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3.11 师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师说》精品教学设计的探究,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前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挑战,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师说》作为必修课的教材,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追求的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在授课中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师说》精品教学设计分析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选择教材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进而明确教材的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师说》内容的深刻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领袖素质、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由转换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

比如,可以使用情境分析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到问题的本质,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 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高一语文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说》教学重点突出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修身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书籍、创设品德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品德素质。

4. 提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检验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教师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收集家庭作业、课堂测试、作品评估等多种材料,根据学生个性化情况,采用不同级别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投身学习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可怪也欤?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11《师说》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11《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培养谦虚好学的品德。

【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语,锻炼翻译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3.课时安排:本课共安排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公开课,探讨本文的主要思路、内容,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二课时解决一些疑难的字词和句式,并检查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完成字音、作者、背景知识。

二、情境导入: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三、检测自主预习情况:四、重点研读,完成本课三大问题:(一)此文写作缘由?赠:送给李潘以褒扬其能行古代从师之道。

重点句翻译:※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二)此文写了什么?1.立:倡导古代从师的优良风尚,阐述了韩愈的师道观。

(1)学者为什么要从师?“学者必有师”(2)学者的“师”是什么样的“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3)学者的“师”在哪里?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句翻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课堂练习
1、找出“之”“其”的句子并解释它们地意义和用法。
2、《全优课堂》P64。
教学反思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教学内容
《师说》(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11《师说》说课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3.11《师说》说课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三)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 1.教学目标: • 掌握“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
• 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语 法现象。
• 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思 路。
•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A,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语 法现象。
B,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并鉴赏本文说理方法, 体会作者的情感。
C,分析论证结构:
• 【问题七】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 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 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作者是从哪几个 角度来分析并批评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 么论证手法?
• 三组鲜明的对照
• (5)感受语言 • 朗读全文 • 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 整散结合、顶真
(6)布置作业
• 1,完成相关的文言字词的配套练习,背诵 全文。
1.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 ⑴导入新课(此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吸
引学生注意) A,以“程门立雪”的小故事视频导入。 B,同时将本文的写作背景融会于导入。 • ⑵作家简介、解题 A,简要介绍韩愈(知人论世); B,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
⑶串讲全文(此环节采用诵读法、提问法,从 整体上把握全文)
• 2,写感想;《师说》的进步意义和借鉴作 用。
2,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按照文章的段落来设计,如下所示:
师说 韩愈
谢谢您的凝听!
•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 “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 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重视从师学习,那么择 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B,品味文章的情感 • 【问题五】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

人教版必修三高一第11课《师说》教案(3课时)

人教版必修三高一第11课《师说》教案(3课时)
一、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检查课文翻译情况(若未提前翻译给5分钟时间同学们根据注释翻译)
研读第一段,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1.重点词: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惑---疑惑、而---承接连词、孰---疑问代词,谁
2.原文翻译:
《师说》教案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即杏林春暖,橘井生香:春天来了,杏树林春意盎然,春风的暖抚使众生物都受到了恩惠;
橘井泉的井水甘甜,泉水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万物,随风撒遍全天下。
形容医生能妙手回春,救济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受惠者在赞美他的高尚品德。
知识卡片2: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时间够课补充)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个很好的典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教材分析
《师说》是人教新课标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尊师重道的论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有力批判士大夫的愚顽可笑。

虽然属于自读课文,但本文的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比较典型,并且作为了高考背诵篇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以等闲视之。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预习案,并且我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的文言朗读;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自学讨论)
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质疑讨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诵读整体感悟、细读圈点质疑、品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积累。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质疑问难,共同讨论,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世称“韩昌黎”、“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②“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主将。

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学习第一段
(一)重要字词提问并释义: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词多义
(1)师(2)乎
(3)其(4)而
5. 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段
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小组成果展示与纠错,评分
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放在句中,舒缓语气
2.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
3.巫医乐师有专门技艺的人
4.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
5.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难道
6.孔子师郯子名词作动词拜……为师
7.不耻相师名词作动词①拜……为师②学习
三、翻译重点句子:(共性出错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明确】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确】不明白断句,有的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

(合叙句与宾语前置句)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二)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重点实词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情境导入
三、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
2、解题
四、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五、作业布置
一、文本内容疏通
1.朗诵点拨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共同研习课文文言知识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课文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纠正
3.检查翻译
二、作业布置
让学生学会自主,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作者及背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学会
课堂小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布置作业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说说你对老师的认识,写成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