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理解物理课程内容。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和力1. 物体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需受力平衡。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施加在不同物体上。

5.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章声学1. 声的特性: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

2. 声音的参数:频率、振幅、波长等。

3. 声音的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回声和多次回声的原理。

5. 声音的利用:如声纳、听诊器等。

必修二第三章光学1. 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镜面反射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3.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偏离原路线。

5. 精密光学仪器:显微镜、望远镜等。

第四章电学1. 电荷与电场: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和电路图的基本元素。

3. 电阻和导体的特性:导线、电阻的材料和形状对电流的影响。

4.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并联与串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性质。

必修三第五章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物体的热学性质:热膨胀、比热容等特性。

3. 热传导:不同介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4. 热辐射和黑体辐射:吸收、辐射和传播的特性。

5. 热功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热机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光学1.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2.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现象。

3.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等基本概念。

4. 半导体和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和光电特性。

5. 核能与核反应:核能的利用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19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年轻学者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使亚里士多德统治人们近2000多年的理论陷入困境,伽利略的猜想是( )A.重的物体下落得快B.轻的物体下落得快C.轻、重两物体下落得一样快D.以上都不是2.关于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B.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C.通过斜面上物体的匀加速运动外推出斜面倾角为90°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D.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 )A.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B.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C.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方法D.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5.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 )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6.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7.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1.C2.C3.ACD4.D5.B6.B解析: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测得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二次方之比是不变的,即===…由此证明了小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且小球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知,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选项A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选项C错误;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小球到达底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D错误.7.C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与其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x∝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x∝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选项C正确.①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2)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3)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共点力的作用,每个力各自独自地产生作用效果,好像其他力不存在一样(5)效果性:力作用在物体上总是要产生一定作用效果的,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绝对性:力与参考系的选取是无关的(7)瞬时性:力可以瞬时产生,瞬时消失,可以在瞬间突变②悬挂法、支点法支点法:用支点将薄板撑起,当薄板水平静止时,支点可认为是薄板的重心悬挂法:二次悬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悬线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两条竖直线的交点就是重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在竖直向上的力F(F<mg)作用下静止于斜面上,若减小力F,则()A.物体所受合力变小B.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不变C.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变大D.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可能为零答案:CA.在拉力F作用下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支持力为N,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依题意有N=(mg−F)cosθ因F<mg,物体能静止于斜面的条件为(mg−F)sinθ≤μN=μ(mg−F)cosθ可知μ≥tanθ这是物体能够静止在斜面上的条件,与F是否减小无关,即力F减小后,物体仍能静止于斜面上,则其合力仍为零,故A错误;BCD.依题意,在拉力F作用下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1所示,设支持力为N,摩擦力为f,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mg−F)sinθN=(mg−F)cosθ若减小力F其他不变,可知N变大,f变大,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轻杆AB的A端用铰链连接在竖直墙上,B端用轻绳BD系一重物G,轻绳BC的一端连接轻杆B 端,另一端连接在竖直墙上的C点,且轻绳BC水平。

现保持轻杆AB与竖直墙间的夹角不变,改变轻绳BC的长度,使轻绳与竖直墙的连接点C上移,直到轻绳BC垂直于轻杆AB,在连接点上移过程中,轻绳BC所受弹力F BC和轻杆AB所受弹力F AB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F BC减小,F AB增大B.F BC减小,F AB减小C.F BC增大,F AB减小D.F BC增大,F AB增大答案:B对轻杆B端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受竖直向下的拉力G、沿轻杆方向的弹力F AB和沿轻绳方向的拉力F BC,根据力的合成作出G与F AB的合力F,由平衡条件可知F与F BC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G的大小方向保持不变,F AB的方向不变,则F的方向由水平向右逐渐变为与F AB垂直的虚线位置(如图乙所示),这一过程中,矢量三角形逐渐变小,所以轻绳BC所受弹力F BC和轻杆AB所受弹力F AB出的大小均减小,ACD错误,B正确。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1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静止 从静止到运动
脚踢
运动中由运动到静止
扑住
运动中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头顶
静止 从静止到运动
脚踢
足 球
运动中由运动到静止
扑住
运动中头顶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运 动 状 态 均 发 生 改 变
4.关于重力的大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 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 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 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 拉力。
作业:
书本P53
2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质 量分布及物体形状都有关
3)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 在物体之外。
思考: 质量均匀分布、不规则薄板的重心位置如 何确定?
悬挂法测物体的重心: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 度随距离的增大而 减小 。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电 流与电流之间,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 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 似。
树枝被积雪压弯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 简称 牛 ,符号是 N 。 3、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 形变 。 2)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3、力的性质:
1)物质性: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2)相互性: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 单独存在,两物体间的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 消失,同时变化。
2.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C ) 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 定通过重心 C.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 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 心的位置不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1. 力的世界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物理课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尤其是力和运动这一块。

想想看,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和力打交道,别看你在沙发上懒洋洋地躺着,其实你也是在抵抗重力的“恶势力”!是不是有点意思?1.1 力的定义先来讲讲力。

简单来说,力就是能让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东西。

就像你推朋友的背,可能他一下子就往前冲,或者你在拔一根草,它可能会“屈服”在你的强大魅力下!这时候,你用的就是力。

这里有个小常识:力是有方向的,往哪儿推就往哪儿动,真是“推得动”的艺术。

1.2 力的种类然后,咱们要了解不同的力。

重力、摩擦力、弹力……哎呀,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它们就像是生活中的小伙伴,各自有各自的角色。

重力是个“厚脸皮”的家伙,永远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摩擦力则像个“拦路虎”,总是在你滑冰或骑自行车的时候,给你点小麻烦。

而弹力就像是“弹跳的小兔子”,只要你给它一点儿“鼓励”,它就会跳得老高。

2. 运动的奥秘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运动。

运动这东西可神奇了,谁能想到一个小球从高处掉下来,竟然能以这样的速度砸到地上呢?哎,讲真,物理就是这么酷!2.1 运动的定义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咱们平时走路、开车、骑车,都是在运动。

特别是当你赶公交的时候,那种“飞奔”的感觉,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物体的运动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提到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等。

嘿,别担心,听起来复杂,实际就像吃饭一样,慢慢来,总会懂的。

2.2 运动的类型运动的类型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简单明了,就像你开车走直路,不会转弯的那种;而曲线运动就像你在游乐场玩“过山车”,转来转去,刺激得不要不要的!这两个类型就像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乐趣。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好了,聊完了力和运动,接下来就是它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了。

力和运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了力,物体就“死气沉沉”,没了运动,力也就“无处可用”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共点力平衡问题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共点力平衡问题归纳

共点力平衡问题归纳一 知识要点: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缓慢”意味着每个过程可以看作平衡状态。

2、规律:0=合F 。

3、推论:①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等大反向。

②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③N 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剩余)(1-N 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4、解法:①力的合成法②力的正交分解法③正弦定理(拉米定理)法④相似三角形法⑤矢量三角形图解法二 三力静态平衡题型分类1、三个力中,有两个力互相垂直,第三个力角度(方向)已知。

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例题】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P 点。

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N F 。

O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θtan mg F =B .θtan mg F =C . θtan mg F N =D .θtan mg F N =2、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但夹角(方向)已知 方法:正交分解法或正弦定理【例题】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为2m :1m 为( )A .33B .32C .23D .223、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且夹角(方向)未知但存在几何边长的变化关系。

方法:相似三角形法【例题】如图所示,表面光滑为R 的半球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O 的正上方O ˊ处有一个无摩擦定滑轮,轻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挂在定滑轮上,两小球平衡时,若滑轮两侧细绳的长度分别为R l 4.22=,R l 5.21=.则这两个小球的质量之比1m ∶2m 为(不计小球大小)A .24∶1B .25∶1C .24∶25D .25∶24三 三力动态平衡题型分类题型一 特点: 1、三个力中,有一个力为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2、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可变,3、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可变,方法:矢量三角形法分析第三个力的方向变化引起的物体受力的动态变化情况。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等。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概念和定律。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相互作用的概念:物体之间会相互产生作用力,称为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力的物体不断改变其位置和形状,轻盈的物体则很难改变其位置和形状。

2.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物体内部会产生恢复变形的力,称为弹性力。

弹性力的大小是与变形量成正比的,并且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胡克定律描述了弹性力的关系:F = kx,其中F为弹性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变形量。

3. 弹簧的形变:弹簧的形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拉伸形变和压缩形变。

拉伸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增加,压缩形变是指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在长度方向上缩短。

4. 弹簧系数:弹簧系数是一个描述弹簧性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弹簧系数越大,弹簧的劲度越大,反之弹簧的劲度越小。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指物体在自由悬空状态下所处的平衡位置。

对称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对称轴上,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常位于物体形状对称的位置。

7. 压强:物体受到的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力称为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受力大小,A为受力作用面积。

8. 压强的应用:应用压强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和应用,如大海能够支撑船只、用小钉子穿墙等。

9. 连续介质的流动: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行为的学科,其中连续介质流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连续介质流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为层流和湍流。

10. 流体的压强:流体受到的压强是由其自身重力和外部施加的压力造成的。

流体的压强还与流体密度和流体的高度有关,按照势能变化原理,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 ρgh,其中P为压强,ρ为流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所处高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速率。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相等、方向相反。

6. 弹力:一种恢复形变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弹力使物体恢复原状。

7.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有关。

8. 摩擦力:物体在运动或相对运动中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形状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9. 平衡:物体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10. 斜面上的物体: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11. 弹簧的力和位能: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会产生弹力和弹性势能。

12. 物体的动能和功: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功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三种性质力
1、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加速度:从赤道到两极g 值 ,在极地G 最大,等于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着高度的变化g 值 。

在有限范围内,在同一问题中重力认为是恒力,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不变;
(3)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而不是与支持面垂直);
(4)物体的重心:
确定重心的方法:悬吊法,支持法。

2、 弹力、胡克定律:
(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是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
(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

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弹力方向:
面面接触: 点面接触: 点点接触:
(4)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F=kx (x 长度改变量:'='-x x x x x 现长原长00,)
3、 摩擦力
(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摩擦力是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

(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

(3)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f N =μ·,N 为正压力 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
擦(使物体开始运动时的静摩擦力)。

不能用f N =μ·来
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滑动摩擦系数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思考: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吗?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1)F F 12,同一直线情况同向反向()F F F F F F F F =+=->⎧⎨⎩
121212
(2)F F 12,成θ角情况: 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者三角形法则
②应用方法作图法:严格作出力的合成图示,由图量出合力大小、方向。

计算法:作出力的合成草图,根据几何知识算出大小、方向。

F ⎧⎨⎪⎪⎩
⎪⎪ 2、二力合成合力取值范围:2121F F F F F +≤≤-合
3、三力合成合力取值范围:321max F F F F ++=
F min ⎩⎨⎧-+==最大)
F F F F (0321
4、力的正交分解法: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的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问题来确定。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 轴和y 轴上各力的投影的合力F x 和F y
其中:
F F F F F F F F x x x x y y y y =+++=+++123123
这样,共点力的合力大小可由公式:
F F F x y =+()()22求出。

设力的方向与x 轴正方向之间夹角是α。

tg F F y x α=
∴通过数学用表可知α数值。

注意:如果F F F x y 合,可推出,===000这是处理多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好办法。

三、共点力的平衡
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先重力,再找弹力,再摩擦力,最后其它力:象磁场力,电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