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脾胃论》注释

《脾胃论》注释
《脾胃论》是宋本医学史上较重要的著作。
该书由张仲景(AD.
159-219)于公元前2世纪所著,是关于世界医学史上最古老的专著之一。
张仲景在《脾胃论》中概述了脏腑血液与气息交互作用的理论。
张仲景认为,脾脏对调节血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肺脏则控制气
息的流通。
《脾胃论》的注释是基于研究张仲景的思想结构、理论基础和诊断方法,并从历史、文化和临床治疗角度来理解。
此外,也需要强调张仲
景的发现之处和他的见解的重要性,完善他的一些疑义论述。
也可以
对《脾胃论》进行对比研究,以比较其与其他同人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以及实用临床医学著作的区别和联系。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
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
《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胃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
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
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
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
《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中医中的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提供了指导。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中的脏腑学说。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和起源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又称脏象学说,是研究和论述人体脏腑的形态、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关联的学说。
它是根据古籍《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所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脏腑学说的基本原理脏腑学说主要包括五脏与六腑、十二经脉和人体经络系统等方面内容。
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功能和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
经脉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脏腑和经脉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三、脏腑学说的作用和意义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脏腑学说,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脏腑的形态、听诊脏腑声音、询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等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从而辨证施治。
脏腑学说也为中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准则,指导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综合辨证论治。
四、脏腑学说的具体内容脏腑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脏腑的形态、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同时也有其相应的病理表现和相互关系。
比如,心主血脉、肺主气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腑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虽然现代医学重视疾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临床实证,但脏腑学说在中医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脏腑进行研究,与脏腑学说有所契合。
脏腑学说不仅为中医师提供了治疗方案,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的五⼤学说与七⼤学派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法,并产⽣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了⼀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中医的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体⽣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五⾏学说,将⼈体五脏分阴阳学说属于五⾏,⽤五⾏特性来研究五脏⽣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
藏象学说,研究⼈体各个脏腑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说,探索⼈体致病的因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七⼤学派从汉代⾄清代,中医的主要脉络可归为七种学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补⼟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伤寒学派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
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孙思邈等⼈多研究伤寒病,以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寒凉学派⼜名河间学派。
此学派以阐发⽕热病机为中⼼内容,最初研究外感病的⽕热病机,随后演变为研究内伤之阴虚⽕旺病机。
寒凉学派促进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温热学派奠定了基础。
补⼟学派擅长治疗虚损病证,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
⾦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学说。
明代李中梓、张景岳等医家,在其基础上,进⼀步加以完善。
五⾏当中,脾胃属⼟,因此这⼀学说被称作“补⼟派”。
攻邪学派此学派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河间派⽕热理论,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认为邪⽓侵扰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以祛邪为⼿段,因⽽得名“攻邪学派”。
滋阴学派滋阴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学术理论源于《内经》,亦受河间学派⽕热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侧重于阐述阴虚⽕旺病证的研究。
教材脾胃学说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李家民:从脾论治儿科疾病

李家民:从脾论治儿科疾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
以脾胃为中心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发展于景岳、薛己、叶天士等医家。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精辟论点。
在生理上,强调脾主升清;在病因方面,多责之于“阳气不足”;在治疗上,着重温补脾阳,升提阳气。
李家民深刻领会《内经》及东垣《脾胃论》的精神实质,并将其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儿科疾病的证治上。
李家民提出了其主要学术思想——重点强调小儿“脾阳”,认为消化系疾病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的疾病,概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喂养不当、寒热不调或肠道外感染等因素,容易使小儿发生脾胃疾病,如积滞、泄泻、厌食、腹痛、便秘等常见病。
又因小儿自我调节能力差,病机变化快,易虚易实,“脾阳易伤”,故容易出现“脾虚”,或病初为实证很快转化为“脾虚”的病机。
故而成立了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病”专科门诊,以“脾胃为中心,整体调理,治病与防病并举”,进一步发挥中医重视小儿体质的优势,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既病速愈。
基于重视“脾阳”的学术观点,李家民用药注重甘温之剂,取方多由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化裁而来。
即使对于外感发热患儿,必须使用凉解之法者,也必强调用药尽量轻灵、轻宣,中病即止,不可过汗、过下,以免重伤脾阳。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故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更应注重小儿之“脾阳”,顾护胃气;调理脏腑,培养元气。
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中医原理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于消化吸收、运输水湿、保持肌肉和四肢的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气血和精气,然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也参与水湿的代谢,运输清洁的水液到全身。
此外,脾还与肌肉和四肢的力量密切相关,脾的健康与肌肉的丰满与否、四肢的力量和耐力有很大关系。
脾的生理脾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津液生成和排泄、气血生成和运输、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等方面。
1. 津液生成和排泄:脾主生成水湿,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脾藏津液于体内,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水分代谢。
同时,脾还能够运化水湿,将其中的浊液排泄出去。
2. 气血生成和运输:脾主运化水谷精气,将食物转化为气血。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经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气血,然后通过脾经络系统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气虚血瘀等病症。
3. 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脾的运化功能还与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相关。
脾升清阳,提纳肌肉,使之丰满有力。
脾的健康与否对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力量的维持都有重要影响。
脾的病理当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脾的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脾虚、脾湿、脾热等症状和疾病。
1. 脾虚:脾虚是指脾功能活动减退的状态。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腹胀便溏、容易疲乏等症状。
2. 脾湿:脾湿是指湿邪郁阻脾经,使津液停滞,或因脾不运化水湿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脾湿可导致食欲不振、胸腹胀闷、身体沉重、皮肤粘腻等症状。
3. 脾热:脾热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脾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热上升,气分蓄积,出现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
调理脾的方法中医强调保持脾的健康,对于消化吸收、水湿代谢和维持肌肉力量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奠基、充实、完善、深入。
1. 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1.1 脾胃生理功能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胃者,五脏之本也。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治疗疾病时要顾护“胃气。
”《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五脏别论》日:“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 从生理角度描述了胃具有通降下行的功能特性。
《灵枢·五味》日:“水谷皆人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 说明胃气下降能够排泄体内饮食糟粕代谢产物。
1.1.2 脾胃病因病理方面《内经》指出脾胃病变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情志因素及其他脏腑的影响有关。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1.3 脾胃病证治疗方面《内经》已有针对脾胃病理特点而提出的治疗原则。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的,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土郁夺之”。
1.2 《难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裹血,温五脏。
”这个观点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1.3 《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东汉张仲景继承《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在治疗疾病时,无论外感、内伤,均时刻顾护胃气,主张扶正祛邪当健脾胃,峻攻之时忌伤脾胃,病后调理宜养脾胃。
《伤寒论》许多方药中都用姜、枣、粳米等,并嘱啜热粥助药,即取意于此,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辨证施治的始终。
另《伤寒论》强调“实脾”的防治功用。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述了脾胃病证的辩证纲要,坚持和胃固本,达邪不遗扶正。
重视脾胃在中医养生及预防学中的作用。
伤影响脾阴;一为下焦肝肾精血亏损直接影响脾阴。
治疗原则有,胃阴不足证,法以濡养脾阴,用当归、麻仁、柏子仁为主,酌情加减,这是继东垣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3.4 薛雪薛雪在继承李东垣治疗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特点如下:甘温益脾胃之气;人参、黄芪、白术。
升阳举气:柴胡、升麻、独活、防风。
且倡“人以脾胃为本。
”另李中梓首倡“脾为后天之本”论,用药时时顾及护胃;吴瑭创立三焦辨证,尤重中焦脾胃;绮石的“阳虚三夺统于脾”论;万密斋小儿“脾常不足”论;吴澄重养脾阴论等影响重大。
4. 近代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近代医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方面阐述和发掘了脾胃学说的基本内容。
其中贡献较大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教授作为一代名医,对脾胃学说潜心研究,成果颇丰。
提出:通降乃治胃大法;主张胃热学说;疏肝气,调畅脾胃之气机;忌壅补,用药以轻灵流畅见长。
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
至清代叶天士倡胃阴学说,用药甘凉濡润,补东垣之所未逮,但用药仍以香燥升发为主。
董教授认为,通降乃治胃大法。
认为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
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因此,在治疗上,董教授特别强调一个“降”字,他治疗脾胃病的精粹在于“通降”二字。
邓铁涛教授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学说。
从脾胃的角度看,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
邓老认为,治疗脾胃病,还应重视发掘“补”的对立面——“攻下”的经验与理论。
邓老早在50年代,就运用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炎,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
邓老认为脾胃有虚证,便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治疗原则应攻、补、温、凉,补之中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
杨春波老中医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为我国脾胃病湿热理论的首创者之一,对脾胃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脾胃湿热证,具有独到的治疗经验。
杨老认为湿热具有阴阳二性,具有隐匿、渐进、缠绵、反复的病理特征。
脾胃湿热盘居中焦,可熏上、下注、旁达、着络,其临床常见症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对因湿热中阻,气机郁滞,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溏粘或呈粘液样便,舌苔黄腻的胃痞、胃痛者,杨老用清化饮等系列方剂予以理脾清化,调气舒络,常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刘渡舟教授对阴虚性肝胃不和的辩证及治疗经验;颜正华教授调护脾胃,贯穿始终,提出“三不忘一谨慎”;名医孔伯华著述《脾胃论》尤擅实脾法;儿科大家周慕新注重健脾和胃,善于扶正祛邪;名医蒲辅周保胃气贯穿临床始终;李玉奇教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说等。
另有些学者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脾胃实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院严光俊主任医师对脾胃学说潜心研究,师古而不泥古。
古代医家治疗脾胃病常以升阳益气为主,而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
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
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相因为患。
故严主任强调治疗脾胃病重视“通降”,降而不伤胃气,总结出治疗脾胃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三型五法”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
其理论和方法善于把握病机关键、灵活多变,临床收效甚佳。
现总结如下:1. 调理脾胃重在“降”字,即行降、温降、苦降,是为治本之法古代医家治疗脾胃病常从脾胃内伤、清阳不升立论,李杲在《脾胃论》[1]中强调“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
”故提出了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
而叶天士纠正了前人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的倾向。
严氏认为通降胃气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脾胃位于中焦,易于被邪气侵犯,如李东垣所说:“脾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湿、燥一气偏盛,亦能损伤脾胃”。
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可致脾胃气机壅滞;若脾胃虚弱,传化无力亦可引起邪滞中焦。
所以脾胃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也有温清补泻等原则,但总不外乎协调升降,所以胃气通降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严氏根据具体的病机拟订了“行降、温降、苦降”三大治疗原则,分别针对脾胃病病机属气(气机郁滞或肝气郁结)、寒(中焦虚寒或脾胃虚弱)、湿(湿热中阻或寒湿困脾)这三种本地区最常见的证型。
1.1 行降,即行气通降,用于气机阻滞或肝气郁结型1.1.1 病因病机:内外因作用于脾、胃、大小肠、肝、胆皆可导致气机阻滞,张洁古云:“气机阻滞也,调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常”。
如因情志因素;或肝气乘脾犯胃;或肝失疏泄,波及于胆、胆气郁闭,均可引起胁痛、胸闷痞塞、嗳气、泛酸、脘腹胀疼、便溏等;出现与气机不通有关的症状。
清·黄岩在《医学精要》中指出:胃脘痛,有因火、因寒、因食、因血、因痰之别,要之无不关乎气,盖火盛则气郁、寒留则气凝、食停、瘀血、痰饮蓄聚则气滞,所以治痛之要,无论虚实,皆以理气为先。
在脾胃虚的基础上也可出现气机郁滞,如素体阳虚,寒湿内生,滞而不运;或中气衰惫,传化失常;或素体脾虚感受外邪,内外合邪、腑气不通,也可导致脾胃气机阻滞。
所以虚实皆可引起气机阻滞,致胃失和降。
治疗重在行气通降,胃气和降则上下通畅。
1.1.2 遣方用药:脾胃居中焦,而“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理气要慎用峻猛之剂,而重在升降,用药宜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说。
严氏常用行气通降片加减,即以苏梗、香附、陈皮、枳壳为主药,其中苏梗入胃,能顺气开郁,用于胃脘胀满;香附入肝,善疏肝解郁;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苏梗为伍既能和胃气,又能舒肝止痛;枳壳能破气消积,最适宜痰、食、气结之证,诸药相配,可以达到行气、通降、和胃、疏肝、止痛之效。
还可加用玄胡、郁金等。
1.1.3 方药实践主证:胃脘作胀,腹胀,时轻时重,或痛或不痛,易饱嗳气,舌红或淡红,苔薄白,脉弦。
多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液潴留,胃下垂等病。
按:,纳与化、升与降是脾胃的“原动力”。
纳化升降受到破坏,脾气不仅不能升清,反而不能下降,中宫不固,收摄无权而发病。
具体表现于胃壁失去弹性,松弛不收,其位下移。
所以说:“脾宜升则健”。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
阐明了脾与胃互为协作的生理关系。
病变情况下,脾运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生化乏源、越陷愈下,属于缠绵难起之证。
1.2 温降,即温通理气,用于中焦虚寒或脾胃虚弱型1.2.1 病因病机寒邪为病,可直中脾胃形成实寒证,如《素问·举痛论》[2]所云:寒气克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寒邪客于胃,则阳气郁滞,可致胃痛、呕吐、畏寒肢冷等;或因脾胃阳虚,寒从内生,出现虚寒症状,可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等。
寒邪客于大肠,传导失常出现泄泻;阴寒内盛,阳气遏阻不通,不能化气生津而出现冷秘。
1.2.2 遣方用药:治疗主要用温通的药物。
严氏常用温中通降片加减,临床首选黄芪,其能“壮脾胃、益元气”擅长补中益气,配赤白芍、甘草用于中焦虚寒,配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腹痛呕吐、大便溏泄可选用肉桂、肉苁蓉。
但治疗不能只着眼于补和温,以免助长其热,应补中有通、温中有降、使补而不滞、温而不壅,以顺应通降之性,方中应佐以理气之品。
1.2.3 方药实践主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饥时尤甚,反酸,有时腹胀,舌淡红,苔白,脉细。
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植物性神经紊乱,慢性萎缩性胃炎后期。
按:李东垣:“脾为死阴”,意味着脾为阴多阳少之脏,最易被寒湿所困。
“同气相合”寒湿之邪对脾脏具有一定的亲和作用。
所以脾胃本脏自病,寒症多于热症,尤其是溃疡病。
治之当以逐寒行滞、温中疏脾为主根据脉、舌、证的变化,判断其阴寒的严重程度,立方遣药,各制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