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比较阅读
中考总复习 文言文对比整合

2.社会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太平祥和。 (二)思想感情 1.乐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 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 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 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则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 姓安居乐业为重。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仕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 自我排遣的旷达。
不同点 (一)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1.自然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 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洞庭春晴图: 春风和畅、波光明丽、水天一碧。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湖心亭看雪》: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与朱元思书》:①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②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
3.邹忌:保持头脑清醒,不被逢迎之语迷惑;同时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从日常小事推 及国家大事,可见其勤于政事;思考成熟后,设喻类比,委婉劝谏,可见他善于辞令, 足智多谋。 4.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谏,果断、大胆地广开言路,对奖赏制度的详细 规定,可见他条理分明的做事风格。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贤明且治国有方的君主。 5.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了蜀国基 业,谆谆劝谏、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愚公:有顽强的毅力,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并能为之执着地奋斗。 7.卖油翁:是一个技艺高超、谦虚低调、睿智的老者。 8.周亚夫:作为一军之将,有着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 9.汉文帝:面对边患,亲赴一线,有作为君主的担当;深明大义,知人善任。 10.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11.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能发现别人的潜力并善于开发,是个贤明的君主。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相同点:1、主题上:都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2、主要写法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是借“陋室”来言志,一是借“莲”来表达情操。
不同点:1、文体不同,“铭”文讲究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要押韵,音乐感更强;“说”是古代接物、事说理的文章,借“爱莲”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2、写法上,《陋室铭》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类比写法,《爱莲说》用了衬托法。
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1、内容主题不同:《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而《岳阳楼记》主要是为勉励好友滕子京,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直抒胸意。
作者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表述方式不同:《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的不同感受。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语言表述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短语成对,用对偶句式琅琅上口,文句整齐,造词精警,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叙事明快简洁,写景物美境幽,抒情深沉含蓄。
四、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谏。
五、《曹刿论战》和《出师表》中作者对战争取胜前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前者: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作战时抓住主要的作战时机。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常全面 顾及各种人的心理
百姓非常的支持
齐威王知错能改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 “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 威王爱隐语,谋士淳chún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 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 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知识落实与情节梳理:
知识落实方面:由于文章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小组合 作探究的方式即可完成,教师可以进行疑难回答,重点强 调等工作。对于知识梳理及归纳总结工作,可以布置给学 生课下完成。(如重点实词虚词意思的归纳,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现象的整理,特殊句式的总结等。) 在落实方面不建议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 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两篇文章篇幅不长、故事 性强,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文章除个别词句外,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基本上 可以疏通文意。 两篇文章在故事情节发展上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他们也可以对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作 出自己的评价。 “士”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并且这一部 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太过复杂难以理解,所以为了学生更 好理解,我们将落脚点放在对“士”这一群体的品质的 探究。通过对曹刿和邹忌美好品格的分析以及学生对相 关内容的自行探究,相信学生可以对“士”的品质有一 定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思路:
• 用一个核心问题引出对全文内容的认识理解; • 以情节梳理为序,依次对人物形象做出准确中肯的 评价; • 先单篇整理,再通过对曹刿和邹忌品质的分析进行 归纳合并。 • 通过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总结概括“士”的特点, 通过教师归纳,让学生对“士”这个群体有一个基本了 解,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最新部编初中语文《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部编初中语文《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8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文言文对比训练:《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

【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间为古田尉。
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泉州府记》)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B.忠之属也子之听夫志C.元贞间为古田尉不足为外人道也D.帅府嘉其忠勇稍稍宾客其父6.解释加点词。
(3分)⑴北定中原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_________ ⑶可以去乎____________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⑵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8.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答案】5.(3分)D6.(3分)⑴向北⑵案件⑶离开7.(6分)⑴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故”“崩”“以大事”各0.5分)⑵柯焕于是他就率领他的民众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
(补主语,“敌”“力”各0.5分)8.(3分)诸葛亮忠诚蜀汉,报先帝忠陛下;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柯焕誓死抗敌,为国为民。
【参考译文】柯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年间担任古田县尉。
有一次邻近的敌兵侵扰古田县,有人问:“可以逃跑吗?”。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汇总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把握重点字词含义。
(一)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二)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能愿的动词。
(三)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
福,名词活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或用作动词,击鼓(四)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军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2、属:忠之属也(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信用)5、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6、以何以战(用,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7、之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公与之乘(他,指曹刿)小大之狱(的)公将鼓之(助词,无义)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故克之(他们,指齐师)忠之属也(这)故逐之(他们,指齐师)8、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三、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比较阅读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50分】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3题。
(13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二.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4题。
(16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文言文比较阅读实用八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实用八篇文言文比较阅读 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
(12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__屯新野。
徐庶见__,__器之,谓__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__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__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辫,而涉猎书传。
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
②平陵:汉朝县名。
③徐:徐县.汉朝县名。
④永平:汉明帝__。
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
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2分)①由是__遂诣亮()②不耻劳辱()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
(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
(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
答案:
1、①偏爱②确实,的确③担任④离开
2、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3.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后一问略)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答案:1.(1)驱车(追赶)(2)倒下 (3)士气(4)锐利(饱满)
2. (1)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第二问答案要点:
(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
穷寇⑾勿迫⑿。
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
①陵:山头。
②向:仰攻。
③匪:高地。
④逆:迎击。
⑤佯北:假装失败。
⑥从:追逐。
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
⑧遏:阻击。
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
⑩缺:让条出路。
⑾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
⑿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4.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案1.(1)(共同)乘车
(2)(驱车)追赶
(3)战胜 (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
4.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