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脾胃学说
平衡论第一讲脾胃学说最终稿

升降相依、斡旋气机: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形式,《素 问· 六微旨大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 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 脾胃位居中焦,处于气机升降的枢纽,与 其它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肺之肃降、 肝之生发、心火下降、肾水上涵等,均有 赖脾胃升降枢纽之斡旋,脾胃升降正常, 则气机升降通畅,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气机 为之紊乱。
病人的身体系统的平衡分很多层次。治病首先要分清 楚,要治理到那一个层次。比如,患者只是计划服药两 周,那么我们要想去校正他深层次的失衡状态是绝对不 可能的,所以,只能是纠正他表浅层次的失衡状态,改 善症状,让他当时舒服一些就算是成功了。
中医诊疗层面的意义
脾胃平衡万能汤 柴胡 24g 桂枝20g 白芍16g 茯苓20g 半夏12g 黄芩 10g 枳实 16g 炒白术20g 党参18g 鸡内金14g 麦芽16g 厚朴14g 甘草12g
腻或灰腻,厚腻为脾胃俱热或食滞胃肠。
舌体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脾胃气虚;
舌质淡舌体胖,苔厚白——为脾胃阳虚;
舌色红或绛,舌面无苔如镜——为胃津干涸之象; 舌红有裂纹或花剥——为胃阴不足,阴虚内热; 舌暗或紫暗或边有瘀点,瘀斑——均为胃络瘀阻之象。
• 舌苔有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 • 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 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损耗;
二.要想掌握好脾胃学说,其次要重视人体脏腑的寒热变化,使局部气机 运行不卑不亢,平衡稳定。
寒
热
1 胃寒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机 制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 胃寒盛
【精品】脾胃学说

【关键字】精品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根底。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根底。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脾胃学说(课堂PPT)

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
16
•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 断、治疗与预防,
• 《黄帝内经》的论述都颇具规模, • 为脾胃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 • 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 • 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
热,烦心出黄。” • 《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表明脾胃病证常可由其他经络、脏腑传变而来。
11
• 至于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寒热虚实等各个方面
• 《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 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 泄食不化。”
• 腹满、飨泄、饮食不化为脾家虚实常见 之证。
•
12
• 《素问·调经论》:“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面热者,足阳明病”
13
(三)脾胃病的治疗 • 刺灸治疗 • 《素问·刺热篇》 • 治脾热病以“刺足太阴阳明”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
23
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
1.汗法——桂枝汤 麻黄汤 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 土汤、桃花汤 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 7.消法——厚朴七物汤 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
脾胃学说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文章 编 号 :0 55 0 {0 6 0—0 20 10 59 20 )10 1—2
Un esa dn h n oain a d E tnin o pen so c e r a n ig Z eja g Prvn il d rtn igteCo n tt n xe so fS le -tma h Th oy Qin Da pn h i n o ica Hop t lo CM , o s ia f T
a d dv lp n. n e eo me t
Ke r s s le — t ma h t e r , p e n so c y tm ,o n t t n, x e so y wo d : p e n so c h o y s le t ma h s s e c n o a i e t n i n o
志 、 倦等 为脾 胃受 损 的 病 因 ; 病 机上 , 出“ 劳 在 指 阳道
所谓 脾 胃病 , 概 念应 有 狭 义和 广 义之 分 , 义 其 狭
实 、 道 虚” 说 明脾 病 多 虚 , 阴 , 胃病 多实 的病 机 特 点 ,
即指脏腑脾与 胃疾病 , 广义则 应包含参 与受纳 、 运 化 、 导 过 程 中 的多个 脏 腑 疾 病 , 传 即脾 胃系 统 疾 病 , 影 响到多个层 面 与功 能 。脾 胃系统 包含 了现 代 医学 的消 化 系统 , 时也 涉 及 内分 泌 、 液 、 同 血 泌尿 、 动 、 运 免疫 等系统 , 胃学 说 中 的脾 胃病 所 包 含 的概 念 应 脾 是广义 的范 畴 。 1 内涵 在此 基 础上 , 要讨 论脾 胃学说 的 内涵 与外 延 , 离 不 开脾 胃学 说 的发 展 史 , 胃学 说 是 伴 随 中 医药 学 脾 的发展而 发展 的。《 黄帝 内经 》 就提 出 了脾 胃系统 中 的概 念 ,素 问 ・六 节 脏象 论篇 》 出 :脾 、 、 《 提 “ 胃 大肠 、 小肠 、 三焦 、 仓廪 之本 , 日器 , 名 营之 居 也 , 化糟 粕 , 能 转 味 而入出 者 也 ” 指 明 了脾 胃系 统 是 参 与 运 化 、 , 传 导 过程 的器 官 。《 脉别 论篇 》 经 进一 步 讨论 脾 胃对饮 食 的转运 作 用 , 出 :饮 入 于 胃, 溢精 气 , 指 “ 游 上输 于 脾, 脾气 散 精 , 归 于 肺 , 调 水 道 , 输 膀 胱 , 精 上 通 下 水 四布 , 经并 行 , 这确 立 了脾 主 运 化 , 五 ” 胃主 受 纳 , 脾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胃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学中的脾胃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其应用广泛且深入,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脾胃学说主要包括脾胃功能、脾虚、胃弱等内容,下文将详细介绍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脾胃功能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精微。
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只有脾胃功能良好,才能保证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消化代谢正常。
而脾虚、胃弱等疾病则会导致人体消化功能的失调,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脾胃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辨证论治方面。
针对脾虚、胃弱等疾病,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别病因,对症下药。
比如,对于脾虚型消化不良患者,常用补益脾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四君子汤、六君子丸等;对于胃弱型胃炎患者,常用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龟鹿二仙汤、清胃汤等。
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脾胃学说在病因病机分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脾虚、胃弱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情绪不畅、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形成了脾虚、胃弱等病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情志调摄、适当休息等,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总的来说,脾胃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指导医师开展辩证施治,更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深入研究脾胃学说,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ppt课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胃生中 学与医 说脾养
—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
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
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
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8
李中梓与《医宗必读》
③.气机之枢
《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
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
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
其一,《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东垣《脾胃论》“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以此为基础,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 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 主的太阴病,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如小建中汤、理中汤。至金·李东垣 有“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说,论 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只有六 气非时而至,或过而不至,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但若形气虚弱,则易招致 外邪,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之,若“正气 存内”,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因中脾医养胃生元与脾气胃不学虚说 ,抗病力强,外来之邪亦不1能0 独
《难经·四难》有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可见人体五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⑴。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 •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明言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皆来源于脾胃。
总之,〈内经》、难经》明确指出了脾胃有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能。
后人据此总结为:脾为后天之本。
2 •脾胃的关系及与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神的整体相关性〈内经》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2],明确指出脾与胃的表里关系,基于这一生理关系,〈难经三十五难》又曰:胃者脾之府”。
而脾胃在五脏中的地位,〈内经》更是明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2]。
并明确指出脾胃的重要作用: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3],以及胃者,五脏之本也”[2]。
至于脾胃与五官、五体、五志、五神等的关系,〈内经》所论更是明晰: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脾应肉”]、口为脾窍”]、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⑴、口唇者,脾之官也”],以及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咽主地气”]、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生肉”]、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啰,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2]、在神乃为脾藏意” [2]。
至于脾的性质,〈内经》所谓:中央生湿,湿生土••…其性兼静,其德为濡,其用为化” [2],此即后世坤静之德、乾健之运”之端倪。
总之,〈内经》难经》对脾胃论述颇多,无论是脾胃在人体所寄居的位置、性质、阴阳属性,还是脾胃在人体的功能、作用、分工以及与相关组织器官的联系等等,均作了颇为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三)脾胃的病因病理1.脾胃病病因首先,《内经》指出造成脾胃病的主要因素是情志不遂,以及饮食不节等。
经曰:思伤脾”2】,以及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
其次,指出饥饿劳役,脾胃虚损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女口〈灵枢五味篇》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灵枢本神》曰: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各种疾病由此而发。
2 •脾胃病病理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灵枢本神篇》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明确指出脾胃虚实病理。
素问刺热篇》曰:脾热病者,鼻先赤”、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2];《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寒,贝U腹胀”;灵枢经脉》曰:胃中寒则胀满”;明确指出脾胃寒热病理。
〈灵枢本脏》则对脾胃其他病理做了描述:脾大,则苦凑眇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眇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其他如:’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2],以及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2];故后世李杲据此总结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⑷。
据此可知,《内经》对脾胃病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的论述是较为全面的,这为脾胃学说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多以此为据,并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加以充实提高,使脾胃学说日臻完善(四)脾胃病的预防与治疗首先,《内经》提出人以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2],并指出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3]的预防思想。
其次,《内经》、难经》颇为重视治未病的思想。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这些论述均属于脾胃病的预防。
其后张仲景继承〈内》、难》精神,除了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5]之外,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既勿补之”5],是为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典型具体运用。
至于脾胃病的治疗,《内经》之理论至今为大家所习用。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口甘者,…… 名曰脾痹。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2];治痿者,独取阳明”2];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2];土郁夺之”2]等等脾胃病治疗原则,无不脍炙人口,至今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由此可见,《内经》、难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预防和治疗等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后世脾胃学说之繁衍无不以此为基础,因此可以明确的说,〈内经》、难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为脾胃学说的先导。
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脾胃理论经过内》难》开宗明义的论述后,历代各家验之临床无不应验,且每有新的认识。
于是乎脾胃学说日臻完善。
如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5],认为脾不主时而分旺四季,脾胃不虚则肝心肺肾气旺,不为外邪所侮,可免生疾病。
这为后世李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仅发挥了〈难经》理论,而且重申并凝炼难经》理论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著名论点,可谓中医治未病之先驱。
至唐孙思邈对脾胃学说也有许多贡献,如唐氏首先提出:五脏不足,调于胃”]的学术观点,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根本;可使气得土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其次,提倡饮食疗法,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方可称为良工”]。
并言:饮食有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排邪而安脏腑”]之功。
具体创制食疗方用之临床。
另外,孙氏根据长期临床,提出脾胃病运用针灸疗法,疗效显著,他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主张经常艾灸足三里,能使足阳明胃强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至金元,李杲在其师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影响下,专门系统地阐述了脾胃学说,论证了脾胃在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他的代表著作脾胃论》脾胃学说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观点,总结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药,无外乎王伦赞之曰:外感尊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宗丹溪”。
脾胃学说”的中坚李杲,为内伤病的证治立了大法,他的论点获得了后世不少医家的赞同,连温病学家叶天士也说:内伤必取法乎东垣”,对李杲可谓推崇备至。
至明清时期,脾胃学说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绮石宗东垣五脏有病者当治脾胃”[4]的理论,在执两端以用中,和三部以平调”]的理论中突出脾为百骸之母”⑺的含义,治疗中培土调中,以奠生金之母”],主用沙参、麦冬、花粉、百合等,实为滋养胃阴之肇始。
其次明末著名医家缪希雍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新的观点脾阴之说”,突破了传统理论中脾为阴脏,脾为太阴及脾为至阴的生理概念的框框。
他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8]用药常以石斛、木瓜、白芍药等为主。
不仅补充了李东垣脾胃学说之不足,纠正了当时奉行的温补脾阳之偏,并对叶桂的胃阴学说亦有很大影响。
至清代中叶著名医家叶天士对脾与胃的生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脾胃体用各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9]。
据此,在治疗上提出了重视胃阴的看法:盖胃腑为阳土,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之类,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 [9]。
如病人属阳盛之体,或病机属燥热之证及病后肺胃津液损伤之证,叶氏都主张用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则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功能复原。
除以上所论外,明清其他医家也对脾胃学说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李中梓谓:人身根本……,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医贯》曰:脾为后天之本”;医宗必读》说:脾为五脏之母”;妇科玉尺》说: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
并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对脾胃在五脏中所具有的升与降、出与入、刚与柔、燥与湿、寒与热、虚与实、太过与不及和生克制化等对立统一法则详加论述,并以之指导临床,从而使脾胃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逐步臻于系统和完善。
第二节李杲脾胃学说一.李杲脾胃学说产生的时代特点、医界特点及生平简介(一)生平著作简介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20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寿宗元年(1251年,此时金已灭亡17年),享年72。
因世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即保定市)的东垣地区,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常以东垣称之。
李杲一生著作约十余种,其中以〈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为其代表作,其他还有兰室秘藏》、用药法象》等。
现通行之东垣十书》并非皆为东垣之书,除〈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三书为东垣之书外,其收藏之〈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为元丹溪之作,〈〈医经溯洄集》为元王履之书,《此事难知》汤液本草》乃元王好古之著,其他还收了元齐德之的外卜科精义》,宋代崔嘉彦之〈脉决》;另还有一版本,增收了王好古之〈医垒元戒》与癍论萃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