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镇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共18页

合集下载

卫星城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卫星城理论.ppt

卫星城理论.ppt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3.1.田园城市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2.1卫星城分类 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 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城市的派生产物。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10-2020

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10-2020

城市规划原理和实践更新 ——规划观念五大变革: 1、区域观 城市区域观念由一般的“就区域论城市”演变为“就全球论城市”、 “就市场论城市”的新背景。很多城市规划编制中已经运用了多区 域层次的分析来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其发展定位、 性质和规模。 如大连从东北亚、东北地区、环渤海、辽宁省及五点一线的沿海地 区等区域层次,南京从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东部沿海、长三角、 江苏省、南京都市圈等层次研究其未来的区域发展的综合定位。 2、体系观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时代,而以城市之间竞争为标志的全球 竞争加剧,由此,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结合构成的城市区 域成为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空间组织。这种打破行政界限、市场 导向的城市区域也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株潭、中原、关中等城市群和南京、 武汉等都市圈。这些城市区域面积大小不一,但都存在着由众多城 镇组成的城镇群体,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纵向、横向的等级、规模、 功能上的差异和分工协作的关系,需要按照城镇体系的理论予以组 织,是扩大的城镇体系。于是,规模观念也从系统观扩大到群体观。
更新转型期——向和谐社会、多值决策和科学发展迈进 (2004—2008 年): 具体实践: 2、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研究开始更为关注社区构建、社区服务、社区 治理、社会平等、社会公正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避来“大拆大建”式的开发而破坏社区纽带和社区归属感; 在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上体现更多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 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居民就业、生活和出行 等的实际需要; 在规划实施中注重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 能动性; 以及在规划过程中聆听和采纳更多公众的意见, 响应国务院建立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制度的精神,为低收入者提供 住房供给。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ppt课件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ppt课件
关键词: 人口 就业 住宅 公共设施 相对独立性
2
卫星城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 高的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 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
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 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 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
15
国内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mǐn行﹑吴泾jīng﹑ 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16
谢谢!
17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 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 共设施,另一方面,通 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 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 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 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 园等绿地形式相隔。
在半独立卫星城内, 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 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 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 与生活服务设施。
9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1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严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开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立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严密联系着的。

从其根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开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立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开展,应该是直承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根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开展1.卫星城开展的根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开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开展到达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立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立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开展,不可防止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制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开展,政府就着手进展“卫星城〞的建立方案,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立假设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开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开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拟适当。

卫星城镇概念

卫星城镇概念

卫星城镇的概念定义: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谘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

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

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

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摘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

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

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

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

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

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

二、卫星城的发展1.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

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

(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