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ppt

合集下载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pptx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pptx

·认知地图
70年代国外的研究者发现人们会将所看见的环境进行简化存储在记忆中。例 如:
社会行为与环境的相关作用
拥挤与密度
私密性
空间等级概念
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个人空间
边界效应 近体学理论 座椅排布
1)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的范围为0cm一45cm。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的范围为45 cm-120cm,其中在45-75cm范围内活动 的人多熟识且关系融洽,如好朋友。而在75-120cm的距离内,人与人之间既 可以进行亲密的交谈也可以进行比较正式的交谈,75-120cm的距离是人们在 公开场合使用频率最高的交往距离。 3)社交距离:Hall将社交距离划分在 120cm-360cm之间。这一距离通常出现 在商业和公务社交场合。 4)公共距离:公共距离包括360-750cm的近段和750cm以上的远段
市民广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广场发展历史较短,现在的城市广场多是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的影响而建设的,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价值 主体和文化的融合。建国后,我国的广场建设从形式单调僵化的 50 年代特点 走向以政治为中心建设广场的 70年代,直到 80 年代后,由于社会重心的转 移,出现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商业广场,反映政治中心的市政广场,和用于居 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市民广场。近 10 年来,城市公共绿地逐步演变为城市广场 的组成部分,广场设计也强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市民广场定义
市民广场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户外活 动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休闲、交流、或是其它 形式的文体活动,可以举行小型集会或聚会活动,不具有政治性和宗教性。 其中铺装活动场地应占主要地位,绿地率不宜过大,且大型公园中的铺装广 场并不归入此范围。

《建筑环境心理学》行为与空间环境 ppt课件

《建筑环境心理学》行为与空间环境  ppt课件

客观环境
环境制约
特征
自我需要 共同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 人类的需要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的,如人们对 居住环境的追求,希望有一所大而舒适的房子,由 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 于人多,土地少、经济和物质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9 ppt课件 即于是就产生社会干预。(政策、法规等) B= f ( P. E )
秩序 图形
分类
聚块图形
ppt课件
随意 图形
33
六、行为与空间尺度
1、概述: 适应行为要求的空间尺度,是相对概念, 其空间大小也是动态尺寸。
空间尺度也是一个整体概念,首先满足人的生理要 求故其空间尺度则涉及到环境行为的活动范围(三维空

如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 ( P. E ),就表示行为(B)与人
(P)和环境(E)之间是一个函数( f )关系,B是因变量、P和E 是自变量,P和E的变化则会导致B的改变。
ppt课件 20
模拟模式

——模拟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语言再现 人和空间之间的实际现象。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实验,模拟对整个环境变动原因进行技术分
流动模式
它表示了人在两个空间之间 的流动模式,也反映了两个 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
• 流动模式就是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 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对 购物行为、观展行为、疏散避难行为、通勤行为。 移动便捷度、既空间选择概率 门厅
以上是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K.Lewin)提出的 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即B=f(P.E) 其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的应用分析精选全文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的应用分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的应用分析------以永川人民广场为例摘要:广场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①,也是人流聚集的地方。

环境心理学在广场的设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景观都是为人服务的,本文以永川人民广场为例,赏析广场的设计规划,并着重分析,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及体现的方式与力度。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广场设计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尝试给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城市广场、人民广场、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正文:1.广场概要1.1位置及环境本次调研对象为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广场,该广场位于永川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西部为永川人民政府,南方为道路及步行街,东靠小区楼盘天秀锦地,西临御景豪苑,占地约5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1万平方米。

广场大致呈矩形,大致平坦。

周围经济繁荣,有居住区及步行街,人流量相对较大。

1.2广场定位及分区1.2.1人民广场发展定位为绿色生态广场。

供人们休闲娱乐等活动的进行。

1.2.2广场从地理位置上分,以铺装的差异来划分区域,中部的灯景成为中轴线,两侧呈对称分布;从功能分区上分,主要分为位于广场两侧的茶文化区、竹文化区、成人休闲区、儿童娱乐区以及中部广场的大面积铺装形成的大型活动区。

硬质铺装2.广场规划现状广场已全部建成,功能分区明确,大致为中部花瓶状硬质铺装区,及两侧的软质植物景观区。

两侧的植物景观区域,小分区也非常明确,不仅有独立的儿童及成人活动区,其中的茶、竹文化区的建设很好地结合了永川大环境“茶竹永川”的特色,体现出了本地的文化及特色,成为城市的宣传门户。

3.广场分区与人的行为分析3.1中部广场区中部广场整体以穿过提名石的轴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地势较为平坦,只有在靠近另一个入口的位置有几阶宽阔的梯步,形成地势上的微小改变。

其余都很平坦,是人们骑单车、溜冰的好去处。

建筑环境心理学ppt课件

建筑环境心理学ppt课件
13
收集资料方法3: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 官如眼睛、耳朵等,或借助科学的观察工具,直接考察研 究对象,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直接的观察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里给调查人员带 来丰富的信息,所谓 “百闻不如一见”。这 类方法是言说类调查方 法的有益补充。然而学 者们对观察法的态度有 很大区别。
24
2007年6月,9 人负责行人的 流量计数,一 共记录到 36,429 人次的 动态活动。
25
6000 4000
5051
4484
4223 4072 4325
4581 4412
5281
2000
0
8:00- 9:00- 10:00- 11:30- 12:30- 14:00- 15:00- 16:009:00 10:00 11:00 12:30 13:30 15:00 16:00 17:00
问卷法的成功运用取决于3个步骤的合理性: • 问卷的设计 • 样本的选取 • 随后的分析
8
问卷答案的设计 可以分为4种尺度: 定类尺度 定序尺度 定距尺度 定比尺度
要特别注意满足 选项的完备性和 互斥性要求。
9
问卷项目的设置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以适应复杂多变 的实际情况。一些常见的误区如下。
误区1:专业术语的使用,难以被普通人理解。
11
如何巧妙提问,以激发居民和使用者对城市环境的热情 和宝贵的直觉? 美国城市设计联合事务所在公众参与的团体会议阶段会 提出3大类问题。 第一,您在这个邻里地区最喜欢的是什么(长处、好的方 面、资产)? 第二,您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弱点、不好的地方、负债)? 第三,您对所在邻里的未来有怎么样的愿景?
100% 80% 60% 40% 20% 0% 8:00-

环境心理学—人性场所

环境心理学—人性场所

人性场所——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一、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认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成为了实现土地集约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而作为民众聚集和流动程度较高的广场在规划设计中更是应该重视其关键地位。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

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

在中国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密度不断增加的今天,不仅需要相当数量的广场,其位置与规模的选择更应与其功能密切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实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最大化。

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

因此,作为大众集散中心的广场的能否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休闲娱乐场所,是否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二、城市广场人性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激励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

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安排,不仅“可达性”要符合规范,市民愿意漫步其中的“可留性”也同样关键。

而实现人文关怀各种细节更是重要的指标:柔性边界:柔性边界的定义可以概括为有开放空间到隐蔽空间的柔和过度区域。

对于广场来说,边界的设置可以使其突出在空间中的位置,并能保障空间的安全。

这类边界一般采用植物或者小型镂空栅栏来构建,保证广场内部的人们可以看到外部的交通状况和建筑物,外部的人们也可以观察到广场内部的活动,保持内外通视的同时也体现了空间的划分。

小空间的划分: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当的小型半隐秘空间,虽然说城市广场是一个公共空间,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提供安静的小型区域,毕竟不是所有的人们来广场都是来看热闹的。

存在一部分人群希望在广场优雅的室外环境中做一些自己私人的事情比如约会、阅读、休息,而亭子,小花园等等这些可以把人们从大空间里保护起来的小型区域就为这类人群提供一个安静安全而又隐蔽的场所。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高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 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

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因此, 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以人为中心” , 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 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 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广场, 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 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 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

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 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 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

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 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 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 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 缺乏活力。

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 人” 的因素造成的。

人与广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 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一一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 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 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 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 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和心理评价, 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作出反应川。

环境建筑心理学讲座ppt课件

环境建筑心理学讲座ppt课件

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与代价
第三节 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一、环境负荷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三、行为约束理论
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三、场所的生命 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
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
二、情感评价地图 功能需要: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休闲娱乐、安静与放松。 1、最喜欢的地方(系馆、湖畔、图书馆) 2、喜欢的地方(图书馆、操场庭院、小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绪论:
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 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 基本任务。 主要特点: 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 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是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 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 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这种研究 方法。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 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

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因此, 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 , 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 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 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城市广场, 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 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 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

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 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 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 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

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 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 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 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 缺乏活力。

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

人与广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 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一一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 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 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 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作出判断和心理评价, 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作出反应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