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发展课题研究报告.doc
履带式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履带式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号 02709135 姓名董睿一、论文(设计)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灾难经常发生。
在灾难救援中,救援人员只有非常短的时间(约48小时)用于在倒塌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否则发现幸存者的几率几乎为0. 在这种紧急而危险的环境下,救灾机器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
因此,将具有自主智能的救灾机器人用于危险和复杂的灾难环境下“搜索和营救" ( SAR)幸存者,是机器人学中的1个新兴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以城市环境为例,人口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密集现象加剧,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商贸场所、文化娱乐场所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物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建筑环境中的搜救作业十分复杂。
在一些危险性大的灾难中,如随时会引发爆炸的火灾现场,有易燃、易爆或剧毒气体存在的现场,地震后存在易两次倒塌建筑物的现场,施救人员无法深入进行侦察或施救,人们急于探知灾难现场的内部险情,但又不敢或无法接近或进入灾难现场。
此时,救援机器人的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减少施救人员的伤亡,它们不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执行救援工作,而且能够代替工作人员执行搜救任务,在灾难救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 (1)机器人具有灵活性好、机动性强的特点,有较好的爬坡和越障能力,能适应现场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
比如,蛇形救灾机器人能适应任何的复杂环境,在井下能自由运动. (2)机器人的探测技术发展迅速,能迅速找到井下遇险矿工的位置。
机器人利用传感器通过探测井下遇险矿工的呻吟声、体温的变化及心脏跳动的频率的信息能找到他们的位置。
其次,机器人的视频探测器(CCD摄像头)具有信息直观、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等特点,可以将现场环境的图像返回到救灾中心,为进1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制定下1步救灾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机器人还能进入井下区域,监测事故现场(如温度、瓦斯以及有害气体的浓度)的变化,防止事故的2次发生. (3)机器人具有为井下遇险矿工投放小包食品、药物和通讯装置等辅助功能,能有效地减少遇险矿工的伤亡人数.二、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对小型履带式机器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Packbot 机器人、URBOT、NUGV和talon机器人.此外,英国研制的SupperWheelbarrow排爆机器人、加拿大谢布鲁克大学研制的AZMUT机器人、日本的Helios VII机器人都属于履带式机器人。
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报告2000字

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AI技术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本报告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趋势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让计算机具备智能的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人工智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
机器学习是让计算机从数据中自动提取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进行预测或分类。
深度学习则是让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数据的特征,通过多层的神经元网络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各种智能任务。
四、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可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2.智能家居:通过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自动化控制等,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3.智能安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功能,提高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4.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分析等,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5.智能金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等,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五、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受到以下几个趋势的影响:1.数据量的增长:随着物联网、社交媒体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数据量将呈现爆炸式增长,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2.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将与其他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融合发展,形成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3.应用的普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普及,深入到各个领域中。
《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本课题所指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主要是指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
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
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
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我们努力做到探索出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的经验;形成一些优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制出和应用好一批适用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软件或教材,并加强网络环境下多元资源库的建设,从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使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达到新的水平。
本课题由阿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各个基层学校参加。
围绕本课题,设置专题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网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材的编制与应用研究》、络环境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
本课题拟为:1、以点带面推动实践活动。
2、在不同类别的学校研究应用信息技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3、侧重研究学科教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学背景下教学活动,继续教育和教育科研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能力培养研究性课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元器件,充分开动脑筋,自由组合,开发出千变万化的各种不同的机器人。
他们会执行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外形,只要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会获得无穷的知识和乐趣。
能力培养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开发能力,还有科学思维能力等等。
2008年全球室内移动机器人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

2008年全球室内移动机器人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2008年全球室内移动机器人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室内移动机器人是指,在室内从事人类健康服务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移动机器人可以由一个移动平台构成,在它上面装有一只或几只手臂,其控制方式与工业机器人手臂的控制方式相同。
我们这里所指的室内服务机器人是在室内工作环境能够自主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不同与应用在工业生产上的机器人,室内移动机器人主要应用在一种结构化的工作环境下,如家庭,医院等。
它作为家务和办公室助手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而这种机器人的研制也正成为今后机器人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2008年全球室内移动机器人发展研究与前景分析》报告是在中心“十一五”自动化研究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公共安全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本研究报告依据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渠道数据,同时采用中心大量产业数据库以及我们对中国公共安全机器人产业现状所进行的归纳与总结,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该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
在报告的成稿过程中得到业内的专家、领导的耐心指导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报告主要面向室内移动机器人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同时对于产业研究规律、产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金融投资集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全文共七章115页,6余万字,其中图表77个,2008年12月出品)目录第一章室内移动机器人产品概述 (1)第一节室内移动机器人产品定义 (1)第二节室内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背景 (1)第三节室内移动机器人工作环境 (2)第四节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特性 (2)第二章室内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 (3)第一节室内移动机器人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3)第二节室内移动机器人的硬件设计 (6)一、室内移动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6)二、超声波测距电路设计 (6)三、碰撞传感器 (7)四、CygnalF020单片机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8)五、步进电机选用介绍 (10)六、基于TA8435的步进电机细分控制 (12)七、移动机器人的总体结构 (15)第三章全球室内移动机器人行业环境分析 (18)第一节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18)一、美国 (18)二、欧盟 (24)三、日本 (27)四、金砖三国 (28)第二节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33)一、综合 (33)二、农业 (35)三、工业和建筑业 (36)四、固定资产投资 (39)五、国内贸易 (43)六、对外经济 (45)第三节2009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式展望 (48)第四节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52)第四章室内移动机器人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54)第一节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54)一、原材料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54)二、国际需求决定钢材出口情况 (56)三、2009年钢铁行业产量、出口、需求的预测 (59)第二节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60)一、家政服务业现状 (61)二、各地开展家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63)第五章室内移动机器人技术工艺发展趋势分析 (65)第一节室内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 (65)一、移动机器人自动接触式充电技术 (65)二、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相关技术 (66)三、非接触式感应充电 (70)第二节室内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研究 (71)一、研究室内移动机器人导航的目的和意义 (71)二、室内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基本任务 (71)三、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介绍 (72)四、室内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发展前景 (74)第三节新的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实时定位和运动规划方法 (76)一、定位和运动规划原理 (76)二、信息模型 (76)三、环境先验信息模型 (76)四、传感器模型 (77)五、移动机器人简化模型 (78)六、定位和运动规划过程的实现 (79)七、仿真结果 (83)第四节基于粒子滤波器的室内移动机器人自定位 (84)一、栅格地图的构建算法 (84)二、粒子滤波定位算法 (85)三、仿真实验结果 (87)第五节基于视觉的室内移动机器人精确定位方法 (92)一、路标制作 (92)二、阈值选择 (93)三、路标的搜索与识别 (94)四、位置和方向的确定 (96)五、实验验证 (99)第六章室内移动机器人应用现状分析 (101)第一节室内移动机器人应用类型 (101)第二节国外室内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 (106)第三节国内室内移动机器人发展现状 (110)第七章室内移动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 (112)第一节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 (112)第二节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112)一、全球机器人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时代 (112)二、机器人改变时代 (113)附表表3.1 2005-2008年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3)表3.2 2005-2008年欧元区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7)表3.3 2005-2008年日本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28)表3.4 2008年1-1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36)表3.5 2008年11月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37)表3.6 2008年1-6月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40)表3.7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43)表3.8 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46)表3.9 2007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46)表3.10 2007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47)表3.11 2009年各项经济指标预测值 (53)表4.1近期国内外主要钢厂减产情况 (55)表4.2目前主要钢材品种关税率 (57)表4.3国际主要市场钢材价格比较 (57)表4.4 2009年钢铁行业产量、出口、需求数据预测表 (59)附图图2.1小车结构图 (3)图2.2小车的运动路径示意图 (4)图2.3(a)超声波接收电路图 (6)图2.3(b)超声波发射电路图 (7)图2.4微动开关连接原理图 (7)图2.5 TA8435细分原理图 (14)图2.6单片机与TA8435联接控制步进电机原理图 (15)图2.7机器人的总体前视图 (16)图2.8机器人的总体后视图 (17)图3.1月全美住房建筑商信心指数跌至历史低位 (21)图3.2新屋开工数环比虽有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 (22)图3.3衰退期间工业产值指数连续出现负值 (22)图3.4 2008年4月美国CPI数据表现温和 (23)图3.5 2001-2008年欧盟和欧元区各季度经济环比增长率 (27)图3.6 2003-2008年1-6月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33)图3.7 2003-2008年1-6月国家外汇储备 (34)图3.8 2003-2008年1-6月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35)图3.9 2003-2008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36)图3.10 2003-2008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40)图3.11 2003-2008年1-6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 (44)图3.1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4)图3.13中日韩三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45)图3.14 2003-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47)图4.1 2006-2008年1-10月我国粗钢月产量情况 (54)图4.2 1992-2008年1-10月我国粗钢年产量情况 (55)图4.3 2006-2008年1-9月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 (56)图4.4 2006-2008年1-10月我国钢材月出口情况 (58)图4.5 2006-2008年1-11月国内外钢材价格指数比较 (59)图5.1 上臵式自动充电模式 (65)图5.2 侧臵式自动充电模式 (66)图5.3 移动机器人充电对接程序流程 (68)图5.4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计的充电对接装臵 (69)图5.5 感应充电系统结构 (70)图5.6机器人定位和运动规划原理图 (78)图5.7 LMS200型测距器的一个感知模型 (79)图5.8 移动机器人简化模型 (79)图5.9顶点是对象在地面投影的边界点 (81)图5.10顶点不是对象在地面投影的边界点 (81)图5.11机器人定位模型 (83)图5.12机器人从S0到door1的运动轨迹 (83)图5.13 实际环境图 (87)图5.14生成的栅格地图 (87)图5.15粒子初始化 (89)图5.16更新后粒子分布图 (90)图5.17一段时间后权值较大粒子分布图 (90)图5.18定位成功后粒子分布图 (91)图5.19 路标编码沟道位臵 (92)图5.20 阈值系数与最小反射系数关系 (94)图5.21路标像与干扰物像 (95)图5.22 图像栅格化 (96)图5.24方向、位臵编码原理图 (97)图5.25图像中的方向图 (98)图5.26图像中心、路标像重心与环境坐标的关系 (99)图6.1 口腔修复机器人 (102)图6.2 智能轮椅 (102)图6.3保安巡逻机器人 (103)图6.4 RC3000型清扫机器人和基站 (104)图6.5 AIBO宠物狗 (104)图6.6 类人足球机器人 (105)图6.7 富士通服务机器人 (109)图6.8 KV8型清扫机器人 (111)图6.9 HIT-1型智能清扫机器人及充电站 (111)。
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自主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自主运动的智能机器,已经在生产、服务、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更是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完成多种复杂任务,如搬运、装配、加工等。
因此,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设计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课题将研究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分析,主要包括机器人的硬件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运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主要研究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1.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涉及机器人的底盘、悬挂、轮子、驱动装置等部件的设计和组装。
通过借鉴现有的设计,结合实际需要,优化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以满足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的要求。
2.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需要研究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策略、程序设计等方面,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运动和操作。
3.算法和模型:机器人的自主运动和操作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的算法和模型,本课题将研究机器人路径规划、决策算法、视觉检测算法等方面,提高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践、模拟仿真、数据采集和分析等,还将结合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预期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实现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的硬件设计;2.设计并实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3.研究机器人的算法和模型,以提高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4.系统分析和性能测试,验证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可行性;5.实现自主轮式移动操作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运用。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技术分析:对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现有的机器人设计和研究现状。
2.机器人的硬件设计:涉及机器人的底盘、悬挂、轮子、驱动装置等部件的设计和组装,包括机械结构的设计、3D打印、装配、调试等过程。
移动机器人论文: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研究

移动机器人论文: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文摘要】导航定位技术作为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之一,是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
特别是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已经成为移动机器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需要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环境的信息,采用单传感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采用多传感器来实现移动机器人定位是必然的。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为移动机器人在各种复杂、动态、不确定或未知的环境中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解决途径。
本论文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作为研究重点,结合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提出了以各种导航定位传感器组合为融合单元,以联合卡尔曼滤波器为融合结构的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方法。
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状况、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定位技术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
然后详细分析了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导航定位方法,并提出了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的一种新方法。
论文对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系统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方法,以联合卡尔曼滤波作为融合算法基础,设计了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里程计、电子罗盘和地图匹配系统在内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
论文最后设计制作了一个简化移动机器人系统,在“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平台”上,进行了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验和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法和算法的有效性,可供移动机器人实际研制参考。
【英文摘要】The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of mobile robot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ys,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in the unknown environment is an emerging robot research direction. The Mobile robot localization needs sensors to detec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ingle sensor has limitation and the multiple sensors are needed for robot loc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ensors provides an effective technical solution for robots’ working in the complex, dynamic, uncertain or unknown environment.The multiple sensors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is described in this thes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bile robot localization are combined in the discussion. An information fusion method is proposed for multiple sensors, which fusion unit is the combinations of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sensors, and fusion structure is the federated Kalman filter.Firstly, the development and key technology of mobile robot in China and abroad are introduced. The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multiple sensors information fusion in mobile robot are approached. A new method is also proposed for the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andlocalization system.The sensor and the sensor system areanalyzed for the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method of data focuses is mainly studied for the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and localization. A multi data fusion algorithm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ederated Kalman filter. The multiple sensors system is consisted by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GPS, odometer, electronic compass and map matching system.Finally,a simplified mobile robot system is designed and made, and the physical experiment of multiple sensors is finished based onthe “Multiple Sensors Data Acquisition Platform”, the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analysis of measured data.【关键词】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联合卡尔曼滤波【英文关键词】Mobile Robot Navigation andLocalization Multiple Sensors Information Fusion Federated Kalman Filter【目录】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摘要6-7Abstract7第1章绪论11-17 1.1研究背景11-12 1.1.1 移动机器人的发展11-12 1.1.2移动机器人的应用12 1.2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12-13 1.2.1 导航概念12-13 1.2.2 导航关键技术13 1.2.3 移动机器人导航研究意义13 1.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13-16 1.3.1 信息融合技术13-14 1.3.2 机器人技术中的信息融合14 1.3.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主要方法14-16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16-17第2章导航定位原理与系统17-25 2.1 导航定位原理17-20 2.1.1 机器人模型假设17 2.1.2 机器人位姿表示17-18 2.1.3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18-20 2.2 导航定位方法20-22 2.2.1 定位方法分类20-21 2.2.2 常用的定位方式21-22 2.3 导航定位系统实现概述22-24 2.3.1 导航定位系统22-23 2.3.2 导航定位系统实现方法23-24 2.4 本章小结24-25第3章导航定位传感器25-40 3.1 传感器概述25-27 3.1.1 传感器定义25 3.1.2 传感器数学模型25-26 3.1.3 传感器的特性指标26 3.1.4 传感器坐标转换26-27 3.2 传感器分类27-29 3.3 常用的定位传感器29-39 3.3.1 光电编码器29-31 3.3.2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31-33 3.3.3 红外测距传感器33-35 3.3.4 电子罗盘35-36 3.3.5 角速率陀螺仪36-37 3.3.6 GPS接收机37-39 3.4 本章小结39-40第4章多传感器信息融合40-56 4.1 信息融合技术概述40-43 4.1.1 信息融合基本概念40 4.1.2 信息融合系统40-41 4.1.3 数据融合常用方法和结构41-42 4.1.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关键问题42-43 4.2 卡尔曼滤波器43-47 4.2.1 卡尔曼滤波器简介43 4.2.2 卡尔曼滤波器模型43-45 4.2.3 联合卡尔曼滤波器45-47 4.3 多传感器导航定位算法47-54 4.3.1 导航定位多传感器系统47-48 4.3.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案分析48-49 4.3.3 联合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49-51 4.3.4 子滤波器系统模型51-54 4.4 容错系统设计54-55 4.4.1 故障检测方法54 4.4.2 容错系统54-55 4.5 本章小结55-56第5章实验与结果分析56-65 5.1 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56-57 5.2 传感器实验与性能分析57-61 5.2.1 编码器57-58 5.2.2 GPS接收机58-59 5.2.3 电子罗盘59-60 5.2.4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60-61 5.2.5 红外测距传感器61 5.3 联合卡尔曼定位实验与分析61-64 5.4 本章小结64-65总结与展望65-67 1 总结65 2 展望65-67致谢67-68参考文献68-72附录1 STM32核心模块电路图72-73附录2 编码器与GPS信息融合仿真程序73-7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5。
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毕业论文

1 绪论1.1 机器人技术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装置诞生以来,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机器人(ROBOT)一词的含义也越来越广泛。
最早期的顺序控制型机器人只能按照事先编制的指令完成预定的动作序列;随后出现了"示教—再现"机器人,可以利用记忆装置,按照一定的速度记录下"示教"过程的姿态信息和操作内容,然后"再现"原轨迹和操作内容;后来出现了可控轨迹型机器人,具有了完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较强的计算能力,只需给出操作任务和部分轨迹信息,机器人就可以自动规划出完整的控制程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型的传感器为机器人赋予了更多的"感觉",适应型机器人就是这样一类机器人,它可以采集各种外部"感觉"(如视觉、触觉等)信息,适当的调整其运动轨迹和操作,适应环境的变化。
到今天为止,机器人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智能机器人,它是当今机器人发展的热点和重点。
智能机器人除了具有感知环境和简单的适应环境能力外,还具有较强的识别理解功能和决策规划功能。
目前,已经有出现了多种智能机器人,例如日本SONY公司生产的"爱宝"机器狗,本田公司的ASIMO以及SONY 公司最近推出SDR-4X等。
从机器人的简要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机器人的发展正朝着多功能化、智能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机器人的概念已不再是传统的装配机、机械手和数控机床,新兴的高度智能化的仿生机器人,体积微小的纳米机器人,不畏艰险的探险机器人等不断地充实着机器人这个大家庭,其中,智能机器人所占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它在诸如军事、医疗、娱乐、探险等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按照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高低,可以分为外部受控机器人,半自主机器人和全自主机器人。
外部受控机器人的本体上没有智能单元,只有执行机构和感应机构,它受控于主机器人或者外部计算机。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摘要] 本文论述了智能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课题,包括感觉识别技术、操作移动技术、控制技术等。
对智能机器人基础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最后又对智能机器人整体发展研究动向及预测。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研究现状发展动向[引言] 在工业机器人问世3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已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生产工具。
在制造、装配及服务行业,机器人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由于传感器、控制、驱动及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通过智能机器人系统,首次在制造领域以外的服务行业,同时也开辟了机器人应用的新领域。
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思维、感知和行动功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思维、感知和行动功学、人工智能,微电子学,光学,传感技术、材料科学仿生学等学科的综合成果。
智能机器人可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建立并实时修正环境模型,自主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因此,比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2O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的脑力劳动自动化成为可能,60年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开辟了智能生产自动化的新纪元。
机器和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用机器人代替人完成各种任务,这是人类智慧发展和机器进化的飞跃。
智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的生产工具,在制造领域中应用,能排腺人为的不可控因素,实现高节奏、高效和高质量生产,并是未来智能生产系统(如C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非制造领域,如核工业、水下、空间,建筑、采掘,教灾排险和作战等方面,可代替人完成人所不适或力所不及的各种工作,在原予能、水下和外层空间可开辟新的产业。
目前,我国和许多国家都把智能机器人列为迎接未来挑战的高技术课题,并制订发展规划,拨出巨款给予支持。
因此,预计90年代,智能机器人技术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
智能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关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机器人发展课题研究报告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机器人的由来 1.2.1古代机器人 1.2.2现代机器人 2.1机器人的组成 2.1.1机器人的机构组成2.1.2机器人的分类 2.2机器人移动机构的分类3.1引言 3.2轮式移动机构3.2.1按车轮数来分类 3.2.2全方位移动机构的结构和原理 3.3履带式移动机构 213.3.1 履带式移动机构的简介 213.3.1 履带式移动机构的举例 253.4 蠕动式移动机构 293.4.1 蠕动式移动机构产生的背景 293.4.2 几种典型的蠕动机构 293.4.3 蠕动机构的举例 343.5 足式移动机构 .5.1足式移动机构介绍363.5.2 足式移动机构的优点 413.5.3 足式移动机构的例子 423.6 轨道式移动机构 433.6.1 横向运动机构 433.7 框架式移动机构 44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3.7.1多层框架式壁面移动机构典型结构分析 453.8 压电型惯性移动机构 473.8.1 惯性移动机构运动原理 473.8.2 实验测试和讨论 483.9 跳跃式移动机构 493.9.1.移动机理 493.10 复合式移动机构 503.10.1 引言 503.10.2 复合式移动机构的例子 513.10.3、腿式越障机构 604.1 科学技术对移动机构的促进作用 604.1.1 新材料对移动机构的促进作用 604.1.2 新技术对移动机构的促进作用 634.2 未来机器人移动机构的展望 725.1 研究结论 72参考文献74致谢 78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前言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从机器人诞生到本世纪初,机器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发展过程。
机器人移动机构从最初的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到第一台智能型机器人的问世。
其通过传感器和各种程序、伺服电机等的控制实现。
移动机器人从原来只能干简单的活,到现在从事及各种复杂的任务,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
移动机构从原来简单的固定式发展到现在履带式、车轮式、轨道式等的移动机构。
从中可以看出机器人的移动机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课题就是要从各种机器人的移动机构入手结合现代技术与新型的材料以及结合自己的知识大胆的推测。
随着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编程以及传感器等的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将朝着类人型发展,机器人的参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节约劳动力,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机器人不仅可以帮人干活,消除枯燥无味的工作,还可以与人说话,陪人跑步,给人们看门,接送小孩等。
未来的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工人。
1.2 机器人的由来 1.2.1 古代机器人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
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
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 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
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
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 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 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
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
1773 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
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
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 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 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831 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 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 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 年《未来的夏娃》问世。
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 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1.2.2现代机器人进入20 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适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 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
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 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 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 年数控机床的诞生。
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
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 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 1948 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 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
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
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
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 年美国AMF 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 公司推出的“UNIMATE”。
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 年,MIT 的Roberts 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
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
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 ASIMO 和索尼公司的 QRIO。
1973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 公司的机器人 T3。
1978 美国Unimation 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PUMA 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
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 美国robots 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 Roman,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
2006 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机器人的系统论述2.1 机器人的组成 2.1.1 机器人的机构组成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执行机构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
根据关节配置型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
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检测装置的作用是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符合预定的要求。
作为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信息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各部分的内部状况,如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将所测得的信息作为反馈信号送至控制器,形成闭环控制。
另一类是外部信息传感器,用于获取有关机器人的作业对象及外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机器人的动作能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甚至使机器人具有某种“感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觉”,向智能化发展,例如视觉、声觉等外部传感器给出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构成一个大的反馈回路,从而将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精度。
控制系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集中式控制,即机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台微型计算机完成。
另一种是分散(级)式控制,即采用多台微机来分担机器人的控制,如当采用上、下两级微机共同完成机器人的控制时,主机常用于负责系统的管理、通讯、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向下级微机发送指令信息;作为下级从机,各关节分别对应一个 CPU,进行插补运算和伺服控制处理,实现给定的运动,并向主机反馈信息。
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连续轨迹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2.1.2机器人的分类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
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家务型机器人:能帮助人们打理生活,做简单的家务活。
操作型机器人: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有几个自由度,可固定或运动,用于相关自动化系统中。
程控型机器人:按预先要求的顺序及条件,依次控制机器人的机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