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学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一生物教案认识生物的自然选择

初一生物教案认识生物的自然选择

初一生物教案认识生物的自然选择初一生物教案认识生物的自然选择引言: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而这种多样性常常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机制来实现的。

本教案将介绍生物的自然选择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关键作用。

一、什么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在繁殖和生存方面具有更好的成功率,从而逐渐传递有利的特征给下一代的过程。

二、自然选择的原理1. 遗传变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基因的变异和基因的重组来实现。

2. 适应与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下,个体对于资源的获取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存在差异。

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3. 繁殖与继承:适应环境的个体通常能够繁殖更多的后代,并将其优良的遗传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4. 演化与物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不同的物种会逐渐发生演化,形成各自适应环境的特征。

三、自然选择的作用1. 促进适应性进化:自然选择能够使物种逐渐演化出适应特定环境的特征,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2. 保持种群多样性:自然选择可以维持种群内部的基因多样性,避免过度适应或灭绝。

3. 探索新生态位:自然选择使生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新的生态位。

四、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选择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鸟类的嘴型适应性不同种类的鸟类在进食方式上有所区别,嘴型也有明显的差异。

提供不同类型的鸟食,观察不同嘴型的鸟类选择进食的效果。

让学生发现嘴型与进食方式的适应性之间的联系。

案例二:毒素抗性的昆虫某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失去了杀虫效果。

通过给学生提供抗性昆虫与普通昆虫的供给,观察不同类型昆虫的生存能力。

让学生理解抗性基因的传递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五、思考问题1. 为什么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2. 自然选择是如何推动物种进化的?3. 你能找到身边的例子来说明自然选择的原理吗?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对于生物的自然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1.2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1.2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1.2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7.21.2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进化理论的核心。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了解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以《自然选择》为主题,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
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达尔文生平事迹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课堂导入:通过播放达尔文探险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达尔文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兴趣。
3.情境模拟:设置“生存大挑战”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生。
2.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共同探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3.成果分享: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达尔文探险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达尔文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自然选择学说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自然选择》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自然选择》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自然选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遗传与进化的第五节,主题为"自然选择"。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原理和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在适应环境中的演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然选择对物种适应环境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例子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如沙漠中的骆驼、雪地中的北极熊、森林中的树懒等。

同时,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不同?-这些特征是否与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有关?第二环节:概念讲解老师开始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1. 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会在物种中逐渐积累,不利特征则会逐渐减少的进化过程。

2. 自然选择的原理: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将有利特征传给后代。

第三环节:实例解析1. 鸟类的喙形状:老师通过展示不同鸟类的喙形状的图片,解释不同喙形状适应不同食物来源的原理。

-例如,长而尖的喙适合捕食昆虫的鸟类,扁平而宽的喙适合捕食坚果的鸟类。

-老师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如鹰嘴豆和蜜蜂的蜜嘴,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形状和功能。

2. 昆虫的颜色:老师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昆虫的图片,解释不同颜色对于逃避捕食者和隐藏的作用。

-例如,绿色的昆虫更容易在绿叶中隐藏,从而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自然选择教案高中生物

自然选择教案高中生物

自然选择教案高中生物目标: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掌握自然选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3. 能够运用自然选择的概念解释物种适应环境的现象。

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 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2. 理解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1. 讲义和PPT。

2. 实验材料(如图鉴、标本等)。

3. 视频资源(如纪录片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在生物界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步: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20分钟)通过讲义和PPT向学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并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如何影响物种的进化。

第三步:展示案例(20分钟)通过实验材料和视频资源展示一些典型的自然选择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

第四步:讨论与分析(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间的区别,以及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第五步: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然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延伸: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关于自然选择的案例,并进行分享和交流,加深对自然选择的理解。

评价与反馈:自然选择概念培习完毕后,教师可以布置自然选择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评价学生对自然选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自然选择的原理,提高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自然选择初中生物教案

自然选择初中生物教案

自然选择初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2. 理解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3. 掌握自然选择的实例和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定义和原理;2. 自然选择的实例;3. 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2. 掌握自然选择实例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些生物能在自然环境下生存,而有些生物却无法存活?引出自然选择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自然选择的定义和原理:种群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进而传递其有利的特征给下一代,形成适应环境的特征积累的过程。

2. 自然选择的要素:变异、适应性和遗传。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长颈鹿的进化:通过长期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来解析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2. 鹰的飞行:鹰的翼展和飞行能力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四、讨论互动(15分钟)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如鸟类的羽毛、鱼类的鱼鳞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选择题: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自然选择是通过人工选择形成的特征;B. 自然选择是种群中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的机制)2. 解答题:结合长颈鹿的例子,说明自然选择的过程和原理。

六、小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进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总结自然选择在不同动物群体中的具体应用;2.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一组动物或植物,设计一个自然选择的实验方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 生物优秀教案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  生物优秀教案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一、内容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三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二、选题意图自然选择学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本微课程力图通过视频、动画等,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预计时长6分四、设计思路1、介绍达尔文年轻时的经历以及1859年出版的巨著-----《物种起源》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2、介绍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1)、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2)、后代中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的是有利变异,有的是不利变异。

(3)、生物为了生存要进行斗争,斗争有的来自于环境,有的来自于其他生物。

(4)、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设计思路:通过分析归纳归纳自然选择的内容。

3、观看长颈鹿的进化动画并解释(1)、为什么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有的长,有的短?(2)、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环境起了什么作用?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观看,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能力。

4、小结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结果。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设计思路:通过归纳深入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各项内容间的联系。

五、反思1.本着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的原则,充分利用微视频、课件、网络等对知识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唤起他们对新内容的思考,及时培养学生超前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2.本节选自生物学的重点内容,较为抽象、微观,集体学习不便于快速理解。

为突破难点,使知识更直观、形象和趣味化,选择了动画、逼真的图片、视频和巧妙的探究实验设计,学生可边看视频边自主实施小实验,有较好的互动性。

自然选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自然选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自然选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解释了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和机制。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1. 引入:向学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背景。

可以通过讲述达尔文的研究和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选择的现象。

2. 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观察。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自然选择的实验,比如以不同颜色的豆子为对象,放在不同颜色的地面上,观察哪种颜色的豆子较容易好似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野外环境,比如树叶的颜色、鸟类的喙型等,让他们发现环境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

3. 理论学习:介绍自然选择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适应性、遗传变异、生存竞争等。

可以通过投影仪或板书等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物种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变异情况,加深理解。

4. 群体演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和一种虚拟物种。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自然选择的原理,模拟物种的进化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变异和竞争来适应环境和生存下去。

最后,组织学生分享和比较各组的结果,让学生发现自然选择对物种的影响。

5. 总结和应用: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自然选择的原理和机制,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思考水稻的品种改良、细菌对抗抗生素的适应等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然选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融入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通过介绍雀类的进化过程,让学生了解鸟嘴的适应性和演化,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我还将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练习题和实践机会。

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生物学专业的书籍、科普文章和学术研究,让他们深入了解自然选择的理论和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4《自然选择》 粤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4《自然选择》 粤教版
3、这种进化现象是由于海岛的强风环境引起的吗?引导学生做模拟实验。
(1)工具与材料:回形针、纸片、电吹风
(2)制作模型
①用纸片折叠成各种翅膀,别上回形针,模拟制作普通翅昆虫。
②用纸片折叠成各种昆虫身体,别上回形针,模拟制作无翅昆虫。
(3)实验操作
①将课本堆叠起来,模拟“小岛”
②将这些“昆虫”随机放在“小岛”上
学生猜测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活动1:强风与翅膀
1、介绍马德拉岛基本情况:
马德拉岛是葡萄牙著名的旅游胜地、大西洋中美丽的海岛,常年刮着强风。岛上既不见任何山泉、溪水,地底下也没有暗河潜流,可是岛上逢夜降雨,每天不误,处处可闻流水潺潺。
2、岛上的昆虫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科学家发现岛上有550多种昆虫,其中有200多种昆虫的翅膀几乎完全退化,不能飞行;而其他昆虫的翅膀却特别发达,与其他方大多是普通翅的昆虫不一样。
2、分析下面的资料,判断随着环境的改变,哪一类桦尺蛾更容易生存下来。
在1850年之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白桦树上的桦尺娥大多是浅色的。在1850年左右,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树干上的苦藓消失了,树干的颜色变成了黑色。
教师点拨:
①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的桦尺蛾体表是以花斑型的为主。这是因为黑色型的桦尺蛾易被捕食者发现,而浅色的花斑型个体不易被发现。
C、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D、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生物能否生存下来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②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③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生物学家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小男孩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小男孩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小男孩充满疑惑地问。

妈妈说:“是上帝!”小男孩又问:“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小男孩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同学们能猜出这个生物学家是谁吗?二、讲授新课1、达尔文简介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

1825~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1831年在剑桥大学学神学。

1831年12月27日,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航行。

2、展示: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贝格尔号”首先沿着南美洲海岸线航行,在巴西和阿根廷,达尔文看到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动物。

在南美洲西海岸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

例如:26种陆栖鸟类中有25种是特有的,海生鱼类有15种是新种,25种甲壳虫中只有2~3种在其他地区有分布,185种绿色开花植物中有100种是新种。

达尔文还发现,群岛上的鬣蜥和南美洲大陆上的鬣晰在形态特征上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组图片(展示幻灯片鬣蜥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两种鬣蜥长得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主要是颜色和爪的大小不同。

生活在南美洲大陆上的鬣蜥体色为绿色,爪比较小;而生活在群岛上的鬣蜥爪比较大。

)达尔文还注意到,群岛上栖息着13种地雀,(展示地雀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觉得这13种地雀的喙形是否一样呢?(学生齐回答:不一样)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13种地雀来源于共同的祖先,但为什么它们的喙形会不一样?(学生回答:地雀是通过喙来啄食的,它们的喙形不同可能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不同。

)对,也就是说,每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都是和它所吃的食物相适应的。

除此之外,达尔文还发现不同岛屿上龟壳的形态不同.。

有的呈圆拱形,有的呈马鞍形。

(展示龟图片)3、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先相同的生物,其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食物也不同。

)达尔文进一步观察发现:存在差异的后代之间食物来源和生活环境不同。

于是达尔文意识到群岛上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

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同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同,生物的变化显示出大自然的选择作用。

4、那么达尔文是怎样来论证这一过程的?达尔文在结束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后,他继续思索着环球航行和考察的见闻,并试图弄明白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是怎样形成各种适应性变化的。

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

(展示幻灯片金鱼、宠物狗等图片)像金鱼、宠物狗、不同品种的鸡、菊花、毛质优良的绵羊等。

那么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人工选择就是人们对动植物的培育总是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品种)好,这位同学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叫做人工选择(出示人工选择概念的幻灯片)(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那么达尔文从人工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对,(展示幻灯片)也就是说人工选择能培育出不同的动植物品种,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应同样能够促进生物进化。

5、大自然是怎样对生物的变化进行选择的呢?达尔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受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为生存而斗争的观点的启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那么,什么叫做自然选择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学生回答:自然选择就是,自然环境对生存在里面的生物进行了选择,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就被淘汰掉。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但还不全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概念:(出示幻灯片)(全班齐读)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就是自然选择。

在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出示长颈鹿幻灯片)通过观察图片你能否说出长颈鹿的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长?(学生回答:因为长颈的个体容易吃到树上的树叶,获得充足的能量而存活,短颈的个体吃不到树叶而被饿死。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对于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按照自然选择学说是这样解释的:(解说:古代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颈的长短可遗传。

长颈者可以吃到树叶,短颈者吃不到树叶。

短颈者因为吃不到树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所以长颈鹿的颈才会这么长。

也就是说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环境等。

在竞争生存空间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某些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性状。

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

)那么现在我们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出示幻灯片: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那现在我们来观察几组图片,看看你是否能辨认出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哪个内容。

(展示幻灯片)(全班一起回答)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下活动:模拟自然选择(展示幻灯片)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曾有4种“豆豆鸟”,它们长相近似,但喙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先前生存的3 各豆豆鸟喙形分别像晾衣夹子、镊子、解剖针。

后来又出现了像汤匙一样的喙形。

今天我们就让同学们来扮演这4种豆豆鸟。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活动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好,那么现在有哪些同学愿意来参与这个活动呢?从这个活动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哪种喙形的豆豆鸟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个活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请你填空。

(学生回答: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要受到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说,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选择是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展示幻灯片桦尺蛾图片)这分别是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和1950年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种群特点。

这两张图片中显示了桦尺蛾的种群特点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左边图片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了一只黑色蛾,仔细看还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似的浅色蛾。

而右边图片能明显看到的是一只白色蛾,仔细地看同样能发现有很多跟树皮颜色相近的深色蛾。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入微,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改变,这里的桦尺蛾的种群特点会发生改变呢?(学生回答:因为桦尺蛾所栖息的树皮颜色发生了变化,树皮由原来的浅色变成了黑褐色。

)回答得很好。

18世纪的曼彻斯特地区山青水秀、绿树成阴。

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

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绝大多数桦尺蛾的颜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这些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类型。

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城市。

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

而浅色桦尺蛾却成了少数。

从桦尺蛾的例子可以看到,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有浅,只有当体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时,才具有保护色的意义,不易被天敌发现。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由此可见,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学生回答: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展示幻灯片)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见上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学生回答:因为有翅膀的昆虫容易被大风吹走。

)对,由于有翅膀飞行,但翅膀不够强大的个体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

而残翅或无翅的昆虫不能飞翔,不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大,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这个海岛上的无翅昆虫就会变得特别多。

三、小结1、自然选择的概念2、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3、自然选择的特点四、作业课本P19~20 4、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