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参简介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 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 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 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 宋...查看全文...
曾参简介
作者介绍
生平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 505 年 10 月 12 日(周敬王十五年, 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 435 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 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查看 全文...
纪念场所
嘉祥县城南 23 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 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 名高足曾参的专庙。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 426 年),原名“忠孝祠”。 明正统九年(公元 1444 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查看全子是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路为本位,来构筑其“仁” 学体系的。孔门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须看到,即使同一学派,不仅在性格、经 历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 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 但...查看全文...
曾子有什么故事

曾子有什么故事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一声流传着很多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曾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故事曾子除了奉行孝道,严以律己至外,还有一个品格被大家认可,就是学习态度很端正,认真刻苦,在环境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
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不会有花花肠子,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
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
”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曾子拜母噬指的故事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
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
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
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曾参(前505-前432年)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
曾参的先祖是夏帝杼仲子曲烈,西周初受封于曾。
公元前567年曾国被莒国所灭,当时的曾世子巫率众西逃鲁国,定居武城。
为纪念故国,他们把曾字右边的“邑”字去掉,改成“曾”字作为家族的姓氏。
曾参是巫的曾孙,此时曾氏家族已经败落。
曾参少年时打柴种地,“衣弊衣以耕”,16岁开始拜孔子为师,因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很快受到孔子重视。
孔子认为曾参忠厚老实,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便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
曾参小孔子46岁,他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
孔子死后,曾参根据老师生前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大学》、《孝经》两本书,被封建社会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
曾参仕于莒,“得粟三秉”,做过小官,后“南游于楚,得官尊焉”。
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儒家学说和天文历数等研究,并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
曾参的弟子有七十多个,吴起就是其中的一人。
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传授给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形成儒家重要的“曾子子思孟子学派”,后世尊曾参为宗圣,与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合称四圣。
曾参提倡临大节而不动摇的坚贞气节和坚定勇敢的精神,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鲁国国君听说曾参衣着破旧生活困难,曾两次派使者表示要赐给他一个城作采邑,他都没有接受。
使者对他说,这不是您自己向国君要的,是国君主动赠送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就容易对受赠者显露骄色。
就是馈赠者不显露骄色,我接馈赠后也不能不惧怕人家。
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
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伯”。
孔门三圣之曾子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像师父赖老师这样,把《易经》用在生活上,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习”,说到做到,最难。而赖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了的。 《学而》篇后面也有证明“习”的含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家至今也名人辈出, 200年前,曾国藩,当世,曾仕强。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性与天道”,孔子都传给曾子了,连子贡都不得闻。整部《论语》,都是与中下人等云,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普通弟子的教育。也是片段,不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的经典。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1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人物简介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宗圣”曾子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
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日山东嘉祥。
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
《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
《孔子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
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
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杀猪。
这是中国家教史上一个著名案例,从这个故事亦可看出:曾家不仅圈养猪,且吃肉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
《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个曾子母亲的故事:有个与曾子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不信,织自若。
有顷,又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仍织自若。
顷之,又有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逃之夭夭。
据此,曾母也是个纺线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
根据以上诸事,曾家男耕女织,仅得温饱。
《孔丛子?居卫》说曾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曾子比孔子小46岁。
孔子54岁那年,离开鲁国,西去卫国,开始了他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离开鲁国那年,曾子只有8岁。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当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
孔子弟子,传言3000人,姓名多已不可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77人,《孔子家语?弟子解》也记有77人。
司马迁《史记?伸尼弟子列传》说这77人乃“受业身通者”。
两书所记,相同者74人,不同者3人。
如此,姓名可考者便达80人。
其他文献典籍还记有17人。
这样,孔门弟子姓名可考者凡97人。
曾子是孔门高足。
记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也收录了若干条曾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窥见曾子之为人:曾子迟钝。
《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前505~前435)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
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
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
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
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
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贫生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参拜其门下。
他性情......[详细]秦惠文王嬴驷秦国国君 (前356~前31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车裂商鞅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
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详细]周贞定王姬介周朝帝王贞定王,名姬介。
周元王子。
元王死后继位。
在位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这说明晋国的新兴势力战胜了旧势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
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详细] 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81~前247)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人物春秋曾参

人物春秋曾参曾参(前505一前436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曾参被朝廷尊为“宗圣”。
曾参性情沉静,表面木讷、迟钝,但却谦虚好学,“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以孝著称于世。
他认为最大的孝顺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父母受到凌辱。
他不仅“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达到“义不离家一夕宿于外”(《战国策·燕策》)的程度。
西汉刘向《说苑·立节》记载:有一次“曾参耘瓜,误斩其根”,其父一怒之下用棍子把他打得昏倒在地。
曾参苏醒后,马上去问候父亲是否因怒打自己而受累伤身。
继而操琴唱歌,表示自己并未因挨打而伤害身体。
为照料父母生活,他拒绝齐国国君请他去做官的要求。
他主张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的追念祖先,认为父母在世时,应精心照料,人死后,不必厚葬和举行隆重的祭祀。
他的孝行,被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曾参道德高尚,诚实讲信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次其妻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要去,她哄孩子说“如果你不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子方罢。
曾妻回来后,曾子果然要杀猪,其妻大惊说:“我说的话不过是为了哄哄孩子,你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孩子学父母言行,我们哄骗孩子,是在教孩子学骗人,这怎么能行呢?”于是把猪杀了。
鲁国国君哀公听说曾子德行后,派使臣送给他一座城池以作食邑,曾参婉言谢绝。
使臣说:“这是国君主动愿意馈赠于你,你为何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而送给别人东西的人,往往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尽管国君送我东西又不显露骄色,但我收下东西后能不怕他吗?”(《说苑·立节》实际上曾参家中很贫穷,经常“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见肘”,但却“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弟子曾参生平简介
曾子是孔子的真传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主要思想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虽然曾子天分并不高,但是曾子很有毅力,一直苦心钻研着孔子的学说,尤其是后来孔子去世之后,曾子一人经历着艰难的生活,体会着孔子的学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为基础,以政治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曾子也深受影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曾子的思想主张还是有着不同之处。
首先是曾子不屈服于权贵势力的品德,虽然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是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恪守本心,不苟且屈从于权贵势力的君子,孟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单从这种以天下大势为己任,临危不改其志的豪放的思想,就可以得知孟子绝不是那种为了权势利益苟合于权贵的人。
对于曾子而言,没有什么会比“道义”、“大志”更加重要,在者面前,就连生命利益都可以不顾,那么区区的官位财富算的了什么呢?
曾子的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孟子通过人生的诸多阶段的追求,从个人的修养到政治上的需求,完成了一个严谨的政治体系,是后来的儒家学子一生的政治生活的体现。
其中孟子思想中和前人不同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
在治理国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必须时刻注意到人民的需
求。
而且孟子特别的强调了人的地位,认为人的存在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
曾子衣蔽衣以耕故事曾子不只是很重信义,而且还甘于平淡,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据说有一次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劳作,鲁国的国君知道曾子的生活如此贫困就让使者前去,送一座城邑给曾子,希望曾子能够借此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曾子推辞了,连着两次,使者就问曾子:“这是鲁国君白送给您的,您为什么不要呢?”
曾子就告诉使者说:“我听说拿了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送东西的人,送别人东西的人会有一种优越感,而现在鲁国君送我一座城池,都不对我显露出骄纵的神色,我怎么敢接受呢?”于是曾子最后都没有接受。
曾子的话并不是讽刺鲁国君,只是认为自己对于鲁国并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就这样接受鲁国君的馈赠呢,如果只是亲友之间的正常往来,曾子必定不会拒绝,但是这样突然的赠送城池这样的大馈赠,让曾子怎么能放心的收下呢,这个故事告诫了后来人应该要坚守自己的道义,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
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大师,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子不只是对于学问很有研究,自己的品性更是杰出,他尤其推崇言行一致,所以才会在妻子说出要杀猪之后就果断的把猪给杀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曾子安与贫困,能守清贫,在鲁国君要赠与他城邑的时候曾子断然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