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研究
健康中国视野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促进研究

健康中国视野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促进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健康状况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趋势,包括肥胖率、近视率、慢性病发病率等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促进措施,对于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以大学生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旨在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促进措施,为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因素,探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探讨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可行的策略推广与实施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事业的进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
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并提出促进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掌握其健康问题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因素,可以找出导致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价值研究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价值研究一、高职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由于学习和生活压力较大,很多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下降;二是体育锻炼方式单一,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选择传统的方式,如跑步、篮球等,缺乏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方式,导致身体各项素质的平衡发展不足;三是缺乏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坚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导致效果不佳。
高职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1. 促进学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和运转,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供血,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和记忆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 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调节体重,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高职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己的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3. 促进交往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交活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结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增加社交活动的机会,促进交往与沟通。
4. 提高自信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不断的挑战和突破,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从容。
5. 塑造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高职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1. 加强体育宣传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 丰富体育锻炼方式学校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瑜伽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增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和吸引力。
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表 1 青少年体育健康测试评分标准
等级
单项得分
优秀
90-100
良好
75-87
及格
60-72
不及格
10-50
台阶试验 60-78 49-59 42-48 36-41
肺活量体重指数 64-70 54-73 43-53 35-42
50 米跑 / 秒 7.2-7.8 7.9-8.5 8.6-9.0 9.1-10.0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紧密结合体育实践特点来优化教学 手段,使青少年加深对体育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从目前体 育健康教育效率差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 动的积极性不高,还要通过加大健康教育宣传,使青少年养成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其身体素质发展意识。另外,在青 少年健康教育资源方面,现阶段我国城乡健康教育资源还存在 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讲,在体育设 施建设和教育模式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健康 中国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还要发布相关政策,对教育资源进 行有效调整,通过发展教师队伍,推动健康教育的发展,以便 确保青少年身体健康。 三、促进青少年健康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研究与交流
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南省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李乐虎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 发展,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确保全面健身战略的落 实。本文主要围绕青少年健康教育重要意义、健康教育现状及 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创新的健康教育开展途径。青 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将青少年健 康素养培养放在首要地位,以便保证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 现,从健康中国战略落实的角度出发,制定恰当的培养途径。
800 米 / 分 . 秒 3.24-3.38 3.42-3.58 4.03-4.23 4.30-5.00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浅析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普遍存在问题,超重、肥胖、近视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这一现状,有必要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来改善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本文将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论证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阐明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结合健康中国相关政策及措施的支持,以期为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其身体素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着普遍的体重超标、缺乏运动锻炼、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问题。
肥胖、近视、心脏病等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成为大学生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
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繁重的往往缺乏适当的运动锻炼,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混乱,容易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长期的焦虑、疲劳易使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了解大学生体质现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改善体质健康是当务之急。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摘要: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校基础性实践课程,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体育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助推器,是开展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健康中国背景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旨在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建设的背景下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它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工作方式、健康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满足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好的融入到未来社会.核心素养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要依拖于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主要涉及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发生时参与的媒介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教授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形成情况。
笔者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运动技能与习惯、体育意志品质与道德。
也就是说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合作、调查和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体育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塑造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等体育精神和体育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适宜学生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卫生保健常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了解自身机体生理特点和保健知识,从而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和体质健康现状,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日常保健方法,从而达到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机构,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平台,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服务,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其终身健康素养。
为了建设一个全面、科学、系统、有效的高校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
一、完善高校健康教育的法规制度:高校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规范的法律法规支撑。
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规定以及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考核》等法律法规,对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为高校构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建立高校健康教育领导机制: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领导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康教育领导机制,加强高校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高校可设立健康教育研究部门或设立健康教育委员会等机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指导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制定和更新高校健康教育计划,推广先进的健康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三、建设高校健康教育服务设施:高校健康教育服务设施建设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条件。
大学医院、学生保健医疗中心、健康教育中心、健身房、活动场所等设施的建设是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必要途径。
学校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完善体育闲暇活动设施,为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体育健身服务、以及心理健康诊断等服务,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健康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在学生公共课中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或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身体、心理、社交、情感等多方面的健康素养的培养。
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思考健康问题,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身体健康。
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高校健康教育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大学生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研究成果总结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整体较高, 但存在地区、性别、专业等方面
的差异。
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健康 行为形成率有待提高。
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经 历、社会环境等,其中学校教育
对健康素养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策建议及实施路径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 健康素养纳入课程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和覆盖 面。
健康素养概念解析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和处理 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 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 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 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个方 面。
大学生健康素养特点
01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他们在获 取和理解健康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03
02
学校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形成更加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 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
04
未来将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 养和关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谢谢聆听
1 2
开展健康素养宣传周活动
利用宣传周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健康素养宣传 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水平。
实施健康素养干预项目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健康 素养干预项目,如控烟、限酒、合理膳食等。
3
建立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估机制
定期对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03
健康技能掌握情况
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健康技能,如急救技能、心理调 适能力等,需要在教育中加强培养。
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育体”责任思考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从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科研专门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作为服务于国民体质的生力军,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育体”责任。
但目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思想信念、专业认知、能力素质、责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责任的履行。
加强专业认知,积累“育体”资本,发挥“育体”先锋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对实现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专业大学生;育体;责任Reflections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Responsibility of Sports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HUANG Yiwei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strategy and the "Outline of the 'Healthy China 2030'Plan",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as an important reserve force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engaged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orts activities,consulting and guidance,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nd serving as a new force for the national fitness,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given by the times.However,the lack of ideological beliefs,professional cognition,ability and quality,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hinders the fulfillment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Enhancing professional cognition,accumulat-ing the capital of "physical education",giving play to the pio-neering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temporary sports majors.Key words Healthy China;sports majors;physical education;re-sponsibility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于2016年10月正式印发,对健康中国建设作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了“健康”的概念,提升了大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研究作者:李艳艳张利萍孙江洁李微霞何成森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对“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呈现出明显时代特征。
主观认知不足、行为管理能力不够强、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和非系统性是重要影响因素。
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健康能力,构建健康生态环境,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学生;健康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53-03健康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任务。
青年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未完全步入社会的人,是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将对整个社会的健康情况产生重大影响,对“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特征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水平整体较高,但由于亚健康状态和学习压力大等问题[1],使其自身健康日益受到威胁。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普遍不高[2-4],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偏低,维度水平不均衡。
沈莉认为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8%[5]。
李春艳研究表明,本科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仅为1.36%,低于我国居民的平均健康素养水平[6]。
刘欢等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仅有10.6%的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状况总体水平较低[7]。
当然,也有学者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比较乐观,如徐日泉、欧阳江研究显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66.2%、67.5%。
[10-11]数据及结论的差异性可能与调研的地域、时间以及量表使用有关。
二是健康理念认知水平较高,个体行为素养不足。
罗新茂、王晓卫调研数据表明,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比社会人群高[8]。
郭静[9]、陈玮[10]、刘华青[11]研究表明,大学生具备了一些健康知识和理念。
刘欢等人调研数据显示,健康知识和理念知晓率(25.7%)较高,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严重不足。
可见,青年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健康知识和理念,但不能够充分地内化为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缺乏生活规律和良好习惯,生活方式与行为不够健康科学。
三是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获取知识途径偏于单一。
一些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比非医学生高。
表现为:医学生的认知素养、技能素养高于行为素养,非医学生的三个维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受学校专业教育影响较大,非医学生受母亲文化程度影响较大[12]。
原因是医学类专业知识与健康相关度较高,学生对生理、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比非医学生高。
城市学生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学生,汉族学生相对高于某些少数民族学生,这可能与环境、文化、生活习惯有关。
同时,数据显示,学校层次越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这可能与学校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引导、管理及方式有关,也与校风、教风、学风等有关。
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与健康素养也存在一定关系。
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书本杂志仍是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这说明大学生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较为单一,学校健康素养教育存在不足。
二、大学生健康素养主要影响因素分析ABC理论是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理论。
其中,A(activating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信念,C(consequences)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情绪或不良行为(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所引起的。
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
在事件、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要素中,认知起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是个人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个体行动。
同时,个体行为的实施,又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自动化思考是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个体行动的发起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模式发起。
由于受家庭观念、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响,以及个人性格、气质、喜好等内在因素影响,大学生对健康知识有许多错误的认识、不理性的思考、零散或错置的认知。
基于长期而重复性的诱发事件刺激和高频率认知的强化作用,个体受“自动化思考”机制影响,形成了个体无意识状态下的习惯性行为。
第一,主观认知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关键。
网络、自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
当代青年大学生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对健康知识及其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保持、增进健康的基本条件。
然而受家庭教育、校园氛围、专业局限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存在肤浅性、非系统性,不良倾向性习惯的积累使身、心的“亚健康”状态容易被忽视。
预防保健意识薄弱、滞后。
第二,个体行为管理能力不强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
相关数据显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取决于遗传因素,而60%则取决于个体行为和生活习惯。
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上网时间过长、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健康、运动时间不够等不良习惯。
在疏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情况下,为自己埋下大的健康隐患。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科学获取、选择和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
第三,高校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和非系统性是影响健康素养的重要环境性因素。
目前,500余所高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
但是,课程主要以考查课形式开展,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
大部分授课教师不具备医疗卫生教育背景和相关卫生资格,对学生健康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趣味性、权威性和说服力不够,也缺乏业余指导。
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组织、班级等开展的健康实践、锻炼活动不够多,系统性不够好。
高校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强,氛围不够浓厚,预防保健措施不到位。
三、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途径学校的健康教育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作为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要进一步搞好健康教育改革,树立新的健康理念,积极传授健康知识,使健康教育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校教育实效。
高校应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健康知识,帮助掌握保持健康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
学校在开设基础必修课的同时,编订相关学习辅导教材,开展多门具有实务指导意义的选修课程。
建立一支由专业技术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专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队伍。
根据专业、年级、性别、季节等的不同,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开展以预防保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班级、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体育课程,积极开展体质锻炼。
关心特殊群体,充实心理咨询室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
注重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塑造大学生奋力拼搏、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是培养健康素养,提高大学生健康能力。
健康素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服务;其次是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最后是维持和促进健康。
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体现着一种素养与能力。
主动健康即指个体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健康完美生活品质和良好社会适应的能力。
为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揭示自身内在的健康风险。
同时依据内在的健康风险参数和外在的健康风险指征,采用科学的评估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个人健康能力和状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按照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健康指导方案,对学生进行主动干预和科学调整,改善他们健康状态。
让学生通过行为约束和自我行为管理,实现从普及卫生知识向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发展。
使他们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提升他们的主动健康能力,促进题目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健康宣传,营造健康生态氛围。
健康生态学认为,个体和环境相融合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已超越了个体自身因素的作用。
健康生态学模型表明,外在环境条件、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相关部门应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加大医疗卫生和健康政策宣传力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理念的认可度。
制定可促进健康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支持性软环境。
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开发健康促进设计、实施、监测、评价体系,組织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核心的校园健康卫生活动。
完善校园规划,提升校园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加大健康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大学生健康生活和锻炼需求,为健康校园建设提供环境支撑。
创新健康活动载体,提升健康文化凝聚力,让学生自觉成为健康文化的追随者、践行者、承载者和传播者。
同时,注重朋辈教育效应,发挥骨干力量的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使学生养成持续健康、自主健康的习惯,为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1〕陈晖,卢言瑶,马海燕,等.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2):911-914.〔2〕杨晓,张振香,张艳,等.河南省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0):787-790.〔3〕刘存根,王天明,彭再如,等.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4〕华娇,杨静,刘环,等.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09):1.〔5〕沈莉,孟国祥.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02):123-126.〔6〕李春艳,唐四元.郴州市在校本科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3C):781-782.〔7〕刘欢,史敏.芜湖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7,7(33):970.〔8〕罗新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S1).〔9〕王晓卫.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职业,2012,20(27):71-72.〔10〕郭静,杜正莎,玛莎.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06):442-444.〔11〕陈玮,齐玉龙,张静.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412-1414.〔12〕刘华青,夏光兰,张坤,等.蚌埠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04):658-660.(责任编辑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