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读后感

合集下载

秦启英听《争论的故事》有感

秦启英听《争论的故事》有感

听《争论的故事》有感秦启英听了许嫣娜老师《争论的故事》这一节课,不由得被折服。

差距,在哪?在扎实的功底,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在每一节课老师的心中是否装着学生。

许老师的这一节课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真实、扎实、丰实。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

它体现在这里:从课堂开始,学生未能进入状态,回答不积极,老师抓住各种契机,激活学生情绪,以致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能活跃地回答问题,投入到学习中,这就是真实。

真实得在平时也可以这样上的课。

想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却未能像许老师一样抓住契机激励学生,老师的情商不高。

归根结底,没有真正领悟以生为本,没有真正做到老师的眼中是否装进了学生。

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许老师的这节课,洗尽铅华呈素姿。

她说得很好,要让每一节课都扎扎实实,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课堂伊始的学习生字词,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扎实地学会每个生字,她很细致地讲解、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义进而掌握生字。

再次,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也是很有耐心地讲解字的演变,引导学生理解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方面,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

尤为重要的是,当学生朗读不好的时候,老师从不放弃激励,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朗读情境中,所以在本节课钟,朗读成为一大亮点,博得现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除此之外,许老师还特别关注细节,如删节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掌握,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这些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这是一节丰实的课。

当课堂真正丰实了,便是老师的进步,学生也将受益无穷。

是的,这节课从字词、感悟课文、朗读指导都达到了老师的预设目标。

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足以说明这是一节让我受益无穷的课。

而我,也将继续努力,让自己不断成长起来。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争论的故事(一)《争论的故事》,初看这个文章题目,我就觉得很好奇。

很想提几个问题,是谁和谁在争论呢?他们是为了我们而争论的呢?争论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文章。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他们有一天出去打猎,刚好有一只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哥哥说要把这只大雁射下来煮着吃,弟弟说要把大雁射下来烤着吃,双方就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

这时,刚好有一个老人经过,他们就请老人来评理,老人说把大雁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二人觉得这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可是,这时大雁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我觉得真是太可惜了。

如果他们不争论,互相谦让着点,事情也不会变成这样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获益匪浅。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抓住时机,要先动手做起来,不能纸上谈兵。

有句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为机会总是垂怜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把握机会,做点实事吧!争论的故事读后感(二)今天,翻开语文书,我无意中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名字叫《争论的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默读起来。

读完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课文一开始讲述哥哥和弟弟争论不休,谁也不让谁,我很好奇:兄弟俩为什么事吵得不可开交呢?哦,原来他们看到一群大雁从头顶上缓缓地飞过。

只听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用热水煮着吃。

”可弟弟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这么好的食物,一煮有什么味道?依我看,应该用明火烤着吃”。

哥哥根本听不进弟弟的任何建议,便又对弟弟说:“你这话不对,大雁不该用火烤着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也不甘落后,说:“大雁就该烤着吃,皮香肉嫩,还可以撒上咸咸的盐、香喷喷的芝麻,多味美可口啊!”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找一位老爷爷评理。

老爷爷建议他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都很满意,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虽然读完了,但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争论的故事--韩菲

争论的故事--韩菲

《争论的故事》听后感
---------------韩菲不久前听了一节由局前街小学的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争论的故事》,讲的两个兄弟讨论要把天上的大雁打下来之后怎么吃比较好。

一节课下来,不只是学生学的激动万分,我作为听者也是津津有味。

整堂课都紧扣主旨,从故事出发,一点点剖析关键字词,她不是乏味的教学生会读会写就行,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提示小游戏帮助孩子从心里真正的去了解那些字词的意思。

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本课的很多重难点,一节课上下来都很流畅,让学生和老师都很享受。

我觉得这是老师的魅力,她从语言到肢体都富有者灵性、魅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了,让我十分佩服,同时也让我收获颇多。

作为一名新教师,出道不久,虽然很羡慕她,也想按照她的上课方式,把一节课上的有活力有内涵,让学生从心里上想要学。

但是联系实际,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备课是上好一节好课的关键之处,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备一节适合自己班学生的课,而且老师一定要知识面广,能够提前准备好关于这节课所有可以延伸的知识讲解。

同时,教学时各个环节的设计和连接非常重要,既要流畅,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个我会在未来努力的,在每节课上扎扎实实,一步步改善,相信未来的某天我也能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教出一个个爱学习,同时不丢失自我的孩子。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争论的故事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争论的故事

三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5争论的故事“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是邹莉老师的“博客铭”,我想她上的《争论的故事》所要追求的便是这种地步。

从我内心深处,特殊感谢邹老师的这堂课,澄明白了长久困绕在我头脑里的唯心主义想法。

你看,我原先定的基调便是语文传授的两个代价取向:阅读取向和表达取向。

表现在传授流程上,想固然地以为第一教时重在理解内容,第二教时重在学习表达。

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机械了。

邹老师执教的《争论的故事》第二教时,可以说是比较完美地表现出了言意互转的语文传授思想,即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告竣了高度的联合。

由此感叹,语文传授的标题,看来真的要用哲学思想来加以调适,就如我们所说的言和意的干系标题,本身便是哲学上的辨证干系。

“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是我们语文传授所要追求的朴素无华的至高地步。

重复品味这堂反璞归真的语文课,实在是表现了这种“简略语文”的哲学思想。

抓反问句,读出激烈的争论;抓提示语,想象行动表情读出争论得激烈。

透析此两个“抓”,存眷的是言语表达形式,告竣的是对言语内容的深刻理解,说到底,教者思考的重要标题便是表达,即作者是怎样来表达的,课文是议决怎样的表达形式来更好地表现兄弟俩争论的激烈程度的。

看似无比简略无比明白的传授,而实际上教者是议决深入钻研文本,解读出了一般老师很难揣摩到的语言表达形式,或者说这样的文本秘秒不是大家都能发觉的。

还有,即便是传授同砚们对这个故事所蕴涵的原理的感悟部分,邹老师处理得异常高明,先把课文上的叙述条理打乱,让学生来整理,我想这样的处理方法还是站在怎样表达的立场上去设计传授活动的。

学生议决思考整理,自然就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来表达,理解这样的表达是根据感悟的不同程度来组织语言的。

以上只是是盛老师的学生的感悟,那么邹老师的学生受到什么启发呢?文本特地留了一个省略号,留住一点思考的空白,这也是表达的技能。

邹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也来感悟一番。

因此,邹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考偏向:一、我们的备课要深入钻研课本,要尽可能地站在语言表达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汇编《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一《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本节课,我主要是与学生通过读来共同解决两个问题,问题1、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问题2、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在“读”上下功夫。

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如:第一层次,抓住兄弟俩争论的语言,初步感受他们争论地很激烈;第二层次,加上提示语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兄弟俩的互不相让;第三层次,分角色读,这个时候,学生不由地进入情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做起了动作;接着师生合读,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迈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课上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通过朗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如:对学生的估计过高。

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

于是我在没学感想部分前,就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采用了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学生说的也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因而在感想部分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淡化教学,没作过多的理解,没想到的是结果并不尽人意。

还有就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

《争论的故事》教后反思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舞台,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总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新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

下面,我就《争论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读争论的故事有感在人类社会中,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从古至今,各种不同的争论在人们的生活中层出不穷。

争论包含了激烈的对立和不同意见的表达。

通过争论,世界上的问题得到了更深刻的探讨,并且不同的立场得以更好地被理解和尊重。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争论最终演变成为了不健康的情绪出口。

通过读争论的故事,我深感争论的价值与危险,同时也看到了如何在争论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作为一个学生,我经常参加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一次,我们的小组就某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争论从讨论问题的本身转移到了个人的情感和私人的价值观。

争论结束的时候,各个成员都情绪激动,并且对其他人产生了负面情感。

我有些困惑,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怎样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为了找到答案,在网上搜寻了关于争论的故事。

我读到了“盲人摸鱼”这个著名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群盲人无法看到象征着整只大象的全部形状,每一个人各自探索着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一位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根粗大的管子;另一位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腿,他说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三个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他说大象像一只扇子。

最终,盲人们虽然对大象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认知,因此,在对于一个问题的争论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去理解别人的旁观者认知,从而真正理解彼此。

另一个经典的故事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两个哲学家都有各自的思想,他们不断地进行着对话来探讨真相。

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的好坏决定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组成的。

两个哲学家之间的争论让我想起了我们平时的一些讨论,也许不同的观点就是这样对立的。

但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争论中,他们始终保持了理性,对于别人的观点抱着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他们的争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哲学思想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将讨论转化为启迪和互相学习的机会。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读《争论的故事》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争论的故事》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1《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兄弟俩打猎,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哥哥要煮着吃,弟弟要烤着吃。

他们争论不休,到最后谁也没有吃到。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抓住时机,不能像课文中的'兄弟俩,白白浪费时间。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我和别人下棋时,明明有一个绝好点,关系到棋的输赢,但我觉得别人肯定发现不了,所以我就下其它的先手官子。

可是这个绝好点被别人抢到了,落得个满盘皆输。

我就像课文中的兄弟俩,错过了时机,到最后一无所获。

事实证明,抓住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将士,贻误战机会打败仗;作为农民,错过节令会没有收成;作为商人,贻误商机会亏损;作为学生,耽误了学习的大好时机,必会一事无成,悔恨终身。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抓住时机,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2今天我读了《争论的故事》这篇文章,它让我们懂得了要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故事讲述了一对兄弟看见一群大雁从头顶飞过,于是想捕获一只大雁来尝尝,可是他们却因为怎么吃大雁而争论起来。

哥哥说:“我要是能射一只大雁就煮着吃”。

弟弟却说:“我要把它烤着吃”。

兄弟俩争论了许久都没有结果。

一位老人路过于是兄弟二人找他评理,老人说:“你们可以把大雁剖开,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听了很满意,可是当他们抬头准备射大雁的时候,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读了这个故事,它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当机会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都要紧紧的抓住它,不要让它轻易的溜走。

就像我们现在拥有读书的机会,如果现在不抓住时机好好学习,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三年级叙事作文:读《争论的故事》有感_400字

三年级叙事作文:读《争论的故事》有感_400字

三一文库()三年级叙事作文
读《争论的故事》有感_4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争论的故事》,这篇课
文通过兄弟俩无休止的争论而失去宝贵的时机,导致饥肠辘辘最终一无所获。

由此引发我几点
感想:首先让我明白任何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
光说不做。

你看故事里的兄弟俩,哥哥坚持煮
了吃大雁,而弟弟却要烤了吃。

他们争执不休,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其实他们应该明白:只
有把大雁射下来,这样的争论才有实际意义。

可是,他们做了吗?举手之劳,却不去做,真可惜!假如要是我,一定会先射下大雁再去
讨论怎么吃,这样到手的大雁还会跑掉吗?第
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时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是这个道理。

瞧瞧。

兄弟俩只
因为争吵不休,争论如何吃大雁,才给大雁留
下逃脱喘息的机会,白白的让他们飞走了,飞
得无形无踪,想射下饱餐一顿的愿望化为泡影,确实令人遗憾。

其三是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她白白的溜走。

时间的流失也意味
着机会的失落。

想想故事中的俩兄弟,他们明
20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一)
《争论的故事》,初看这个文章题目,我就觉得很好奇。

很想提几个问题,是谁和谁在争论呢?他们是为了我们而争论的呢?争论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文章。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他们有一天出去打猎,刚好有一只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哥哥说要把这只大雁射下来煮着吃,弟弟说要把大雁射下来烤着吃,双方就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

这时,刚好有一个老人经过,他们就请老人来评理,老人说把大雁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二人觉得这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可是,这时大雁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我觉得真是太可惜了。

如果他们不争论,互相谦让着点,事情也不会变成这样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获益匪浅。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抓住时机,要先动手做起来,不能纸上谈兵。

有句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为机会总是垂怜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把握机会,做点实事吧!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二)
今天,翻开语文书,我无意中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名字叫《争论的故事》。

我迫不及待地默读起来。

读完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
的启发。

课文一开始讲述哥哥和弟弟争论不休,谁也不让谁,我很好奇:兄弟俩为什么事吵得不可开交呢?哦,原来他们看到一群大雁从头顶上缓缓地飞过。

只听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用热水煮着吃。

”可弟弟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这么好的食物,一煮有什么味道?依我看,应该用明火烤着吃”。

哥哥根本听不进弟弟的任何建议,便又对弟弟说:“你这话不对,大雁不该用火烤着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也不甘落后,说:“大雁就该烤着吃,皮香肉嫩,还可以撒上咸咸的盐、香喷喷的芝麻,多味美可口啊!”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找一位老爷爷评理。

老爷爷建议他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都很满意,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虽然读完了,但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做起来。

比如,我经常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如果每次考试都考100分多好啊!我妈妈知道了我的心意,就对我说:“你只是在温暖的被窝里痴心妄想,而不是立即起床去勤奋读书,这就等于黄粱美梦一场。

你只要认真学习,不想着其它事情,那肯定能梦想成真的。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此以后,我就不再想这些黄粱美梦,总能抓住关键的时机做好每一件事。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三)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争论的故事》。

这篇课文是这样写的:
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

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
就在兄弟俩争论不休的时候,刚好有个老人经过,兄弟俩就找他评理。

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来,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会怎么想呢?()
我是这样想的:“兄弟俩应该抓住时机,先把大雁射下来,再来讨论怎么吃的问题。

不管做什么事,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机会是不等人的。

哪吒闹海读后感第八次读后感卧薪尝胆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