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
高中物理必修一

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1第二章光现象 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7 第四章物态变化10第五章电流与电路13 第六章电压电阻17 第七章欧姆定律20第八章电功率23第九章电与磁28第十章信息的传递32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3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37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41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45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49 第十六章热和能5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6 重要的物理常数57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58 物理量及其单位58物理公式59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D.以上都不是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1.C2.C3.ACD4.D5.B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①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②悬挂法、支点法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课件共20张PPT含视频

实际问题中,应 该如何进行力 的分解呢?
若不加限制条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 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
二、力的分解方法
在一个具体问题中,为使力的分解有 意义,对一个已知力的分解可根据力 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
二、力的分解方法 (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F
探究1:对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F的分解: (1)拉力F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
F2
F
θ
F1
F1 F cos
F2 F sin
拉力产生的效果: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 同时把耙向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
F
跟踪练习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斜向 下方的推力F,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请将推 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θ F
将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是怎样的?
将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
1、找出要分解的力。 2、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按效果) 3、作平行四边形,确定两分力的大小。
探究2:
探究2: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 (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G和θ已知,运用三角形知 识求解)
(3)当斜面的倾角θ改变时,两个分力的大小如何改变?
人教版 必修1 第五节
力的分解
观看视频
一名女生为什么能拉动多名男生?
一、力的分解
既然几个力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
温故知新:来代替,那么一个力的效果可不
什么是力的可合成以?用几个力来代替?
F1
F合
F2
一、力的分解
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几个分力的过程叫力的 分解。
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课《力的分解》课件(共1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课《力的分解》课件(共17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0fa059ff00bed5b8f31d12.png)
· F1 O θθ
G
F2
cosθ = G F2
F2
=
G cos
F1 =Ggtanຫໍສະໝຸດ ★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F斧
1
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F1
小结:
F 1 • 力的分解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
• 实际情况下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 行力的分解
• 力的分解一般步骤
作业:
问题与练习2、3
F水
滑
1 梯
F No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 方向。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两个分力。
3.根据三角形边角关系计算两个分力
的大小、方向。
练习: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已知力的分力:
F1. F
3.
O·
θ
G
2.
O·
θ
G
14. F
练一练: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应该怎样将重
F 1 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
么关系?(忽略一切摩擦)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那么可以让你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越少。胸怀临云志,莫负少年时唯有行动才能解除所有的不安。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记昨天的痛! 如果你不努力争取你想要的,那你永远都不会拥有它。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其实每一条都通往阳光的大道,都充满坎坷。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 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我已经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自信!开朗!豁达!努力的目的在于让妈妈给自己买东西时像给我买东西一样干脆。被人羞辱的 时候,翻脸不如翻身,生气不如争气。成长道路谁都会受伤,我们才刚刚起航,必须学会坚强。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
新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 力的分解 (共22张PPT)

F
Image
课堂小结
•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 如何将一个力分解:按实际效果
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 边形定则作图,并由几何知识计 算分力的大小
开放探究 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 根棉线的最大承受力。
研究性学习
古人云“船行八面风”,就 算是逆风,有经验的船工也可以 让帆船前进,请通过实物调查和 查阅资料,了解帆船的结构,并 解释逆风行船的原理。
能解决什么问题
θ
· O
F/2 F1
θ/2F2F1 NhomakorabeaF
解:
F1 = F2 =
F /2
q
cos
2
反思探索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能确定地分解某已 知力,其定解条件是:依据效果确定 了两个分力的方向。请思考:力分解 的其他定解条件并通过作图求证。
G1
θ
G2
F
G
F1
F2
F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1/11/32021/11/32021/11/32021/11/3
按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画出两个分 力的方向; 2、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出平行四边 形,与F共点的邻边代表分力;
3、求解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塔 吊 装 置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 的分解
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重力产生的效果
使物体压斜面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人教版 力的分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3-5.力的分解 课件

Fx F cos
Fy
F sin
F Fx2 Fy2
分解力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练一练]
1、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 的重力。
F1 α
α
F1/G = tanα G/F2 = cos α
G
F2
F1=G tan α F2 = G/ cos α
1、分力和合力:Βιβλιοθήκη 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时产生的作用效果与某一 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就叫那几 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一个力的分力。
2、力的分解:
分力
等效代替 力的分解
合力
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注意事项:
1、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力的分解的规律
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 的分力。
F
思考:怎样的分解最符合实际情况呢?
F
F
F2=F sinθ
F2
F
θ
F1
F1=Fcosθ
三、确定分力原则
按力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例如:重力
效果一: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效果二:使物体紧压斜面
体会重力的作用效果
练一练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产生
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θ
G
θ
G
F1=G sinθ
F1
θ
θ
F2
G
F2=G cosθ
四、力的正交分解
定义:把一个已知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
高一物理 必修一(2019)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5节共点力的平衡培优练习(含答案)

共点力的平衡培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左侧截面是半圆的柱状物体B,在B与竖直墙之间放置一光滑小球A,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力F缓慢拉动B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对地面的压力逐渐增大B.小球A对物体B的压力逐渐减小C.墙面对小球A的支持力逐渐减小D.拉力F逐渐减小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方体物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钢板C上,物块与钢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光滑固定导槽A、B的控制,该物块只能沿水平导槽运动。
现使钢板以速度1v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水平力F拉动物块使其以速度2v(1v的方向与2v的方向垂直,沿y轴正方向)沿槽匀速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μA.若拉力F的方向在第一象限,则其大小一定大于mgμB.若拉力F的方向在第二象限,则其大小一定小于mgD .若拉力F 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则此时F3.如图所示,物体A 、B 用细绳连接后跨过滑轮,A 静止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B 悬挂着.已知质量3A B m m =,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增大到50°,但物体仍保持静止,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绳子的张力增大B .物体A 对斜面的压力将增大C .物体A 受到的静摩擦力增大D .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保持不变4.L 型木板P (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 相连,如图所示.若P 、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A .3B .4C .5D .65.如图,用两根长度相等的细线系住现将质量相等的小球a 、b ,若在a 球上加水平向左的外力3F ,在b 球上加水平向右的外力F ,则平衡后的状态为( )A.B.C.D.6.如图,倾角为 的斜面体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与沙桶通过细绳相连接,细绳跨过光滑定滑轮,左侧细绳与斜面平行,斜面体与沙桶都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和细绳的重力,向沙桶中增加少量沙子后装置仍保持静止,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一定减小B.斜面对小物块的摩擦力一定减小C.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一定减小D.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减小二、多选题7.如图所示,倾角为α的斜劈放置在粗糙水平面上,斜面粗糙,物体α放在斜面上.一根轻质细线一端固定在物体a上,细线绕过两个光滑小滑轮,滑轮1固定在斜劈上、滑轮2下吊一物体b,细线另一端固定在c上,c穿在水平横杆上,物体a和滑轮1间的细线平行于斜面,系统静止.物体a受到斜劈的摩擦力大小为f1、c受到横杆的摩擦力大小为f2,若将c向右移动少许,a始终静止,系统仍静止,则()A.f1由沿斜面向下改为沿斜面向上,f2始终沿横杆向右B.细线对a和c的拉力都将变大C.f1和f2都将变大D.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和横杆受到物体c的摩擦力都将变大8.如图所示,两梯形木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A、B之间的接触面倾斜。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课《力的分解》课件(共11张PPT)

F
O·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知识回顾
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2.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3.平行四边行定则内容.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小 结:
1.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重力产生的效果 G1
使物体紧压斜面 使物体有下滑趋势
θ
G2 G
G1= Gsinθ
G2=Gcosθ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一座大桥,要建很长的引桥,这样做 的目的是什么?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高 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课 《力的 分解》 课件(共 11张PP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成功体验 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不同的分力 呢? 提示:无数对. 2.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时,依据什么分解是唯一的? 提示: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自研教材
1.三角形定则 首尾 始端 两个矢量______相接,从第一个矢量的______指向第二个矢 末端 量_______的有向线段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三角形 定则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简化,实质上是相同的. 平行四边形 2.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定 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 算术 3.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法则相 加的物理量.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五节
力的分解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分解问题.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新知初探自主学习
一、力的分解 自研教材 分力 1.定义:已知一个力求它的____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等效 2.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分力与合力_____替代.在力的分解 中,合力是实际存在的,分力是虚拟的,并不存在. 3.运算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 平行四边形 ____________定则.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法二: (矢量三角形法). O 点所受三力的示意图首尾连接, 将 构造出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将悬点 B 从图中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 C 点的过程中, OB 绳 上的拉力 F3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α 逐渐增大,根据矢量三角 形图可知绳 OA 的拉力 F2 逐渐减小,绳 OB 上的拉力 F3 先 减小后增大.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特别提醒:(1)对力进行分解时,按力的作用效果准确确定 出两分力的方向是关键.
(2)作出平行四边形后分力大小的计算常用到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等有关的几何知识.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例2
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
上,分别被垂直斜面的挡板如甲图和竖直放置的挡板如乙图 挡住.试对两个图中物体的重力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 解,作出示意图,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力分解时有解或无解,关键看代表合力的对角线与给定的代 表分力的有向线段是否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若 能,即有解;若不能,则无解.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跟踪训练2
如图所示是李强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 在手指上,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端,杆的左端顶在掌心
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端悬挂不同重物,并保
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 A.绳子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 B.杆对手掌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C指向A C.绳对手指施加作用力的方向沿绳由B指向A D.所挂重物质量越大,绳和杆对手的作用力也越大
【思路点拨】
两种情况,物体对挡板和斜面有弹力作用,
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解析】
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
甲图中两分力大小分别为: G1=Gsin α,G2=Gcos α 乙图中两分力大小分别为: G1′=Gtan α,G2′=G/cos α.
【答案】
见解析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解析:
选 ACD.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一方面拉紧绳,另一方面使 杆压紧手掌,所以重力可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力 F1 和垂直于 G 掌心方向的力 F2,如图所示.由三角函数得 F1= ,F2 cos θ =Gtan θ.故选 ACD.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要点三 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将力沿着两个选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力 的正交分解. 2.优点:其目的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其优点有 (1)可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描述.(2)分解时只 需熟知三角函数关系,几何关系简单,容易求解. 3.步骤 (1)建立坐标系: 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 直角坐标系 x 轴和 y 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思路点拨】 建立坐 把各力分解 分别计算各坐 求解总 标系 → 到坐标轴上 → 标轴上的合力 → 的合力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解析】 如图甲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各个力分解到两 个坐标轴上,并求出 x 轴和 y 轴上的合力 Fx 和 Fy,有 Fx=F1+F2cos 37° 3cos 37° -F =27 N Fy=F2sin 37° 3sin 37° 4=27 N +F -F
2 (5)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 F= Fx+F2,合力的方向与 y Fy x 轴的夹角为 α,则 tan α= . Fx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特别提醒:建立坐标系之前,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画出 各力的示意图,一般各力的作用点都移到物体的重心上.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例3 在同一平面内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 依次合力.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2)根据图乙所示,Fsin 30° =80 N× =40 N<F2 2 则 F1 有两个值. F1′=Fcos 30° F2-F· 30°2=(40 3-30) N - 2 sin F1″=(40 3+30) N.
【答案】 (1)40 3 N (2)(40 3-30) N 或(40 3+30) N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重力为500 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 力 为 200 N 的 物 体 , 当 绳 与 水 平 面 成 60° 角 时 , 物 体 静
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
大小.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解析:人和物体静止,所受合力皆为零,对物体分析得到: 绳的拉力 F 等于物重 200 N;人受四个力作用,将绳的拉力 分解,即可求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例1
把一个80 N的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其中力
F1与F的夹角为30°,求: (1)当F2最小时,另一个分力F1的大小.
(2)F2=50 N时F1的大小.
【思路点拨】 画已知力的示意图 → 依条件作平行四边形 → 求解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解析】 (1)当 F2 最小时,如图甲所示,F1 和 F2 垂直,此 3 时 F1=Fcos 30° =80× N=40 3 N. 2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2)正交分解各力: 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 x 轴和 y 轴上,并在图上注明,用符号 Fx 和 Fy 表示,如图所示. (3)在图上标出力与 x 轴或力与 y 轴的夹角,然后列出 Fx、 Fy 的数学表达式,与两轴重合的力不需要分解. (4)分别求出 x 轴、y 轴上各力的分力的合力,即: Fx=F1x+F2x+„ Fy=F1y+F2y+„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方法总结】
(1)画矢量图是解决力的分解问题的有效途
径.(2)涉及“最大”、“最小”等极值问题时,可多画几 种不同情形的图,通过比较鉴别正确情景.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跟踪训练1 将一个有确定方向的力F=10 N分解成两个分力,已知一个 分力F1有确定的方向,与F成30°夹角,另一个分力F2的大 小为6 N,则在分解时( )
答案:326.8 N
100 N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寻规探法思维启迪
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范例】 用绳AO、BO悬挂一个重物,BO水平,O为半圆 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 点B从图中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分析绳OA和 绳OB上的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
栏目 导引
相互作用
2.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
实例 分析 地面上物体受斜向上的拉力 F,拉力 F 一方面使物体沿 水平地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拉力 F 可分 解为水平向前的力 F1 和竖直向上的力 F2.F1=Fcos α, F2=Fsin α 质量为 m 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 一是使物体具有沿斜面下滑趋势的分力 F1; 二是使物体 压紧斜面的分力 F2.F1=mgsin α,F2=mgcos α 质量为 m 的光滑小球被悬线挂靠在竖直墙壁上, 其重力 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墙壁的分力 F1;二是 mg 使球拉紧悬线的分力 F2.F1=mgtan α,F2= cos α 质量为 m 的物体被 OA、OB 绳悬挂于 O 点,重力产生 两个效果:对 OA 的拉力 F1 和对 OB 的拉力 F2. F1= mg mgtan α,F2= cos α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水平分力 Fx=Fcos 60° =200× N=100 N 2 3 竖直分力 Fy=Fsin 60° =200× N=100 2 3 N
在 x 轴上,Ff 与 Fx=100 N 平衡,即摩擦力 Ff=100 N. 在 y 轴上,由三力平衡得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FN=G-Fy=(500-100 3) N=326.8 N.
3.已知合力以及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 有下面几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