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精)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 含义。
生理上
机体 物质与物质、功效与功效、物质 与功效之间 消长, 是维持着相对平衡状 态 消长。
病理上
机体中 阴阳消长, 不能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 即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 病理 改变
调整月经
血营胞宫-调整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精液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养肾之道
(一)说明五脏 生理功效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 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 生理特点
肝属木: 木曰曲直, 枝叶条达, 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 恶抑郁, 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 火曰炎上, 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 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 土性敦厚, 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 化生气血
肺属金: 金性清肃, 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 以降为顺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一样于五脏, 又不一样于 六腑
人体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五脏系统
心系统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脉
筋
肉
皮
骨
舌
目
口
鼻
耳
面
爪
唇
毛
发
喜
怒
思
忧
恐
汗
泪
涎
涕
唾
洪
弦
缓
浮
沉
神
魂
意
魄
志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阴阳五行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谢谢聆听!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 无限可分的特点。
上阳 后阴 中 半中 午 阳昼 夜阳
阳
下阳 前阴 中 半中 午 阴夜 夜阴
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例:人体阴 阳 可 分 性
阳-男 前 上 左 六腑 心气-阳 肾气-阳-淫羊藿鹿茸 阴-女 背 下 右 五脏 心血-阴 肾精-阴-生地枸杞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 阳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相关相对可分)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要点:
对立、统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患者
望:
阳证 鲜明 舌红苔黄
阴证 晦暗 舌淡苔白 音低微
闻:
声高气粗
问:
切: 辩证:(疾病证候)
热、动、烦燥
数、浮、洪
寒、静 、无力
迟、沉、细
表、热、实
里、寒、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阴阳 (1)损其有余: 阴(阳)实证—损其有余
“人生有形,不离阴
阳”
阳 左 腰 功 六 心 上 背 气 能 腑 肺
表
肝 胸 五 物 阴 里 右 下 脾 血 腹 脏 质 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04
阴阳与五行关系探讨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对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都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阴阳与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脏腑经络的阴阳五行分属
中医将人体脏腑和经络按照阴阳五行分属,如心属火、肝属木等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
儿科
中医儿科则主要针对小儿疾病的治疗,如小 儿感冒、咳嗽、肺炎等。
02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
是指事物的实质、本体、内部、女性 、冬季等属性。
阳
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男性 、夏季等属性。
阴阳互根
阴与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对立
阴与阳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排斥的关 系,如上与下、寒与热等。
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疾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将人 体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调理身体平衡来提高健康 水平。
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中医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如中西医结合、中医心理学等,拓展了中医理 论的应用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综合疗法与个性化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 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的阴阳失调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阴、补阳、调和阴阳等 。同时,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平衡阴阳,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火
代表温热、升腾、明亮,与心 、脉、舌、面等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火
土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水
相生
金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木
水 生 金
火
土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自
然
界
人
体
酸
苦
青
赤
生
长
风
暑
东
南
春
夏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甘
辛 咸
黄
白 黑
化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脾
肺 肾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耳
肉
皮 骨
思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侮
克
木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乘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木
乘 克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03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运动的方式和强度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同时,中医也强调运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劳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阴阳与五行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归属,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等等。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及在中医中的应用
03
05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及生活指导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和身体状况都与阴阳平衡有关。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时间、锻炼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脏养生法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个脏器,即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保养方法。通过调节饮食、情志、运动等方式,可以促进脏器的健康。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中,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此诊断时需要辨识阴阳的偏胜偏衰,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诊断
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等。
治疗
阴阳失调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养生法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疗法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利用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历史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秦汉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宋明时期的变革等。同时,阴阳五行理论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历史
02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课件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火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
水
土 金
相生
相克
34
❖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 火所以木生火。(木不 足火即熄)
❖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 灰烬即为土。(燃烧物质 多产生土也多)
❖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 炼金属所以土生金。
❖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 会产生水所以金生水。
5
❖ 3、 两仪代表阴阳两类不同的物质
6
❖ 4、 四象代表四时 春夏秋冬 也指示方位的东 南西北
7
❖ 5、四象生八卦
8
太极生阴阳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9
阴阳
什么是阴阳?
最朴素的理解为:
向着太阳的为阳,背着太阳的为阴
10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 象相互对立双方的的概括。
52
小知识
人们常说买东西, 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3
世界最大的工厂在哪??? 54
因为:东方为木,西方为金,南火北水。 木和金有形,水火无形。
所以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55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
❖ 起源于皇帝和他的医生之间的对话,关于疾病, 养生的学问,并不是黄帝编写,此书分不同的 章节,前后几百年才整理成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以心属火; ❖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化生之源,
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所以脾属土;
❖ 肺是肃杀收敛的个性,我们要清肺润肺,跟金属的个性 是非常的相似,所以说肺属金;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精)中医学第一章导论绪论: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与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
中医学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官方中药本草辞典中收录的药物。
草药(medicinal herbs; herb medicine ):民间散在的本草药物。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药与草药合称为中草药。
中成药(prepared Chinese medicine):根据中药药典制剂规范、处方手册等所载的方剂或新近研究的成果,用不同的方法将原料药物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包括膏、丹、丸、散等多种中药制剂一、中医学的起源-------生产生活实践。
二、孕育中医学术的人文背景(一)中国农耕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世界文化原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航海文化农耕文化的特点:注重实用,注重实践;敬仰天地,服从自然;长于体察,注重微细;追求统一,强调范式。
(二)人文地理的隔绝状态对中医学的影响积极影响:确保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消极影响:自身较为封闭,易排斥外来先进科技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完成)《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大法。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伤寒论》—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论治(二)晋隋唐---理论充实与系统化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世界现存最早的病理学专著。
孙思邈《千金方》唐《新修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三)宋金元---百家争鸣,理论突破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脾胃派”)朱震亨——“养阴派”(四)明清---理论集大成明•李时珍(湖北蕲州)《本草纲目》温病学发展---传染病明末吴又可提出传染病病因新见解:“戾气”学说。
《温疫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清代叶天士口授顾景文整理《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五)近现代----中西医汇通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内容(一)中医理论(二)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三)中药方剂知识与经验(四)养生保健技能及生活科学二、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一)综合性“环境-社会-心理-生物-人伦”医学模式(二)实用性(三)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四)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精、气、血、津液与神的统一“形与神俱”、“形神合一”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1)人与四时、昼夜相应(2)人与地理区域相应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念,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施治):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哲学基础: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主导思想: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诊疗特点:辨证论治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一、中医学认知方法的总体特点注重整体联系讲究系统原则注重捕获灵感,强于顿悟,长于非逻辑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司外揣内:是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认知方法。
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测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控制论方法。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
“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反映于外部的征象。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比类),并此由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质特点的认知方法。
事物的五行归类中,直接归类就是应用的援物比类的认知方法。
参考内容:揆度奇恒(比较法)——即考察所研究事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即比较鉴别事物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面色,常色——病色;正常舌象——病舌;正常脉象,常脉,平脉——病脉等)演绎法(推衍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其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依据,来推论个别的尚未被人认知的新事物。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事物的五行归类中,间接归类就是应用的演绎法的认知方法。
)类比法(援物比类法)——即将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依据两者已知的共性来推论它们在另外特性上也是相同的。
心法:(儒家修身养性的内省法)是指研究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殚心思忖,反复琢磨,终于心领神悟,获得独到见解的一种认知方法。
顿悟:指对某些问题苦思冥想后,突然独有所悟,一下子进入明彻的境界。
(原为佛教用语,与逐渐理解相对而言,与通常所说的“灵感”相通)获得心法和顿悟需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具备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技巧;二是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并立足事实,对有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深思。
(人脑的非逻辑思维类似于电脑的超级链接。
)试探:是指对复杂的对象先作一番考察,尝试性的提出初步设想,采取一些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调整,完善或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逐步逼近的认知方法。
(“审病法”、“消息法”)例如:难以辨别病证属实属虚,可先投小剂量的补益药或泻下药,根据病人服药后的反应,以明辨病证参考内容:正治——是逆患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认知方法。
审症求因:是指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仔细审辨甄别,从结果出发去追索反推出病因的认知方法。
(是典型的反证法,中医学关于“六淫”的认识,大多是这样形成的。
)反证法是依据“输出结果”来推断“输入信息”或黑箱内在结构的认知方法,与司外揣内(以表知里)有些类似之处。
第四节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一、世界医学发展的态势——调整与融合二、中医学发展现状(一)中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1、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从业队伍的壮大2、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二)中医走向世界1、中医学中的合理观念:天人和谐的天人观;注重生存和健康,强调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把生命看作是自我协调、自趋稳态、疾病则是这种协调失序,治疗则又追求“以平为期”的稳态观念;注重自身“正气”的发病观;重视心身合一、协调的心身观等。
2、中医基本理论和一些核心概念: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及方药理论、针灸学说等。
3、中医学发展的“瓶颈”:难用现行的科学理论标准作出评价。
(“主观臆断多,客观指标少。
”)4、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中医学的优势病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身心性复杂病症、病毒感染等。
三、中医学术发展展望(一)中医理论——亟待重新认识和阐发(二)中医临床——众多优势有待弘扬(三)拓展新的领域——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不是就事论是地谈“五物”,而是把具体的物质特质及其客观规律,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差异性、多样性,成为一种整体直观而又生动活泼的思维原则。
五行学说通过“取象比类”法,用五种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five-element;five elements)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之间的运动和变化。
“四种元素”说:古希腊哲学认为组成物质的四种元素为土、空气、火、水(二)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特点性质木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土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
水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比类),并此由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质特点的认知方法。
)2、间接归类(演绎法(推衍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其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依据,来推论个别的尚未被人认知的新事物。
)五行系统---提出了物质(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以此作为阐述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注:事物的五行归类方法,有一定的和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用之探求自然规律、解释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时,需要有透过现象,寻求事物本质的心态。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的结果,是物态的转化,并形成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状态!2、“五行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和削弱作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克的结果,避免了物质生化的过剩,或者不必要的物态转化,从而使物质世界始终保持生态的平衡协调!3、五行制化“五行生克制化”:指五行依次相生,间有相克;依次相克,间有相生。
相生相克是同时存在的、相互联系的,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有序,生化不息,克制有常,共同维持着事物的协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