论第四》则云:“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
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
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
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千金方》云“三焦腑”之“论曰”,或源与《中藏经》者。
《中藏经·卷中·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①也,号曰中清之腑②,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又名玉海、水道。
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③,名虽三而归一。
有其名而无形者也。
亦号曰孤独之腑。
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
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属膀胱之宗始。
”【注释】①三元之气: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指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荣气,下焦之卫气。
”②中清之腑:黄作阵《中藏经校注》:“因三焦主持诸气而内清脏腑,故称。
”③三管、霍乱、走哺:黄作阵《中藏经校注》:“本为病名。
三管,又称三管反射,指胃气未定,汗出,食先吐,短气不续,语声不出等病证;霍乱,指上下隔绝、腹痛、洞泄、呕逆等病证;走哺,指大小便不利的病证。
因三管发上焦,霍乱发中焦,走哺发下焦,故作为三焦之代称。
”其论曰“有名无形”,或源于《难经·三十八难》。
《灵兰秘典论》决渎之官,非官职称谓。
《千金方》虽云五脏六腑官,然三焦腑无官称,若以功能而言,三焦“决通水道”、“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亦是管水之官,与膀胱腑“水曹”之官又不同,查阅有关官制,与此相同者有“都水使者”之官称,历代称谓不一,西汉初谓之“水衡都尉”。
五脏六腑之官职

(一)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1、主神明,在志为:喜、怒、忧、思、恐。
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都属于心病。
2、主血、主脉: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一切出血性疾病均与心病有关。
3、心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体为脉;(二)、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1、主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谓: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肺有调节作用;人体正常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失调的病都属于肺;2、司呼吸、合皮毛:皮毛与呼吸有关系,呼吸功能失调与肺有密切关系属肺病。
3、肺藏魄:魄的解释是能动能作,出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
及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具体说魄的作用,具体说主要是指人体从先天得来的,本身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
所以人体凡属人体调节代偿的功能失调。
特别是某些动作及感觉系统障碍都与非有关。
4、肺在人体外在表现:主要是:肺合皮毛,开窍与鼻,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嗽喘啸,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脉为浮等。
作为肺病的定位依据。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主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人体的气血能得到畅通,所以凡属疏泄不行,也即气血运行出现障碍而见气滞血瘀都与肝有关系;2、肝主筋、主动:就是人体的肌肉、肌腱,凡人体运动障碍都属于肝。
3、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魂的作用就是在人体中表现的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都属于肝。
4、肝在人体外在的表现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脉为弦,作为肝病定位依据。
(四)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主运化:饮入与胃,游溢精气,上疏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藏意、主思: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意是指人的记忆能力和思虑活动。
3、脾在人体外在表现:其华在唇,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脉为濡,脾胃病的定位。
内经引文注释

《内经》引文注释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灵兰秘典论》)【注释】十二官: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及心包络。
主:君主。
在此比喻心的功能。
明:功能正常。
下:下属,喻十二官。
使道:十二官相互联系之道。
殃:灾难,祸害之意。
相失:彼此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
[按语]这两句经文首先说明了心在十二脏腑生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了人体内脏功能既分工又合作的整体性。
2.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天阳气始升,气血趋表,故脉来如鱼浮游于水波之中。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肤,指皮肤。
泛,浮也。
有余,盛大之意。
夏天阳气隆盛,气血更趋于表,故脉来浮而洪大。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由浮趋沉。
蛰虫,藏伏土中越冬之虫。
去,藏也。
秋天阳气始降,气血趋里,故脉下于肌肤,如蛰虫将要伏藏。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冬天阳气潜藏,气血在里,故脉沉伏在里,如蛰虫伏藏深穴。
[按语]本文说明脉象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
3.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释】一日:指白昼。
平旦:日初生之时,约寅卯之间。
人气:指阳气。
日中:日当中午,约午时左右。
日西:日落之时,约酉时前后。
气门:指汗孔。
[按语]本段论述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的昼夜消长节律。
4.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注释】动作:活动或运动。
阴居:处于阴凉之地。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注释】善:这里作多、易解。
鼽衄:鼽(qiú),鼻塞流涕。
衄(niù).鼻中出血。
仲夏:农历五月。
长夏:农历六月。
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文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文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是藏象学说的主要篇章之一,作者从当时封建王朝的政休制度,以取类比象方法,用十二官的职务及其相互关系作比喻来阐明十二个脏腑的主要功能及联系。
所谓“官”,唐容川认为“官为所司之事也,无病则各守其职,有病则自失其所司。
”所以这个“官”字可理解为“功能”而言。
现以原文精神分述五腑备目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所谓“君主”是封建王朝最高权利的统治者。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领导地位。
“神明”即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意识的表现。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调经论》也说:“心藏神”。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输送精微物质以维持正常机能活动,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的中枢,所以其它脏腑组织器官都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既分工又合作的功能活动,以保持机体协办调和统一。
若心功能失常,其它脏腑活动电要发生素乱,甚至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刚十二亩危,使道闭塞而不道,形乃大伤。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与心同届膈上,位高近君,好象辅佐君主的宰相,所以叫“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一是通过治节以调节周身之气,使肺气调和,气机通畅,把精微物质(营气、卫气、宗气)布散于周身,内灌脏腑,外营皮毛,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二是通过治节,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所谓“将军”是以此来比喻肝脏刚强急躁的特性。
吴鹤皋说:“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
”“谋虑”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神舒畅,反之,肝的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这是肝脏功能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
另一方面,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大怒或情绪过度抑制等,又常常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肝气部结或肝气横逆等病理现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中医十二之官(精)

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人体十二官 ----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 ;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 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 ----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子也;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东派斗数宫位星曜身体对应

东派斗数宫位星曜身体对应东派紫微斗数是大师的摇篮!紫微斗数的黄埔军校!【东派斗数宫位身体对应】一,12地支宫位人体代表,午为头,未巳为肩,未也为脸,辰申为胸,为胳膊,卯酉为腰,寅戌为大腿,亥丑为小腿,为脚,子为下体,也为腰。
未申酉戌亥,为左,为前面。
丑寅卯辰巳,为右,为后面。
【外体】二,12地支宫位对应的脏腑-- 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内脏】如果某个地支宫位对应的煞忌特别多,则此宫位代表的身体部位和脏腑最易出问题。
也就是健康的短板。
三,人事宫对应的身体部位-----父母宫是头面,兄弟宫福德宫是肩胸,夫妻宫田宅宫是腰,子女宫是私处,官禄宫和财帛宫是大腿,疾厄宫仆役宫是小腿,迁移宫是脚。
【命宫是整体特质】注;地支宫位对应的部位可以和人事宫对应的部位辅助使用,以地支部位为主。
四,主星面部部位【紫微】印堂(两眉之间)【天机】眉部(眉毛与眉骨)【武曲】鼻头【廉贞】嘴唇【太阳】眼睛【天同】耳部【天府】天庭(额头)【太阴】田宅(眉下眼上部位)【贪狼】泪堂(眼袋)【巨门】奸门(两眼尾部)【天相】颧骨【天梁】法令(鼻子两侧到嘴边纹路)【七杀】腮骨(上颚)【破军】下庭(下颚)五,主星对应的身体部位以及特性紫微--头部,脾胃,督脉天机--四肢,毛发,神经太阳--心脏,眼睛,血液武曲--骨骼,呼吸,肺部,牙齿,大肠天同--膀胱,耳朵,皮肤,胰腺,腮腺,免疫系统天府--胃部,肚子,脚气太阴--眼睛,妇科,肾水,三焦,皮肤贪狼--眼袋,肝胆,四肢巨门--脑门,七窍,嘴巴天相--肾水失调,膀胱,尿道,胆等。
天梁--脖子,鼻梁,脾胃七杀--眉骨,腮骨,肠,肺经气管文昌--管道,尿道,肠道,血管道,输精卵管道文曲--管道,尿道,肠道,血管道,输精卵管道东派紫微斗数玩转地球--王星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官----心•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器官”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十二官。
《黄帝内径•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人体的器官给命名为十二官,心为君主之官,皇上;肝为将军之官、肺为宰相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胃为仓廪之官,等都是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一、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君主:君,尊也,治理、发号施令也;主:灯中火柱也,一盏灯中的火柱;神明:神,天神,引出万物者;明,照也,神明为天神闪电照耀大地也。
心在人体之中掌管神明,在五行中为火。
心之有空,人才能明。
五脏之中肝、脾、肺、肾,皆有月字旁,表明是肉体,唯独心不是肉体,因为其性空。
五脏之中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此四脏为实在肉体,开于空窍。
心开窍于舌,因主体为空,开于实窍。
心为空体,故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当心处于空静状态之中,血脉平稳、通畅,故面有光华。
由于心的特殊性,调心与调其他脏腑不可等同而论。
首先,要静心。
佛讲:“心静血清,血清颜清。
”其次,才是调理肉体的心脏平衡。
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瘀等法。
人体十二官----肺,相傅之官二、肺,相傅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相,视也,通过查看、估量做出正确选择;傅,相也,辅佐之宰相。
治节:治,水之名;节,竹节也,意为约束。
相傅之官是人体正确调节水分和营养的高官,处于宰相之位。
与心相连共处于上焦,为五脏之华盖。
华,荣也。
盖,遮蔽也。
肺将水谷之精华合以清气输送至五脏及四肢百骸。
肺给人体输送营养的同时,又像大伞一样保护着五脏,那就是卫气遮蔽,以防寒邪侵入。
肺为气主(宗气),司呼吸。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给予脏腑清气才能产生诸气:心气、小肠气;肝气、胆气、筋气;脾气、胃气;肺气、大肠气;肾气、膀胱气。
肺朝百脉。
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辅助心脏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肺为肾上之水。
主宣发、肃降。
宣发:发散、向上、升清;肃降:清肃、洁净、下降浊。
肺开窍于鼻。
肺藏魄。
魄,阴神也,人之精神状态。
人,精气足,则体魄健全。
治宜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等法。
人体十二官----肝,将军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肝,将军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将,帅也,将中有寸,以法度而主之;军,包围也,兵车也。
将军统帅兵马之位。
谋虑:虑,思也;谋,思虑难事也。
肝在人体中位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平叛诸乱(解毒),且又有分寸;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
肝气不足,遇事犹豫不决;肝气亢胜,处事失于严谨。
肝主藏血,故有“主血海”之说。
肝主筋,全身筋腱,乃至血管壁的滋养皆依赖于肝。
肝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主动,主升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可使人气机舒畅,神气充盈。
肝主谋虑,使人思维不偏离轨道。
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肝明目,使人心明眼亮。
肝为心之母,心肝同气,肝可生心供血。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属也。
”罴:同疲,过劳首先影响肝。
当代人疾病多与伤肝有关。
肝喜卧,卧时血归于肝。
尤其是亥时(21至23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
丑时(1至3时)肝经最旺,阳气入里,气血休息,是肝脏运行气血时间,应处于深睡状态。
子时(23至1时)之前不卧,血不归肝,长此以往,肝气大伤,气弱血枯,百病丛生。
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
人体十二官----胆,中正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四、胆,中正之官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
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
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
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
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
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
腑为阳,阳主动、主泻。
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
脏为阴,阴主静、主藏。
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
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
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人体十二官----膻中,臣使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五、膻中,臣使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脱衣露出上身之意。
臣使:臣,受牵制者,奉事君王者;使,命令之意。
臣使之官,君王而言;喜乐出焉,标志掌管令人高兴之事务。
膻中处于两乳之间中正位置,为宗气所聚之处。
《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
”膻中又为心之宫城。
《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膻中因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输传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
人体十二官----脾,谏仪之官《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六、脾,谏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
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
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
“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君。
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
脾作为谏仪官具有上述美德,在人体中表现为:及时提醒心(含思维)之君王,周身所发生的变化。
如:胃寒痛或五更泻肚,是肾阳不足;便稀而衄血,是中气不足;性急而两胁胀满,是肝气上亢等。
脾属土,具有坤性。
《易经》讲坤字是“直方大。
”直为正,方为义。
君子内正外义。
在人体中,当脾处于正常状态,行使谏仪官职能,人可避免疾病的侵袭。
“脾虚,生湿生痰。
”凡是疾病缠身,甚至夭亡者,首先是脾失去了谏仪官的作用。
脾主运化,主升清。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止归于肺。
”人吃进食物,消化、吸收,乃至将营养输布全身,全靠脾正常司职。
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湿。
脾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之内运行而不外溢。
脾主四肢与肌肉,使肌肉丰满及维持正常活动。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可辨别口中五位味道,可使唇红润。
脾病治宜健脾化湿,温阳运脾,补益中气,益气摄血等法。
人体十二官----胃,仓廪之官《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七、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
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
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
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人体十二官----大肠,传道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八、大肠,传道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传,驿站之意;道,通达之意。
变化:变,更也,改变之意;化,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大肠的特征有:一是谷物在此暂留,有驿站之意;二是通道,直达出口;三是将谷物变成浊物;四是奉肺(上焦)之教化,将浊物化成于下。
大肠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魄门(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其功能: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将排泄物变为粪便,排出体外。
便秘的原因,就是传化功能减退。
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人体十二官----小肠,受盛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九、小肠,与心相表里,为受盛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受,相互交付也;盛,器皿也。
小肠是接受胃交付磨碎之谷物的器皿。
化物:化,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物,万物也。
小肠作为受盛之官将胃传导来的谷物,分为清浊,清者上输于脾,浊者下注于大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
受盛之官与君主之官互为表里,可见小肠地位非同小可。
小肠正常与否,直接关系贵为君主之心的安康。
若小肠气虚,蠕动不利,浊物难以下注,则形成便秘。
之所以便秘居多,是劳心过重,心气受损导致肠气不足。
肠气虚而便秘者,便并不干燥,但是难下。
肠气虚不可直接温补,如补益不当可致小肠燥热,一旦上行可灼伤心阴。
调肠必养胃,肠胃相连,故称肠胃为胃家。
胃家为土,火能化土。
去便秘,补肠气,根本在于静心;温补肾阳,以旺相火。
“相火”即命门之火,相火发自二肾,寄宿于命门,借三焦之道,温煦脏腑,化脾胃土滋养全身。
火旺,便秘不攻自破也。
治宜通利小肠、清心泻火等。
人体十二官----肾,作强之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十、肾,作强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作,起也,起立之意;强,蚚也,桑中虫。
(强的本意指虫名,蚚。
)伎巧:伎,与也,伙伴、朋群之意;巧,技能也。
“肾藏志,志立则能作强;”“唯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正常,胎孕从化而生。
肾主藏精,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
(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由于生殖之精是人类繁殖最基本的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水,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与肺、脾二脏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