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特色讲练类型2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分析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育不断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教育将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教案的编写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编写需要严谨的思维和深入的调研。
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结合相关的教育要求,合理编排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要对跨区域调配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能进行详尽的阐释,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跨区域调配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和相关的经济影响。
二、教案的实施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的实施需要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其地理素养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讲解、讨论和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到地理资源调配对于地方经济的重要影响。
要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的实际应用,给予学生相关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
三、教案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新知识,还可以对地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说,以下是教案对地方经济的影响:1、促进地方购买力的提高。
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教案可以让学生理解地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进而刺激地方之间的贸易。
这会促进地方人民的购买力提高,增加当地的消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增强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教案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域之间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了解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架。
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增强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3、推动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
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教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对于地方经济产生的结构调整效应。
高考地理考点梳理资源跨区域调配

高考地理考点梳理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跨区域分配 (地域资源散布和消费的不平衡〕(一)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完成我国经济社会的可继续开展。
1.南水北调 ( 处置水资源空间散布不均的措施─→ 跨流域调水)(1)缘由:水资源南方多、南方少 (北京、天津、华北地域缺水严重) ,东部多、西部少。
(2)线路及其利害(3)影响:缓解华北地域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利于恢复和改善南方的生态环境;控制南方空中沉降;促进社会继续开展。
长江水量增加,影响长江水质;影响长江航运;对长江淮河的水生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2.西气东输(1)缘由①自然气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动力,而煤、石油的少量运用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效果。
②我国自然气的散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域经济兴旺,消费量大,自然气散布少,西部自然气供大于求。
(2)线路西气东输路途没走直线缘由:①避开地形地质复杂路段;②照顾沿线用气城市(城市不能够在一条线上);③补充气源(为提高供气的牢靠性、耐久性和平安性,特将管线把新疆气区与陕甘宁气区相衔接)。
(3)意义 (六字方针)●对(东部)长江三角洲的意义①缓解东部地域动力紧缺状况,促进东部经济开展; (经济效益)②优化动力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效益)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展,提供失业岗位; (社会效益)④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对西部的意义①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减轻西部沿线城市的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③带动西部地域钢铁、建材、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开展,添加失业时机。
3.西电东送(1)缘由(散布与消费的不平衡)①动力地域散布不均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 (60%多)、中南和西北地域;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西部。
②东部沿海地域人口稀疏、经济兴旺,对动力需求量大,但缺乏惯例动力。
(2)线路(见课本P29图1-23)北线: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下游的水电华北的京津唐工业基地中线:长江三峡、葛洲坝电站的水电华中地域和华东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南线:西南地域红水河的水电和云南、贵州的坑口火电珠江三角洲(3)中、南线的电力比北线优越的缘由:北部是煤转化成的火电,中、南部主要是水电。
3.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湘教版)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资源利用和调配问题,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家乡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篇小论文。
2.作业要求:论文需包括案例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字数不少于800字。
3.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湘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地理教学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案例以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湘教版)3.2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进行分析,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3.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共同讨论、交流。
(四)总结归纳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首先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冬天可以使用天然气供暖?”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资源调配的关注。接着,通过展示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西气东输的影响
对于西部地区: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缓解能源紧张,有利于保护生态。
区火电丰富,而东部地区缺乏电能。 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却 很大,能源短缺制约经济的发展。
3.实施西电东送的影响
对输入地: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 环境污染;减轻铁路、公路交通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考点0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资源:南水北调;能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1.自然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2.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 赋存的资源不匹配; 3.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4.资源短缺现象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原因——为什么要调? 意义——调了有何好处(调出区、调入区)?
(2)春季甲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与引汉 济渭调水的矛盾突出,简析其原因。
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 春季降水量少,上游集水面积小, 水源供给相对较少。
3.意义——调了有何好处(调出区、调入区)? 经济效益 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社会效益
1.缓解争水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2.缓解水资源对北方城市发展的制约,促进北方城市化进程; 3.合理配置水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为创造良好社会提供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在当今社会,资源的分布往往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
有的地区资源丰富,而有的地区则相对匮乏。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这种调配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源跨区域调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经济发达但能源相对短缺的地区。
这为东部地区提供了稳定、清洁的能源,满足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求,有助于推动东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化工、发电等。
同时,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天然气的开发和外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管道建设、设备制造等,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还能够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引入外部资源,一些地区可以发展原本受资源限制的产业,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和升级。
例如,水资源的调配可以使干旱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从而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社会方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
以南水北调为例,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北方缺水地区,有效地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使得北方居民的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水资源的充足供应也有助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因缺水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此外,资源跨区域调配还能够促进就业。
在资源调配的过程中,无论是工程的建设、运营还是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资源跨区域调配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减轻资源开发对调出地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比如,煤炭资源从煤炭富集地区调出,减少了当地的开采量,从而降低了因煤炭开采带来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的发生概率。
高考地理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素材

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的影响
对调出地区的影响
资源
跨区
域调
配
①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③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④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①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②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③带动
例)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案在最后)必备知识梳理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2.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西气东输”工程线路示意图(1)“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是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___铺设管线到________,全程4 167千米。
(2)“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该工程外连____________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我国____________,南至广州、深圳和________,是世界上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
(3)意义:对于改善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__,有效防止____________,提高沿线地区及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拉动西部地区的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特别提醒]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
但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较轻。
4.西电东送我国“西电东送”线路示意图5.北煤南运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可靠的________,资源调配________,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可能引发的________问题。
【知识体系构建】)感悟: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答题思路精讲点拨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带来的影响主要涉及三大区域、三大效益这两大方面。
(1)三大区域3.真题感悟[典例][2020·浙江1月卷]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工程Ⅰ、Ⅱ分别是()A.南水北调西气东输B.南水北调西电东送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有()①减轻大气污染②缓解能源短缺③减轻水土流失④缓解洪涝灾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能力培养][答案](1)(2)变式演练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完成1~2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一、典题示例典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澳大利亚地形、等降水量线(图甲)、澳大利亚局部农业类型分布图(图乙)、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丙)。
(1)读图甲,比较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在图乙西部,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试从自然角度分析原因。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
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差异:A地降水量少于B地。
原因:A地受副热带高压和离岸东南信风控制,降水少,B地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带来大量降水;A地附近寒流对沿岸有减湿作用,B地附近暖流对沿岸有增湿作用。
(2)该地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水的矿化度较高,只能满足牲畜的饮水需求,但是无法用于灌溉;该地地表水相对缺乏,河湖水量较少,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求。
(3)东部: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
治理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河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西部: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②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合理灌溉);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④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1)A地和B地降水量的差异及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分析。
(2)自然因素主要从降水、蒸发、径流方面分析。
图乙中西部地处大分水岭的西侧,为背风坡,全年降水较少。
该地为大自流盆地,周围气候干燥,水的矿化度较高,即盐分较高,只能满足牲畜的饮水需求,不适宜灌溉。
该地降水少,地表水相对缺乏,河湖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需求,水资源短缺,水源成为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3)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所以水质变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27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思维建模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影响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
典题示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27-1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7-1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甲
乙
图27-1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济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规范演练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27-2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图27-2
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图27-3中斜纹阴影区域示意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27-3
(1)说明该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2)图示区域主要能源外运方式中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运输,请列举其中一条东西向干线的名称,并在图中画出其大致走向。
(3)近年来,该区域逐步转变能源输出方式,变输煤为输电。
试分析该区域转变能源输出方式的原因。
3.图27-4(a)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图27-4(b)示意北京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a) (b)
图27-4
(1)结合图27-4(b),描述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分析该气候特征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有何影响。
(2)华北平原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会对于华北地区产生怎样的有利影响?
类型27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类
1.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 “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可以为辽河流域提供新的生产、生活用水,增加辽河水资源量,改善其航运条件;可以形成东北地区的南北水运航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铁路大秦线或神黄线等(画图略)
(3)转变能源输出方式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可以增加当地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当地交通运输压力。
[解析] 第(1)题,从资源储量、开采条件、市场和交通等方面说明。
第(2)题,该区域主要能源类型为煤炭,其向外运输的方式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画图只要画出大致走向即可。
第(3)题,变输煤为输电,在增加收入和促进就业、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较小,水资源不足;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出现季节性或不同年份缺水严重现象。
(2)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小;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3)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当地投资条件;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