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论述文阅读选择题陷阱设置方法及答题技巧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原文: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选项: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郑州外国语·调研考)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2024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必刷试卷1(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品尝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欢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尝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超群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备,创建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备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当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爱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白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建了一个不行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备的经典!”④品尝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胜利。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最终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今,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备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备,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漂亮的花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2023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古浩叹《满江红》李来锋孙宇来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部电影《满江红》,让不同的观众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启示和思考。
②千年之前的宋朝,是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时代,一方面它创造了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的高峰;另一方面却在军事上一败再败、丧权辱国。
先是北宋败于女真族的锋镝,承受了“靖康之耻”这个中国历史上无比惨痛的事件;后是南宋亡于蒙古族的铁蹄,崖山一役,10万军民赴义,一个朝代以君死臣辱的惨烈结局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③明朝“开国第一文臣”、主持修撰《元史》的宋濂曾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者李约瑟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从宋朝历史中,我们既要学习经济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更要反思和汲取军事上屡战屡败的惨痛教训。
④我们常说,落后就会挨打。
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并没有落后为什么也会挨打?是宋朝的军力不行吗?赵匡胤刚立国时军队20万,到宋真宗时已达到90多万,宋仁宗后更是扩至120余万,军队数量远超对手。
是宋军的武器不行吗?宋朝冶铁技术发达,极大提高了兵器的锋利和坚固程度,还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
是宋军的将领不行吗?两宋名将数次力挽国运,比如,“宋良将第一”的曹彬、戍边御敌“先忧后乐”的儒将范仲淹、“中兴武功第一”的韩世忠,更不用说还有令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了。
⑤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
客观地说,北宋开国之初,就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局面,辽、西夏、金等虎视眈眈,觊觎中原的富庶、江南的繁华。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选择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七类陷阱七类陷阱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二)如何使用“比对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 关联词语有:“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 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 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 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 由于、从而)。
•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
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整原体文意思的一项是
( )(山东卷) •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
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实用文档
2、已然与未然 (混淆条件)。
•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 “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 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 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 的情况”。
•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 。即“十大陷阱”。
实用文档
第四步 排—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 基本方法:文题比对。 • 比对过程中,发现: •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 •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
• 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语与限制词
• 注意“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 ”“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仅
仅,普遍,经常,时常,偶尔, “全部”“有 时”“凡、凡是、所有、都、全。
实用文档
1、部分与整体。
•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
前 图腾,部而制分氏度。族形所成以后在,氏继族续社沿会用,过尤去其形是成母的系
解题步骤
一、做阅读标志,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抓关键词句,作简要勾画。
关键句子有: 中心句、总起句、抒情句、总结句、过 渡句、段首句、含义深刻句、富有特色 句等
实用文档
程度与范围——最、个别、凡是、全、都、部 分、除了、一些、有些、几乎、多数、有时、 唯一、全部、全都等。 时态——目前、打算、预计、未来、之后、必 将、必然、一旦、如果、可能、也许、已经、 不久、将来、曾经、过去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逻辑——原因、因为、因此、只是、只要、只 有、如果、与此相反、大约、大概。 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 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置 言此与言彼 (张冠李戴)
方 言多与言少
法 肯定与否定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有据与凭空 (无中生有)
相似与相关 (偷换概念) 实用文档
1、部分与整体 (以偏概全) 。
•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
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
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
况的判断。
实用文档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 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 、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 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 程度的词语。 •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 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 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不仅……还……)。
实用文档
• 副词:“同时”“另外”“还”“ 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 ”“第一,第二,…”“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 ”,这些词语表示列举理由或事实 的。
实用文档
•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 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高考现代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想说爱你不容易
实用文档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答题的原则】 一切回归文本
从文本中找答案 切忌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文本
实用文档
• 解题方法探究(客观题)
• 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 区间→文题比对。
• 简称:读→审→找→排。
•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 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 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4 步法来进行解题。
•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 ”“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 后意思相同。
•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 ”“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 ,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
实用文档
第二步 审—— 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
实用文档
• 【有效阅读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
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未不说然弦论
,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 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 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 宇宙有很大差别。……如果真是这样,那可 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 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点突破法
实用文档
第三步 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 查找角度 •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
到相对应的区位。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标明题号 及选项号,例如与7题A项对应的原文就在该原 文前加上“7A”(节省时间)
• (2)找差别。对照原文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 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 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 顺序等。
• 【试题】从原文看已,下然列对“实际上里斯走
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安徽卷) •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 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实用文档
3、或然与必然。 •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
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 分析与判断。 • 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排除的。
实用文档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பைடு நூலகம்
选 已然与未然 (混淆条件)
择 或然与必然
题 前期与后期 (混淆时间)
干 主要和次要 (主次颠倒)
扰 项 设
选择与兼备
比对原文
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