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合集下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1。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

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

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

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文本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目,它以人物对话为主,文字较浅显,故事性强,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它的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融文言文基础知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一体。

文章从主人公邹忌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与城北徐公比美说起,问妻、问妾、问客,他们都出于私心恭维他,引起了有自知之明的邹忌的思考,自己尚且受到身边人的蒙蔽,何况高高在上、位高权重的国君呢?于是他通过“三比”——妻与宫妇左右之“私”、妾与朝廷之臣之“畏”、客与四境百姓之“有求”,现身说法点醒国君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推行“三赏”政策,刮起举国上下谏言之风,国君也以人为镜得以明得失,先后发生“三变”,最后齐国不战而胜,在政治上使各国臣服。

学习本文,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经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可以自行翻译,故在翻译课文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人物对话为主,文字较浅显,故事性强,篇幅短小,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可以自行翻译。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因此,我为本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朗读通大意—分角色朗读—重点突破—评价人物—简要小结。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2、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进谏的精神;3、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三、【教学实录】(一)导入激趣:师: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效果也很好,叫什么?生:“糖衣片”。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讽喻的方式劝说齐王纳谏的故事,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展示了邹忌的智慧和齐王的明智。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政治寓言,通过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的讲述,揭示了治国理政的道理,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学生对于讽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讽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讽喻手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课文翻译:准备课文的白话文翻译,方便学生理解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讲解课文内容:详细解读课文 中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理 解文章主旨
讲解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结 构,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脉络
讲解课文背景:介绍《邹忌讽 齐王纳谏》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讲解课文语言:欣赏文章中的 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与感受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相分享对课文的 理解与感受。
好奇心。
提出问题:通 过故事中的问 题或矛盾,引 导学生思考, 为后续的教学
做好铺垫。
引入课文:通过 故事中的情节或 人物,自然地引 入课文,让学生 对课文产生初步 的认识和了解。
激发兴趣:通 过故事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 性,为后续的 教学做好准备。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 重点与难点
分享环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 提问。
老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鼓励学生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互动 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与总结
汇报人:
目录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理解文中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了解古代汉语议论散文的特点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 方式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邹忌讽谏齐王的过程 和技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 法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个单元的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不容易探究,文段里的生字词也不少,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与工具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学习古人高超的讽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进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3.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以《一鸣惊人》的故事导入,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简介《战国策》与作者:(学生参考课下注释和预习资料);简介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1、指名朗读1、2、3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请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指出在字音、节奏方面不同的朗读意见。

师生共同交流,对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探讨,做出明确的指导。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同桌两人互相释义。

存在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对涉及到的特殊文言句式、虚词的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教师着重指导。

重在让学生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细读课文,读懂故事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你能给文章重新想个题目吗?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注意人物身份和关系)3、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

请在文中标注出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4、请你读一读“三问"、“三答”,你会有什么发现呢?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如果分角色读课文,你想选哪个人物?为什么?5、分角色演读“三问"、“三答”,我来当个评论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说课稿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说课稿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说课稿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说课稿设计》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说课稿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

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创新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3.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纳谏技巧。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形容忠臣,常常说“文死谏,武死战”,然而在历史上不乏能察纳雅言的明君,更不乏把进谏当成一门艺术的聪明大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明君贤臣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战国策中有影响力的小故事,课上提问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参考内容:苏秦以连横说秦(前倨后恭)冯谖客孟尝君(狡兔三窟、高枕无忧)赵且伐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三)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2.齐威王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

(典故:一鸣惊人)3.邹忌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分析“讽谏”的妙处,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谏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唐太宗对敢直谏的魏征这样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J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邹忌。

二、作品与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

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生试读;2、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疏通文意(一)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并展示。

老师点拨,重点实词、虚词,重要的句子,做好强调,要求学生做好批注。

(二)重点词义古今异义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委婉地劝说今:讽刺2.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明天3.今齐地方千里古:地土方圆今:地点4.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一词多义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入朝见威王朝廷③皆朝于齐朝见间①时时间进间或,偶然②又何间焉参与美①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特殊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也是九班级语文的一篇课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供大家参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5、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三)句式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联想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中类比推理和比方说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方说理的方法学习难点: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悟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

(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2、释词。

(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3、译句。

(老师抽查)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全书共策,着重记录了。

明确:刘向国别体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闯关二:(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得2分)201、解释文题: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方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3、分析人物形象:(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邹忌是个人,我从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

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

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兴奋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我从看出,齐王是个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1、请用/标出停顿:4分①.今齐地方千里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解释加点的词:4分①暮寝而思之( )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3、翻译句子:4分(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王之蔽甚矣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4、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6、附加题: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一般人角度考虑)6分仅供参考: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一般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

(多媒体展示)五、布置作业:(见学案)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类比皆朝于齐暗比排比(委婉)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