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夜视技术漫谈-夜视仪和战争

合集下载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自然界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红外线却是透明的。

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红外线的“大气窗口”。

我们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恶劣环境,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在安全防范的夜间监视和森林防火监控系统中。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我们称为红外热成像仪。

随着光电信息、微电子、网络通信、数字视频、多媒体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安防监控技术已由传统的模拟走向高度集成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随着军用的需求的增加,现代高新技术几乎在军队系统中都有应用或即将应用。

现代传感技术中发展迅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军内系统中也开始得到了应用。

红外热成像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捕捉红外热辐射目标 第4代“响尾蛇”出世 代 响尾蛇”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ຫໍສະໝຸດ “响尾蛇”导弹是西方国家空、海军用于近程格斗的一种 导弹,是根据响尾蛇捕捉目标的本领研制出来的。自然界 中的响尾蛇视力几乎为零,但它鼻子上的颊窝器官却具有 热定位功能,能感知出0.001摄氏度的温差,且反应时间不 超过0.1秒。即使夜间的爬虫、小兽等处于睡眠状态,响尾 蛇也可根据这些动物身体所发出的热能,迅速地感知它们 的位置并敏捷地前往捕食。科学家就是根据响尾蛇的奇特 功能,研制出了这种空空导弹。 为了争夺空战中的优势,美国从1949年开始研制响尾蛇” 导弹。如今,“响尾蛇”导弹经过不断改进,已成为世界 上产量最多的空空导弹,目前已累计生产20多万枚。同时 该导弹装备机型也最多,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伊 拉克战争等都曾使用过。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机载红外诱饵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烟火炬型红外诱饵弹 ;稠化油料型红外诱饵弹;红外箔条复合弹及热气球等。其中, 烟火炬型红外诱饵弹应用较广。该弹主装药是一个具有高辐射强 度的红外烟火炬。红外烟火剂一般由可燃物、氧化剂、辐射物质 、调速剂、粘合剂等组成。这种弹性能稳定、结构简单、燃烧时 间长、频谱范围较宽,能够适应各种导引头的要求。此次试验就 是研究这种类型的红外诱饵弹光谱辐射特性。采用小型试样进行 地面静态燃烧试验。 喷气式飞机的红外辐射由三部分组成:来自喷气发动机热金 属部件的辐射;来自高温燃气尾焰的辐射;来自飞机空气动力加 热的辐射。对于低超音速飞机来说,最重要的辐射是来自发动机 热金属部件的辐射。 红外诱饵弹要能够逼真地模拟喷气式飞机的红外辐射,必须 满足以下辐射性能的要求:(1)红外诱饵弹的辐射要与载机的红外 辐射相似,并且辐射强度要大于载机数倍。(2)要求有较快的引燃 速度(如0.5秒),以确保红外诱饵弹能及时在导弹导引头视场内出 现。(3)要求有一定的燃烧持续时间(如4秒左右),以确保载机能够 脱离敌导弹导引头视场。

夜视仪详解

夜视仪详解

1)主动红外夜视仪红外夜视仪是用目标(物件、人员)发出的或反射回来的红外线进行观察的夜视仪器。

现代坦克装配有驾驶员红外夜视仪、车长红外夜视仪、炮长红外夜视仪和炮长红外夜间瞄准镜。

主动红外夜视仪靠自带红外光源(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利用被目标反射回来的红外线转换成可见图像,由红外探照灯、观察镜、电源三部分组成的。

由于自然界物体的温度较低,辐射出的红外线能量很小,不能满足仪器的成像要求,所以需要红外探照灯或带有红外滤光玻璃的白炽探照灯来发射人眼行不见的红外辐射。

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接通电源后,红外探照灯发射出红外线,照射前方目标,由主动红外夜视仪中的观察镜的物镜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在红外交像管的光电阴极面上形成目标的红外光学图像,通过变像管将不可见的红外目标像换成人眼可见的目标图像,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于是人眼就可通过观察镜的目镜观察到目标的图像。

目前,坦克驾驶员红外夜视仪的视距(目标是坦克)为60~100米,车长红外夜视仪的视距(目标是坦克)为800~1000米,炮长红外夜间瞄准镜的视距为1200米,有的可达1500米。

主动红外夜视仪因为有红外探照灯照明场景,光束照射到目标上将使景物间形成了较显著的明暗反差,所以图像消晰,利于观察但是容易自我暴露(红外探照灯向外发射红外线、容易被红外探测器发现)而招来火力攻击,而且观察的范围只限于被照明的景物,视距也受到探照灯的尺寸和功率的限制,红外探照灯易被打坏,因而逐步为各种被动式的夜视仪器所代替。

(2)微光夜视仪夜间的月光、星光、银河系的亮光和大气辉光等,通称为“微光”。

利用夜空的微光并加以放大,使人眼能看得见目标图像的一种仪器称为微光夜视仪。

微光夜视仪的总体结构与主动式红外线夜视仪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省去了红外线光源——红外探照灯,所以它是一种被动式夜视仪器。

微光夜视仪的关键部件是像增强器,它把微弱夜天光(其照度低于0.1勒克斯)照明下人眼分辨不清的景物图像转换成人眼可看清的可见光景物图像。

战争中的夜视与红外技术应用

战争中的夜视与红外技术应用

战争中的夜视与红外技术应用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现象,而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

在现代战争中,夜视与红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夜视技术和红外技术两个方面,探讨其在战争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夜视技术的应用夜视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电子器件将弱光增强的技术。

在夜晚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夜视技术可以通过有效地获取周围的微弱光线,使人眼看到更清晰的图像。

在战争中,夜视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为敌情侦查、夜间巡逻、特种任务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夜视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战场的情报收集能力。

士兵配备夜视仪后,能够在夜间获取敌军的情报,提前了解对方的动态。

夜视仪可以将微弱的光线转变成清晰的图像,使士兵能够更容易观察到敌方的行动,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在夜间阵地防守和突袭等作战行动中尤为重要。

其次,夜视技术还可以增强士兵的作战意识和反应能力。

在黑暗环境下,士兵的视野受限,容易受到敌方的偷袭。

而夜视仪的使用,则使得士兵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环境,提前掌握敌人的存在。

这样一来,士兵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目标射击,还能更加灵敏地做出反应,保护自己和战友的安全。

再次,在夜间追踪和搜捕敌人时,夜视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

夜视仪的应用可以帮助士兵发现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追踪其行动轨迹,更好地展开搜捕行动。

这对于打击敌方游击队、切断敌人后方补给线等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红外技术的应用红外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进行侦测和观测的技术。

在战争中,红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实现对敌方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

首先,红外技术可以进行隐蔽目标探测。

在夜间或者有烟雾、浓雾等条件下,常规的观察手段往往不起作用。

而红外技术则可以通过探测物体的红外辐射,精准地寻找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

这种能力在山地战和丛林作战中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发现并消灭隐藏在地形、植被中的敌人。

其次,红外技术可以进行目标识别和跟踪。

红外技术的军事应用

红外技术的军事应用

美军双色和多色传感器技术的进展极快,目前已从Si、HgCdTe或QWIP焦平面阵列分离器件的组合过渡到了单片式阵列,其中GaAlAs QWIP焦平面阵列的双色、三色、四色等多色传感器发展尤为突出。

除了雷声、洛克威尔科学中心等机构已研制出的640×512像素的双色阵列和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夜视和电子传感器管理局已在准备评估3mm~5mm波段和8mm~14mm波段的1024×1024元双色传感器阵列外,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正投资一个耗资1100万美元的三年研发计划,计划开发HgCdTe中波双色凝视红外焦平面阵列,复盖波段为4.5mm~5.0mm和4.0mm~4.5mm;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也已出资1600万美元,让QWIP技术公司为其发展同时可在可见光、二个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工作的四色焦平面阵列。

2、反巡航导弹舰载防御技术—红外搜索、跟踪和拦截系统[3,4,5,6](1)海军面临的严重威胁巡航导弹是一种主要以巡航姿态飞行的精确制导打击武器。

它问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战场上的主要精确打击武器,在近年几次局部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飞鱼式(EXOCCT)掠海面飞行导弹和美军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都就是其中的代表。

反舰掠海面飞行的巡航导弹是迄今为止水面舰船最为严重的威胁,1987年5月17日,二枚飞鱼式导弹击中和击伤了美国战舰斯特克号驱逐舰,由于其没有有效的防犯掠海面飞行巡航导弹攻击的能力,导致37名士兵丧生;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级军旗式战机发射的二枚这种巡航导弹也使英军战舰遭受严重损失—英皇家海军军舰谢菲尔德号被击沉。

目前,世界上拥有这种掠海面飞行反舰巡航导弹的国家已多达35个以上,很快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将增加到60多个,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快速扩大。

毫无疑问,海军水面舰船生存面临着从小型巡逻艇到大型护卫舰、潜艇、直升机、海上巡逻机和战斗轰炸机发射的这种巡航导弹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光电设备战场环境的现实案例

光电设备战场环境的现实案例

光电设备战场环境的现实案例
光电设备在战场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现实案例:
1. 夜视仪:夜视仪是一种利用光电转换技术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显示器将图像呈现出来的设备。

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夜视仪可以帮助士兵更好地观察和识别目标,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生存率。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夜视仪,使其在夜间能够更好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2. 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测量距离的设备。

在战场环境中,激光测距仪可以帮助士兵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目标距离,从而更好地调整武器和弹药,提高命中率和杀伤力。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使用激光测距仪对敌方狙击手进行了精确打击。

3. 红外热像仪:红外热像仪是一种利用红外技术探测物体表面温度的设备。

在战场环境中,红外热像仪可以帮助士兵在烟、雾、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发现和识别目标,从而提高作战效率和生存率。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红外热像仪发现了隐藏在建筑和掩体后面的敌军。

以上案例表明,光电设备在战场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光电设备,为作战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和安全的保障。

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随着战争的发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夜视成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夜视成像技术可以让战斗人员在夜间进行作战,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和生存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夜视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本文将就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夜视成像技术从诞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夜视仪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灯光等辅助夜视。

这种技术的缺点是成本高,像素低,视野狭窄。

第二代夜视仪采用了夜视管,可以将夜晚的光线通过放大管来提高成像效果。

第三代夜视仪采用了微光增益技术,使得成像效果更加清晰,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代夜视仪则采用了数字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软件来优化图像。

这种技术不仅成像更清晰,而且还可以减少夜视设备的尺寸重量和功耗等问题。

此外,随着夜视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地图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也被应用于夜视成像中,使得夜视成像技术更加智能化。

二、夜视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夜视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军事领域。

因为作战需要经常在夜间进行,一个好的夜视成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作战的效率和生存率。

军队也在不断地更新夜视成像技术,以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

此外,夜视成像技术还应用于消防救援,公安警察,安全监控等领域。

三、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夜视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未来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夜视成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无线通信可以解决夜视成像设备传输数据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夜视装置更加便携,而且还可以实现夜视图像的实时传输,方便其他人员了解情况。

2. 软件化技术的应用软件化技术可以使夜视设备更加智能化。

未来夜视成像技术还将继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 多模式集成的平台化技术多模式集成的平台化技术可以集成多种夜视成像技术,使得夜视成像设备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红外夜视仪详解

红外夜视仪详解

以像增强器为核心器件的夜间外瞄准具,其工作时不用红外探照灯照明目标,而利用微弱光照下目标所反射光线通过像增强器在荧光屏上增强为人眼可感受的可见图像来观察和瞄准目标。

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

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后者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

作用1夜视仪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

红外夜视仪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

尽管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红外线,但受到红外元器件的限制,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很缓慢。

直到1940年德国研制出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后,才使红外遥感仪器的诞生成为可能。

此后德国首先研制出主动式等几种红外探测仪器,在一次与英军坦克纵队的遭遇战中,装备了红外观瞄装置的德军豹式坦克在一举击毁两辆英军萤火虫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此战役中德军使用的是主动式红外夜视装置,因此作战时还有一部猫头鹰红外探照灯车在远方用红外线为豹式坦克照明。

作用2夜视仪几乎同时,美国也在研制红外夜视仪,虽然试验成功的时间比德国晚,但却抢先将其投入实战应用。

1945年夏,美军登陆进攻,隐藏在岩洞坑道里的日军利用复杂的地形,夜晚出来偷袭美军。

于是美军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红外夜仪紧急运往,把安有红外夜视仪的枪炮架在岩洞附近,当日军趁黑夜刚爬出洞口,立即被一阵准确的枪炮击倒。

洞内的日军不明其因,继续往外冲,又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红外夜视仪初上战场,就为肃清冲绳岛上顽抗的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具有清晰、制作简单等特点,但它的致命弱点是红外探照灯的会被敌人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

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出被动式的热像仪,它不发射红外光,不易被敌发现,并具有透过雾、雨等进行观察的能力。

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

4月13日半夜,英军攻击承军据守的最大据点斯坦利港。

3000名英军布设的,突然出现在阿军防线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夜视技术漫谈----夜视仪和战争
古今中外的战场上,人们十分重视利用夜幕掩护,夺取白天难以取得的战果。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曾发出"太阳是我们的,月亮是中国人的"叹息。

然而,纵观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美军却几乎全是从夜间发起的。

正如海湾战争中的美军空战主要指挥官、空军少将格罗松说:"永远不要忘记,海湾战争的开始、作战和获胜都是在夜间。

"美军从怯于夜战到敢于夜战,要归功于夜视技术。

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

在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统统称为夜天光。

因为它们和太阳光比起来十分微弱,所以又叫作夜微光。

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灵敏度不高,在微光条件下不能充分"曝光"。

这是造成人们在夜暗环境中不能正常观察的一个原因。

夜暗环境中,除了有微光存在外,还有大量的红外光。

世界上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发射红外线,所以无论白天黑夜,空间都充满了红外线。

但红外线不论强弱,人们都不能看到。

夜视器材就是利用微光和红外线这两个条件,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微光或红外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

这种光-电-光的两次转换乃是一切夜视器材实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1934年,荷兰的霍尔斯特(G·Holst)等人制成第一只近贴式红外变像管,树立起了人类冲破夜暗的第一块里程碑。

随着夜视技术的不断进展,品种不断增多,目前主要有:
一、主动式红外夜视仪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目前发展较为成熟,造价低廉,而且由于自身携带红外光源,所以受环境照明条件的影响较小,观察效果比较好。

观察实用距离一般300米左右,主要用于近距离侦察与搜索、短射程武器的夜间瞄准和各种车辆的夜间驾驶。

缺点主要是容易暴露。

因为红外探照灯发射的红外光束虽不能被肉眼察觉,但能被对方用仪器探测到。

二、微光夜视仪
微光夜视仪和主动红外夜视仪相比,微光夜视仪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由于工作方式是被动的,使用起来安全可靠,不易暴露。

其作用距离同环境照明条件及天气有关,在星光条件下,可以观察到800米距离上的人员和1.5千米距离上的车辆。

但它作用距离与观察效果受到气象影响很大,雨、雾天均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一点光线都没有则完全失效。

三、微光夜视电视显示
微光电视微光夜视仪是摄像后直接显示的所谓直视式夜视仪。

它只能供单人观察,而且观察者必须和仪器一起亲临现场,甚至还要对目标直接进行观察。

而军事上有很多场合则要求能间接进行观察以及远距离传输图像,因而发展了微光电视。

微光电视的图像清晰,视距远。

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其摄像机的作用距离可超过10千米。

微光电视还适用定向及定点观察,在对敌固定目标的监视以及对我方重要目标的警戒和安全保卫工作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由于其体积大、笨重,耗电多,操作、维修复杂,而且对自然环境照明条件及天气条件的依赖性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热成像仪
以上3种夜视器材都是利用目标反射的光线成像的,而热成像仪则靠接收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线成像,所显示的图像反映了目标表面各个部位发射红外线的强弱,发射红外线的强弱又取决于该部位的温度高低,故所显示的图像实质上反映了目标表面各个部分的温差,因而叫热成像仪。

由于热成像仪工作方式是完全被动的,不易被对方发现和干扰,同时由于热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能力强,使热成像仪无论白天黑夜都有透过雾、雨、雪进行观察的能力,尤其适合夜间观察。

热成像仪的优点还在于它可以探测到用其他手段所无法区别的目标。

例如,它可以发现军事人员车辆活动过后又撤离的地区,还可揭露各种军事伪装,"透过"伪装网看清目标。

其作用距离比较远。

用于手持观察和瞄准射击时,其作用距离为2~3千米;用于舰艇上进行水面观察时,作用距离可达10千米。

红外夜视仪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

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后者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

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

红外线夜视仪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

尽管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红外线,但受到红外元
器件的限制,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很缓慢。

直到1940年德国研制出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后,才使红外遥感仪器的诞生成为可能。

此后德国首先研制出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等几种红外探测仪器,但它们都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使用。

几乎同时,美国也在研制红外夜视仪,虽然试验成功的时间比德国晚,但却抢先将其投入实战应用。

1945年夏,美军登陆进攻冲绳岛,隐藏在岩洞坑道里的日军利用复杂的地形,夜晚出来偷袭美军。

于是美军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红外夜视仪紧急运往冲绳,把安有红外夜视仪的枪炮架在岩洞附近,当日军趁黑夜刚爬出洞口,立即被一阵准确的枪炮击倒。

洞内的日军不明其因,继续往外冲,又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红外夜视仪初上战场,就为肃清冲绳岛上顽抗的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具有成像清晰、制作简单等特点,但它的致命弱点是红外探照灯的红外光会被敌人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

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出被动式的热像仪,它不发射红外光,不易被敌发现,并具有透过雾、雨等进行观察的能力。

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4月13日半夜,英军攻击阿军据守的最大据点斯坦利港。

3000名英军布设的雷区,突然出现在阿军防线前。

英国的所有枪支、火炮都配备了红外夜视仪,能够在黑夜中清楚地发现阿军目标。

而阿军却缺少夜视仪,不能发现英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在英军火力准确的打击下,阿军支持不住,英军趁机发起冲锋。

到黎明时,英军已占领了阿军防线上的几个主要制高点,阿军完全处于英军的火力控制下。

6月14日晚9时,14 000名阿军不得不向英军投降。

英军领先红外夜视器材赢得了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1991年海湾战争中,在风沙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由于美军装备了先进的红外夜视器材,能够先于伊拉克军的坦克而发现对方,并开炮射击。

而伊军只是从美军坦克开炮时的炮口火光上才得知大敌在前。

由此可以看出红外夜视器材在现代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侧面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夜视仪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直还是比较领先的。

世界知名红外夜视仪品牌有Dallmeyr,Orpha,Bushnell,NUKA,FETETE OPTICS,IGEN,Pulsar,RNO,Armasight,Remiwa等等,其中Orpha,Bushnell,NUKA,IGEN,RNO,Armasight 是美国知名的光电夜视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