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一
1.1圆的认识(一)(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1.1圆的认识(一)(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与定点O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 圆的基本特征:圆心、半径、直径。
3. 圆的画法:利用圆规画圆。
4.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画法。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圆规、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找出圆的基本特征:圆心、半径、直径。
4. 活动二:教师示范圆的画法,学生跟随操作,掌握圆的画法。
5. 活动三: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计算,加深理解。
6.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1. 圆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画法。
2.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记录下来,并描述其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圆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画法。
但在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掌握了圆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圆的概念、特征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3.掌握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2.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圆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圆规、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
2.圆形模型或者圆的图片展示。
3.题目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圆形模型或者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个图形看起来像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接下来,老师将圆形模型放在黑板上,然后出示圆形模型的标准定义,并解释阐述它各个特点的意义。
2.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演示将圆形分成多个不同的扇形,并注明每个扇形的数量以及扇形的大小来解释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引出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础概念,并解释它们的意义以及如何计算它们。
3. 练习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周长和面积来解决问题,例如:“如果你需要在你的后院放置一个圆形花园床,你需要多少土壤?”,“如果一条围绕操场的圆形跑道的直径为 100 米,求这条跑道的周长。
”。
•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计算问题,让他们能考虑如何运用它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课堂巩固•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确保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的答案。
七、作业•完成课堂练习的练习题目。
•在家自行测量家庭产业中有圆形的物体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等信息,并提交信息并撰写报告。
八、教学反思•整堂圆的认识教学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老师的授课生动有趣,让学生兴趣盎然。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圆形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地注重拓展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更好的掌握课程核心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圆的认识(一)|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的定义:学生能够描述圆的基本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 掌握圆的性质:学生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 学会画圆:学生能够使用工具正确地画出一个圆。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圆与实际联系起来。
- 提升动手能力:通过画圆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学习圆,培养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空间想象力。
- 激发探究兴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重点- 圆的定义与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并能够运用。
-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技能。
难点- 圆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 圆周率的含义与运用:学生需要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并学会如何使用它进行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 学具:圆规、直尺、练习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车轮等,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和用途。
2. 新授:介绍圆的定义、性质,并展示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画圆的实践活动,互相交流心得。
4. 巩固: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拓展:探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板书圆的认识(一)- 核心内容:圆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 辅助图表:圆的示意图、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圆形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学生在画圆和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存在一些困难。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如对称性和周长、面积的计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对称性,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等。
2.课件: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圆的对称性。
同时,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硬币的半径和直径,加深对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每组给出一种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出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并掌握圆的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圆的画法3. 圆的性质4.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圆的性质教学难点1. 圆的画法2. 圆的性质的推理和证明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设备2. 学具:圆规、直尺、量角器、练习本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特点和作用。
2. 新课:讲解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并掌握圆的性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画圆、量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等方式,巩固对圆的认识。
4. 应用:讲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圆的认识(一)2. 内容:圆的定义、基本特征、性质、画法、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2.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并说明其作用。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3. 学生对圆的认识是否深入,能否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此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教授圆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一圆(圆的认识教案

单元
1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举一些反例)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提问:
①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②钟面、车轮、圆形中国结和象棋面、圆桌面都是圆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③这些可以看见圆心的物体中,圆心有什么作用呢?能举例说明吗?
2、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出示“观察与思考二” 的示意图。
问:哪种方式更公平?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
准备
教学圆规、课件
第一次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学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思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圆的周长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的概念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应用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公式。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
3. 操练: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应用:讲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要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 再画几个填圆心的位置不同而半径相同的圆3. 通过画圆反思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同而半径相同的圆。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改变圆的位置,实际上是改变圆心的位置;变化圆的大小,实际上是变化圆的半径,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之后,能够灵活运用。
环节五:巩固练习(指向目标1、2、3) 一、细心填写: 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 )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2、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都( );所有的直径长度都( )。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
3、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厘米。
4、( )决定圆的大小;( )决定圆的位置。
5、在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 )厘米。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3.在学生展示汇报时,有困难的地方及时指导。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1.P3 1、2、3题完成在数学书上,第1题与同桌相互说一说2.判断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一)【教后反思】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一)》学习任务单(作业设计)直径(d )无数条 圆心(O )决定圆的位置半径(r )无数条 半径(r )决定圆的大小学习内容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圆,知道并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学生拥有用圆规画圆的作图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学生的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提升,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随堂记录学习过程环节一:问题情景导入2.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
一
第1课时
课题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准备
圆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
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
三、认一认,练一练
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
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
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教材练一练
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这样的圆能画几个?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通过正反例的练
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和半径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教
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